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麗
摘要:“吵”和“哆”最大的關系是部首一樣,韓國漢字老師問過我一個問題:“吵”為什么是口多,而不是口少呢?基于這個問題,對這位老師所提問題進行了思考,這個問題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在對外漢語漢字教學過程中,我們漢語教師應該注意的問題以及遇到這種問題采取怎樣的策略。本文分為三部分,“吵”和“哆”的發展歷程、問題的原因及策略。
關鍵詞:“吵”;“哆”;原因;策略
一、“吵”與“哆”的古往今來
(一)“吵”
“吵”在《說文解字》中并未出現,不過在《說文·言部》里:“訬,訬擾也。從言,少聲。”徐注楚交切,或云訬即吵也。“吵”在古代有四個讀音,由于本文以“吵”字的普通話為主,主要介紹說明作“吵鬧”義的讀音。
Chǎo《廣韻》初爪切,上聲,意思是聲母取“初”的“Ch”,韻母和聲調取“爪”的韻母部分和聲調部分“ǎo”。表“喧嘩”“吵鬧”意。《廣韻·巧韻》“吵,聲也”《董永變文》“人生在世蕃思量,暫時吵鬧又何妨”,《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正說著,只見那辛先生、金先生和一個道士,又有一個人,一起來吵房”,李劼人《大波》第二部第五章:“莫吵,莫吵,你又不是身懷大肚的少娘,頓一下算個啥。”
“吵”“chǎo”在《現代漢語詞典》有三種意思:①聲音大而雜亂:吵的慌②吵擾:吵人③爭吵:兩個人說著說著吵了起來。
綜合上述材料“吵”,字義與“口”有關,“少”則表示的是讀音韻母部分“ao”。
(二)“哆”
《說文》:“哆,張口也。從口,多聲”“哆”從古至今有六個讀音,讀“duō”時,與“嗦”一起組成疊韻詞“哆嗦”,表“顫抖”義。
二、錯誤的原因
漢字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能夠貫穿聽、說、讀、寫四大技能。漢字對于教師來說難教,對于學生來說難寫。韓國屬于漢字文化圈內,在韓國漢字的學習也占有一定的課程,對于一個學漢字的國家依然對漢字學習存在著一定的誤區,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該讓漢字學習者首先要了解漢字的特點。
首先從造字法來說:中國漢字有六種造字法:象形、指示、會意、形聲、假借和專注。在六種造字法中,形聲字在現代漢字中占有百分之八十的比例。“吵”和“哆”都屬于形聲字,因此在這里對形聲字作詳細的說明。
現代漢字基本上是一種表意文字,形聲字是有形旁和聲旁組成的,形旁表示大致的字義或字義的類屬,聲旁提示字的讀音(或近似的讀音)。形聲字中形旁和聲旁的關系可以分為九種:左形右聲(這類最多),本文的“吵”和“哆”還有“洋”、“河”、“談”等;右形左聲,如“切”、“胡”;上形下聲,如“花”、“芳”“竿”;下形上聲,如“姿”、“需”;外形內聲,如“囤”、“閣”、“裹”;內形外聲,如“問”、“聞”、“辯”;左上形,右下聲,如“廳”、“府”、“病”;左下形,右上聲,如“進”、“越”、“颶”;右上形,左下聲,如“翅”、“匙”。形或聲在一個角上,如“荊”、“徒”。
這位韓國教師對“吵”的誤解,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不知道漢字形聲字的特點。
三、應對策略
首先:漢字教學時應該讓學生了解漢字的造字法。漢字的形體結構復雜,每個漢字都有自己的組合方式,每個漢字都有自己的起源,教師可以從漢字的起源角度來分析漢字形體演變歷程。比如:日、月、水、火等象形字,可以看其形,知其義。
其次:形聲字在現代漢字中所占比例最大,利用形聲字的聲旁和形旁幫助外國留學生識記漢字。利用聲旁的類推可以記住發音部位或發音方法的相關漢字。比如:“正”作聲旁的一組字“整”、“證”、“癥”、“征”、“政”也都是舌尖后音。形旁可以幫助漢語學習者了解這個字大致與什么相關。比如:本文的“吵”與“哆”都與“口”意義相關。但是這也從側面反映一個問題,意義相關不是相同,甚至沒有聯系,這需要漢語教師在講解漢字時需要注意的一點。
四、小結
外國人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書寫錯誤的研究已經取得一定的進步,但字形、字音、字義相互聯系的研究相對較少。出現上述錯誤的原因主要是學習者對漢字的造字法以及對形聲字里聲旁與字形關系的不了解。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首先要有扎實的漢語知識,其次,在漢字教學中以例舉形式對學生的疑惑進行解答。最后,時刻有意識培養“六書”的意識。
參考文獻:
[1]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商務印書館,2009.
[2]邵敬敏.現代漢語[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