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承良
改革開放后的20年間(1979-1999),是廣東文藝取得大發展的時期,廣東的流行文化諸如影視、流行音樂、打工文學等領跑全國,成為全國文藝發展的標桿。其間,廣東文藝批評對文藝大發展發揮了不可或缺的推動作用。自1979年至世紀末,廣東文藝批評界發揚立足民間、關注現實的傳統,在批評隊伍、批評刊物及文藝批評社團等方面形成了領先全國的開創性態勢。
一、20年文藝批評的突出建樹
廣東歷來有開放創新的文化傳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廣東的改革開放先行一步,廣東文藝批評(評論)更是一馬當先,在沖破僵化的觀念束縛、引領創新上成績斐然。從1977年廣東文藝界最早通過發起批判“三突出論”“根本任務論”“文藝黑線專政論”等極左文藝思潮批評活動,到80年代對“珠江文化”、“嶺南文化”等廣東文藝現象的批評和研究,再到90年代初中期的“經濟文化時代”論、“朝陽文化”論的建構,廣東文藝批評越發顯出創造性的鋒芒。在此,不妨對20年間的廣東文藝批評做一簡單的梳理,盤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廣東文藝批評所取得的驕人成就(一些具體成果,時間適當延至2000年后兩三年)。
(一)改革開放初期的時代宏音
改革開放初期,新時代的開啟面臨諸多極左年代習慣勢力和價值觀念的阻力,廣東文藝批評在此關鍵時刻發揮了重要的解放思想、松綁解縛的作用。1977年,廣東文藝界最早通過發起批判“三突出論”、“根本任務論”、“文藝黑線專政論”等極左文藝思潮批評活動;1978年,率先為《三家巷》《苦斗》《藝海拾貝》等被誣陷的作品及其作者平反;1978年底,在全國率先恢復文藝團體組織及活動,召開創作座談會,剛剛復出的夏衍、林默涵、張光年專程從北京蒞穗發表講話;此后,由蕭殷策劃、黃樹森執筆《南方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砸爛‘文藝黑線論,為實現四個現代化而創作》,于1978年12月29日在《南方日報》頭版刊登,這是在全國最早否定“文藝黑線”論的文章,在全國文藝界造成了極大影響。此外,代表性的還有1979年引進白先勇小說及相關評論,1980年對是不是應該禁止“香港電視”的爭論、關于“恭喜發財”與“且慢‘恭喜”的論爭,對廣州《南風》文學報在全國首次引進刊登梁羽生武俠小說、花城出版社首次出版梁羽生小說《萍蹤俠影》以及鄧麗君流行歌曲的批評論爭,1984年《當代文壇報》聯合《花城》、《特區文學》主辦的“文學與改革研討會”在全國率先探討商品經濟中文學(文化)的價值和地位問題等。
(二)“經濟文化時代”論與“朝陽文化”論的提出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及黨的十四大確立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發展戰略,為當時處于徘徊狀況的中國經濟注入了強大發展動力。但在更為深廣的層面,仍然有著諸多思想、觀念上的束縛待解。而廣東文藝批評作為改革開放先行一步的受益者,最早在這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發出了時代的強音。黃樹森、金岱的“經濟文化時代”論與劉斯奮的“朝陽文化”論正是當時廣東提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批評思想。
1.“經濟文化時代”論
自1993年6月始,以上海和北京為中心,掀起了一場持續兩年有余的“人文精神大討論”,對市場經濟背景下文學的危機及整個人文精神的衰退表示憂慮。當時,一種有代表性的觀點即是認為普遍的道德淪喪、精神墮落根源于“商業化”大潮,倡導回歸傳統。
而在這之前的4月1日、9日及23日,《羊城晚報》連續刊發黃樹森、金岱聯合署名文章《經濟文化時代——一個沒有高喊“史無前例”的史無前例的時代》,以“文化的真空態”來解讀當時的社會文化現實,認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標志著一種新的文明形態——經濟文化時代的到來,在這樣一個文明形態轉換(由政治文化時代轉型為經濟文化時代)的過程中,首先要面臨的是文化形態轉換所帶來的迷惘:一是文化產品的真空態,二是文化精神的真空態。而正是因為真空,才越發希翼新的充實,需要建構一個與之相配合的新的人文精神。與傳統政治文化的“官本位”不同,新的經濟文化是以“人本位”為突出特征的,新的建構將以此為基點和終極目標。
沿著這樣的思路,黃樹森和金岱分別以不同的形式向著深度掘進。黃樹森作為一個卓越的社會活動家和文藝策劃者,持續地關注熱點、發掘新人,策劃和組織活動,并由此而成為貫穿廣東新文藝20年的樞紐性人物。作為《當代文壇報》主編,同時,也作為廣東文藝批評家協會第一任常務副主席、第二任主席以及第三任名譽主席,幾乎在廣東新文藝發展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緊要環節,黃樹森都能或三言兩語指中要害、點通迷津,或親自組織策劃宏文、短論、專題,作出快速反應,或策劃熱點,借助社會力量,以研討活動制造傳播效應,激活輿論。代表性的有:1.活動策劃與組織。包括“珠江大文藝圈”“嶺南文派”“嶺南新文藝”的討論;1993年對廣東電視劇的方位、品格、模式的探討;1995年對經濟語境下粵滬兩地文藝發展的探討與交流,期間穿插對《白門柳》《商界》“劉西鴻現象”“打工文學”“特區軍旅文學”海外華文文學等活動的策劃組織,以及對“經濟文化時代”等理論話題的提出等。2. 大型叢書的主編。“叩問嶺南”大型理論書鏈的籌劃與組織(書鏈于1995年推出第一批,1999年推出第二批,1999年推出第三批);2004年后至今仍風生水起的“中國九章”系列,實則也是“叩問嶺南”系列在新的時代環境下的延伸與拓展。3. 厚厚兩大本達65萬字的《手記·叩問——經濟文化時代猜想之子丑寅卯》,則記錄了黃樹森20余年文藝批評活動的軌跡與思考,是一部“足以明鑒時代脈動的力作”。 金岱則以對當代文化、文藝現象的深度解讀與思想建構為突出特征,由“經濟文化時代”的理論主張為行動綱領,金岱持續地從文化批評、文學研究以及文學創作等不同角度,進行著他“經濟文化時代”新人文精神的批判和創造工作。
2.“朝陽文化”論
1995年,時任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劉斯奮在《南方日報》發表題為《朝陽文化、巨人精神與盛世傳統——關于社會主義新文藝建設的幾點思考》的文章。分別從文化性質、文化精神和文化傳統三個方面,對當前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社會轉型期的文化進行論述和界定。他提出了“朝陽文化、巨人精神、盛世傳統”的理論主張。他認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已經有力地改變了文化原有的生態環境和生存方式,這預示著農業文明那一片看似仍舊無限美好的“夕陽”即將逝去,而一種“朝陽文化”正在開始展露曙光。為了無愧于這個時代,為了迎接已經露出曙光的朝陽文化,需要提倡一種巨人式的、強大的文化精神。在這種“巨人精神”的光照下,我們沒有理由繼續固守‘末世傳統那一套過時的文化價值觀念,而不毅然拿出開一代新風的大膽識、大氣魄,去努力繼承和發揚‘盛世傳統,迎接現代工業文明的到來;作為當代中國的文化人,就沒有理由不緊緊擁抱‘巨人精神,滿懷信心地站在時代潮流的前頭,最充分地發揮出自身的創造潛能,去攀登足以與我們杰出的祖先前后相輝映的文明高峰。”
(三)“第三種批評”的倡導
“第三種批評”代表人物主要有金岱、蔣述卓與程文超等人。嚴格來說,“第三種批評”并不是一個統一的文藝批評流派,但因為其內在價值取向上共同的建構性與創新特質,“第三種批評”由此成為20年廣東文藝批評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收獲。
1994年,金岱在中國社科院文學所主辦的一個關于社會轉型與文學發展的研討會上做了題為《當代文學還能逃到哪里去——中國文學在呼喚意義的先鋒》的演講,提出了在政治功利文學與文學的形式轉向之后的第三條道路問題。發言當時得到中國社科院文學所許明的熱烈回應,兩人相約于當晚邀請若干朋友舉行一個小型沙龍討論該問題。參加當晚小型沙龍的廣東批評家除金岱外,還有蔣述卓、程文超。此后,金岱、蔣述卓、程文超發表了一系列有關“第三種批評”的文章,并各自沿著自己的方向向深度掘進。
金岱于當時就切入了文化批評的路徑,以“意義的先鋒”立意,強調由于文明轉型和經濟文化時代而發生文化真空、精神虛無、價值混亂、心靈暈眩的背景下,重尋價值共識,重建精神規則的極端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的思想理念。他先后發表《經濟文化與人本文學》《重建精神規則》《意義的先鋒》《文學作為生存本體的言說》《我世界——作為一種生存的本體論》《作為知識分子批評的文化批評》等諸多關于文明轉型及其精神規則重建問題的批評文章,出版了批評集《“右手”與“左手”》(1998),專著《世紀之交:長篇小說與文化解讀》(2002),以及體現他的批評理念的長篇小說《精神隧道》三部曲(1988—2002)。可以說,金岱是當代廣東乃至全國持續地關注并執著于新的文明形態下人文精神重建的少有的卓有建樹的批評家之一。
蔣述卓以文藝學介入現實,“從文化角度對文學進行批評”,認為當時的批評家們面對多元的創作實踐找不到對應的理論與方法進行批評。而另一方面,持后現代理論的先鋒批評家們則完全操持西方的話語來批評文藝,這種不顧東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而簡單地移植與套用外來術語的理論,不僅不能有助于激活本土文化中的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結果還喪失了自己的聲音、話語和思想。因此,蔣述卓于1995年提出“文化詩學批評”的概念,先后發表了一批論文,并出版《在文化的觀照下》(1997)、《城市的想象與呈現——城市文學的文化審視》(2003)、《批評的文化之路——文藝文化學論文集》(2003)、《文化視野中的文藝存在》(2003)等專著,嘗試對現實,特別是對人類城市化的生存現實進行文化詩學的研究與批評。
程文超以“欲望敘事”切入,從作為“欲望本體”的此岸的人生欲求入手重新解讀文學史、文藝史,強調文藝研究與批評的現實關懷,從而為重構文學史找到了一條獨辟蹊徑的文化之路。程文超認為,一個批評家只把握作品不夠,他必須通過把握作品去把握世界,又通過把握世界去把握作品。他必須對這個時代的文化運作發言。將人從文化里剝離出來,還原為欲望,這是文化反思的一個終點,又是新的文化重建的起點,是生存走向彼岸、守望詩情、獲得終極意義的起點,這是程文超“欲望敘事”的關鍵所在,正是沿著這樣一條獨特的思路,程文超的文藝批評顯示了其獨有的深刻性。[1]
(四)對“珠江文化”“嶺南新文化”等新文藝現象的研究與批評
作為地域文化的關注,“珠江大文化圈”“嶺南新文化”“嶺南文派”等對于本土文藝現象的研究與批評是20年文藝批評的熱點之一。
1.“珠江文化”的研究與批評
1986年5月,《當代文壇報》聯手天津《文學自由談》、深圳作家協會在深圳召開南北評論家參加的“文學與現代文明”研討會,首次提出嶺南新文化及其批評流派與品格的問題,此后,《當代文壇報》分別就具有鮮明嶺南新文化特色的《商界》《外來妹》《招商集團》等文學作品/電視劇等召開了系列專題研討會,就文學上的“嶺南之謎”“南方精神”“嶺南文派”等問題進行探討。
1989年春,在《當代文壇報》迎春茶話會上,廣東文藝批評界正式提出了建設“珠江大文藝圈”的構思,并在《當代文壇報》1989年第一期發表了《中國要重視“珠江大文藝圈”的研究》特稿,《羊城晚報》《廣州日報》等報刊也紛紛開辟專版組織討論。《當代文壇報》辟出“珠江大文藝圈”專欄,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編發了二十余篇文章,從歷史的、現實的、價值的、哲學的、文藝的等不同角度爬梳嶺南文藝的淵源流變和性格特征,如陳實的“南方人文精神”、郭小東的“南方精神的再度崛起”、張奧列的“南國都市文學”、謝望新的“強化嶺南文化意識”等批評主張,致力于辯清長期以來籠罩在廣東文化上的種種迷障,為嶺南新文化的生長鼓與呼,從而使嶺南文藝批評界獨立于京滬學派,發出了第三種聲音。在全國層面看,這也是第一次對中國數千年文化傳統遭遇經濟、文化轉型現實的正面回應,是第一次成建制地為經濟文化辯護的自覺行為。此后,對珠江文化的研究與探討在以黃偉宗、周義、司徒尚紀、鄧國偉等人牽頭的珠江文化研究會的組織下持續拓展,收獲頗豐。
2.嶺南影視劇及文藝創作研究
文藝批評界對有著典型嶺南特質的廣東影視與文藝創作進行了持續的批評解讀。以《當代文壇報》和文藝批評家協會為主要平臺,先后組織了大量文藝批評活動,發表了一大批批評文章,黃樹森是這一系列研究批評活動的策劃人與組織者。先后有“嶺南之謎”“粵派流行音樂之謎”“南國都市電影之謎”“商界現象”“粵派電視劇之謎”“廣東報告文學現象”“劉西鴻現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學格局”“當代文藝批評新建設”等。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2002年12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八卷本《廣東電視劇珍品集成1978——2002(第一部)》(劉斯奮主編、黃樹森執行副主編)叢書,包括了理論卷、歷史卷和作品卷三個部分,對改革開放以來的廣東電視劇創作作了一次全方位的整體性的回顧。這種成書體例,在全國的電視文化史料整理和研究中是第一部。
(五)海外華文文學的研究與批評
在全國來看,廣東最早投入港澳臺及海外華文文學的研究與批評工作,是廣東文藝批評的強項之一。從1982年6 月在暨南大學召開第一次全國性的“臺港文學研討會”算起,20年間,大陸海外華文文學研究與批評界先后召開了十一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而廣東學者作為這一領域的開創者,更可以說是碩果累累。以饒芃子、王晉民、封祖盛、許翼心、潘亞敦、賴伯疆、陳賢茂、周文彬、劉登翰等人代表,廣東的臺港澳文學研究與批評就臺港澳文學的歷史與現狀、流派與思潮、題材與體裁以及重要作家、作品等進行了富有開拓性的批評與研究,形成了一大批富有建設性的成果,如《臺灣文學導論》(潘亞暾主編,1990年)、《澳門 文學概觀》(劉登翰主編,1998年)、《當代香港寫實小說散文概論 》(周文彬著,1998年1月)等。
(六)打工文學的研究與批評
打工文學興起于南粵大地,并以《特區文學》《花城》《廣州文藝》《佛山文藝》《珠海》《外來工》等雜志為創作平臺,吸引了廣大打工一族的喜愛,并培養了一大批打工作家,由此成為改革開放后廣東文藝的獨特景觀。這一現象引起了廣大文藝批評者的重視,他們紛紛對這一全新的文學現象進行系統性的解讀和跟蹤研究。1992年,由廣州電視臺組織拍攝,成浩、謝麗虹創編的大型電視連續劇《外來妹》熱播,在觀眾中引起強烈回聲;同年3月15日,《當代文壇報》和廣東省社科院文研所等單位聯合主辦了“《外來妹》與打工文學研討會”,謝望新、賴伯疆、黃偉宗、黃樹森、陳志紅、成浩等20多人出席會議,熱議打工文學現象。
就從事打工文學研究與批評的個體而言,深圳的楊宏海等人是重要代表。楊宏海20年來持續跟蹤打工文學,搜集整理相關資料并開展研究與批評,先后發表《打工世界與打工文學》,稱贊打工文學“為特區文學賦予新的文化品格,也為嶺南文學的血脈灌注更多商品經濟的基因”[2]、策劃出版“打工文學系列叢書”(1992年)、主編打工文學作品和評論集《打工世界:青春的涌動》(2000年)等。
(七)其他
20年來廣東文藝批評還在其他各方面獲得豐富成果,如艾曉明、陳志紅等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游琨炳的當代廣東作家作品批評、譚元亨等的客家文學與文化研究、郭小東的知青文學研究、陳劍暉的當代散文研究、謝有順的當代國內作家作品批評、李公明的美術批評、朱萬章的當代書法與美術批評等。
二、20年廣東文藝批評的成功經驗及啟示
梳理和總結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廣東文藝批評的成功經驗,對于當下的廣東文藝批評建設工作無疑是極富啟迪性的。
我們發現,文藝批評的發展,組織工作不可或缺。事實上,文藝批評工作者需要有一個“家”[3]。這個“家”就是平臺,是一個能將一大批文藝批評工作者聚集到一起來的一個平臺。文藝批評的組織和創造,就是依托于這樣一個平臺來落實和實施。反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廣東文藝批評的成功之處,恰恰就在文藝批評平臺的構建上。總的來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廣東文藝界對文藝批評工作的組織和引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藝批評的平臺建設
20年廣東文藝批評形成了以《當代文壇報》(創辦于1983年,停刊于1997年)及《粵海風》為主陣地的批評園地,以及以廣東文藝批評家協會為核心的文藝批評組織。20年來廣東文藝批評的發展與成就,無不與此“兩刊一會”密切相關,特別是《當代文壇報》,儼然成為20年來廣東文藝批評與討論的策源地與風暴眼。
1.《當代文壇報》
《當代文壇報》,創辦于1983年10月,停刊于1997年,由廣東省作家協會主辦。《當代文壇報》開初是對開大報,1986年7月從報紙改版為評論月刊,1991年后改為雙月刊。回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廣東文藝界,《當代文壇報》猶如當時中國文藝界期刊的一個特立獨行者,其創新的思路、獨特的做法,都使得這份刊物成為當時發表創新觀點、發掘和培養新人的重要陣地。誠如于愛成所評價的:“《當代文壇報》的辦刊理念及運作,至少在問題意識、策劃意識、市場意識、大文化意識等方面在全國孤詣獨標,獨步于中國文化期刊界,更不用說作為中國第一份文藝批評月刊,其不可替代的拓荒地位。”[4]
2.《粵海風》
《粵海風》創辦于20世紀80年代,廣東省文聯主辦。1997年實行全面改版,在全國期刊界首次高揚文化批評的旗幟,并特別專注于文藝理論與批評。由于注重文化品位,堅持精品路線,《粵海風》受到社會、尤其是學術文化界的廣泛關注,進入了許多一流專家學者的視野,成為全國較有影響的學術文化類刊物,在國內外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擁有眾多讀者。在時間上,《粵海風》正好接續了剛剛停刊的《當代文壇報》的工作,承擔起了打造廣東文藝批評組織平臺的重要作用。
3.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
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成立于1994年11月,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創會主席劉斯奮,黃樹森為協會第一屆理事會的常務副主席、第二屆理事會主席及第三屆名譽主席。
成立文藝批評家協會,最早見于文字的建議是黃偉宗教授于1993年發表在《當代文壇報》上的《蕭殷與廣東的當今文藝批評》一文。該文提出,“作為宣傳文化部門和作家協會等主管部門和新聞出版單位”,應將文藝理論批評放在應有位置上予以支持和扶植,他建議“可考慮成立文藝批評家協會或學會,組成基礎骨干和專業理論批評隊伍,成立文化理論批評基金(包括獎勵和出版資助),繼續辦好《當代文壇報》,各大報加強和增多文藝批評版面,出版社要有理論室,堅持并加強理論批評著作”。[5]
此后,在時任省委宣傳部長于幼軍、副部長劉斯奮等的大力支持下,廣東文藝批評界同人群策群力,于1994年11月正式成立廣東文藝批評家協會。廣東文藝批評家協會由此成為“團結全省文藝批評家,實施聯絡、協調、服務職能,出作品、出人才,繁榮和發展廣東省文藝批評事業,致力于開創廣東省文藝批評事業的新局面”的重要組織平臺。
(二)領軍人物
20年廣東文藝批評所獲得的成就,離不開作為領軍人物的黃樹森先生充滿生存智慧、創新精神及耐心細致的策劃和召集。于愛成曾這樣評價黃樹森在改革開放前20年間對廣東文藝批評所做出的貢獻:“黃樹森所處的位置、所起的作用更承上啟下,其思想、智慧更直接地轉化為現實推動力,其理念更明顯地表現為入世、‘補臺的姿態。當然,這也更充分地成全了他,從而以一個人,即可串起一部廣東新文化的發展史。”[6]
黃樹森先生自八十年代初擔任《當代文壇報》的主編,此后一步步成為廣東文藝批評界的掌旗者,20年間在文藝批評新觀念新理論的開拓、批評活動的組織、批評隊伍的建設等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文藝批評的隊伍建設
借助“兩刊一會”的平臺,在黃樹森先生等人一以貫之的發掘新人、培養新人的理念下,廣東文藝批評界卓有成效地形成了一支頗具實力、具有明顯梯度結構的批評家隊伍。
早在1986年,《當代文壇報》改刊之初,黃樹森即在創刊號提出了其獨樹一幟的辦刊理念:其一,參與競爭,實施爭鳴,呼喚文壇的融洽氣氛和長治久安;其二,理論形式的渾麗萬有,不定于一法;理論風格的色彩斑斕,不拘一格。其三,我們將不惜篇幅,推出廣東文壇的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理論家;……
廣東文藝批評家協會成立后,廣泛、扎實地進行會員發展工作,使得會員結構呈現明顯的“雜交”優勢:會員來自廣州、深圳、珠三角乃至全省各地,既有高校、學術研究機構的教授、專家、學者,也有新聞出版、文化部門的編輯、記者和理論工作者,還有一批充滿銳氣、朝氣和虎虎生氣的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隊伍的建構不但注重會員的學術水平和訓練,更主張多學科、多藝術門類的交叉聯系。這樣的隊伍結構,使廣東文藝批評家協會得以在文學、戲劇、電影、電視、美術、音樂、舞蹈、文藝學、美學、文化產業等各個領域融匯貫通,一段時間下來,其中一些骨干會員在全國產生了影響力,還有相當數量的新銳力量迅速成長,為廣東文藝批評在21世紀的繁榮做了隊伍上的準備。
綜而觀之,20年廣東文藝批評隊伍的人才梯隊,可以約略概括如下(名單并非全面,或有遺漏)。
以蕭殷、樓棲、黃秋耘、黃樹森、黃偉宗、饒芃子、張綽、許翼心、金欽俊、鄧國偉等為代表的第一梯隊文藝批評家,他們自改革開放之始即緊貼時代脈搏,發出批評的時代之音,是為20年廣東文藝批評的領頭羊。
第二梯隊的代表人物謝望新、李鐘聲、游琨炳、陳實等。
第三梯隊的代表人物金岱、蔣述卓、程文超、陳志紅、郭小東、艾曉明、陳劍輝、南翔、楊宏海、李公明等。
第四梯隊楊苗燕、鐘曉毅、譚庭浩、溫遠輝、陳曉武、費勇、姚先勇、姚代玫等,則構成了20年廣東文藝批評的中堅力量。
更年輕的第五梯隊,如謝有順、洪治綱、施愛東、于愛成、伍方斐等,也在各自的領域深度拓展,成果不菲。
結? ? 語
2015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是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要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繼承創新中國古代文藝批評理論優秀遺產,批判借鑒現代西方文藝理論,打磨好批評這把‘利器,把好文藝批評的方向盤,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在藝術質量和水平上敢于實事求是,對各種不良文藝作品、現象、思潮敢于表明態度,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敢于表明立場,倡導說真話、講道理,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
在廣東建設“文化強省”的背景下,廣東文藝要大發展,廣東文藝批評也面臨新的發展挑戰,如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開創新局?梳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廣東文藝批評的成功做法,在陣地建設、氛圍營造、融合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汲取經驗,承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雄風和霸氣,積極關注當下現實,為廣東文藝創作把脈建言,為推動廣東文藝的再創輝煌貢獻智慧和創見,這也是當下廣東文藝批評發展的必修課。
注釋:
[1] 2009年1月,程文超文藝研究與批評成果匯集《程文超文存》(8卷本)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結集出版。
[2] 楊宏海:《打工世界與打工文學》,《當代文壇報》,1991年第四期.
[3] 譚運長:《粵派批評》,《粵海風》,2016年第4期,P3.
[4][6][7] 于愛成:《個人與一種文學史——黃樹森與廣東新文化》,《說黃》,廣東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p12、p9、p7.
[5] 黃偉宗:《蕭殷與廣東的當今文藝批評》,《當代文壇報》,199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