張亞麗
摘 要:我國教育教學改革正在深入開展,新的課程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其中一個核心理念,就是開展探究式學習,培養創新型人才。本文作者從教學實踐出發,在創設情境探究歷史、分組合作引導探究,自由探究讓學生經歷過程,通過指導提升探究等等多方面展開詳細闡述,對歷史教學頗具指導意義。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合作探究;方法引導
初中歷史學習,學生要進行探究式學習,首先要擺脫教材的束縛,引導學生以教材為基礎,探究比教材更廣泛的領域,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緊密相連的各種問題。探究學習的內容并不是都具有探究性,否則就缺失探究的價值。
一、創設情境,探究歷史
學生學習初中歷史,教材中歷史事件學生沒有經歷過,學生對歷史知識有距離感,教師應設計出符合學生需求的教學模式,而歷史教學也不應只是為了讓學生了解一些時間的起因、背景、結果,而應涉及學生的生活世界,把這些知識置于實際現實生活中讓學生去體驗,去創造。給學生自由的空間促使學生自主探究歷史。教師可以從京杭大運河申遺的新聞情境入手,結合圖文展示京杭大運河的前身是隋朝大運河,激發學生探究“輝煌的隋朝文化”,角度新穎,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使學生了解隋朝的輝煌,以及隋朝對人類歷史的作用,探究隋朝的文化。學習七年級上冊“中華文化的勃興”中國古代史距離學生的生活的年代太遙遠,內容又枯燥,學生不感興趣,不容易掌握。教師打破原有的教學模式,結合學生親身體驗的一些古城遺址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借助更鮮活、更豐富的活動體驗來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感受這一時期的我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耕生活、華夏之祖。然后讓學生討論,既加深了對知識的掌握,又充分體現史學的借鑒功能,活用歷史,使學生感到歷史的可用、可親、可信。新課程標準強調創設歷史情境,構建趣味性的課堂,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
二、分組合作,引導探究
教學初中歷史時,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藝術的問題是探究的動力。問題的價值在于它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打開學生的思路。學生對這些問題有興趣,探討交流中深化對歷史現象、歷史事件的認識,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層層深入的剖析,這樣,就能有效培養、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歷史知識具有廣泛性、多元化。教師應開放的眼光,提問和學生個人的問題產生共鳴,引導學生效地探究未知的領域,因此問題要有創意,問題要引導學生探究和挖掘、拓展其思維結果,培養學生探究的精神,養成學生探究的習慣,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學習“唐朝盛世經濟的繁榮”這一內容時,學生先熟悉教材,讓學生“乘著時空隧道回到唐朝”,學生分組,每組學生假設自己是唐朝的皇帝、農民、商人,經討論豐富人物內容后,進行角色扮演,有扮演皇帝的角色,穿著考究的絲綢,在朝堂上接待邊疆各族發放人朝拜和各國的人士;有的假扮唐朝的商人,銷售一些陶瓷,介紹越窯的青瓷,邢窯的白瓷;有的扮演唐朝的農民,用曲轅犁耕地,用筒車灌溉莊稼,莊稼收成提高了。學生分組合作,體驗不同角色,探究唐朝經濟的發展,學生自主參與到歷史學習中,引發學生自主探究。
三、自由探究,經歷過程
教師給足學生探究時間和自由度,讓他們體驗探究的過程,探究中發現有價值的問題。學生有寬松的空間,自由地開展研究,自主地探究。學生在探究中交流、合作,會有不同體驗、感受,有不同的發現。歷史探究性學習注重的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體驗過程,強調得出歷史結論的過程,而不是結論、結果。歷史知識的答案并不惟一,沒有統一標準答案,而是多元化的。教師指導學生思考問題,交流中有新的發現,激發學生接著探究,隨著探究活動的展開,學生的經驗在逐漸積累,認識在不斷深化。
四、注重指導,提升探究
探究式學習是否真正發揮它的巨大作用,關鍵在于教師的素質。是否有勇氣開始新的嘗試與探究,是否能夠在實踐中不斷推陳出新,這一切都取決于教師自己的責任感與自身實力。歷史教師應有新穎的教學理念:擺脫權威者、施令者、裁判者、獨唱者的角色,以平等的合作者、促進者的身份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真正認識到學生是歷史學習的主人。歷史教師應有指導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教師對學生的探究選題、探究方案、探究過程等,每一個環節進行指導,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畫龍點睛,讓學生獲得一種豁然開朗般的頓悟,使歷史智慧在學生身上得以構建與傳承,故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發表不同的見解,發展個性,激發和保護其探究熱情,為學生營造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寬松環境。歷史教師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教師是歷史知識的“呈現者”,更重要的是歷史信息的“重組者”,學生動起來了,教師完成更高水平的“動”,使歷史教學真正呈現出動態生成的創生性質。從“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當今中國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乃至非洲的一些國家都有來往,有頻繁的貿易活動。隋唐時期,中日交往密切,日本受唐朝文化的影響很大。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果引入朝鮮半島,新羅商人來中國經商;唐朝高僧玄奘,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天竺,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寫的《大唐西域記》成為研究中亞及印度半島的重要典籍;所有這些說明:中國古代經濟貿易較為繁榮,中國的經濟對世界貿易有重大的影響??v觀世界大國的發展史,任何一個強國的崛起,對外交往、經濟貿易尤為重要。老師精彩的問題引導,學生更加精彩的話語和表達,在探究活動中表現出更多的創造性。
參考文獻:
[1]童美麗.淺析初中歷史如何開展探究式學習[J].學周刊,2015(17):196.
[2]崔娟芳.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下初中數學課堂探究現狀調查及策略探討[D].陜西師范大學,2014.
[3]王春紅.初中歷史探究學習的實踐體會與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4(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