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一
新世紀進入第二個十年,陜西作家方英文繼長篇小說《落紅》與《后花園》后,又推出一部長篇力作《群山絕響》,新書受到社會各界的贊譽。方英文成長于陜西這塊文學厚土之上,繼承了自柳青、路遙、陳忠實等老一輩作家寫作架構長篇小說的史詩精神。然而與前輩作家不同的是,方英文在嚴肅厚重的書寫路徑之外,另辟蹊徑,以典雅空靈的敘事風格、敏銳細膩的文學觸覺記錄下血肉豐滿、纖毫畢現的歷史細部,觸及經濟、政治、文化諸多領域。方英文親歷過鄉村生活,通曉人情世故之細枝末節,對農村經濟制度、教育制度和我國政治制度充分熟悉;又受過系統的中文系科班訓練,閱讀涉獵范圍頗廣,古今中外無所不包,并且善于思考體悟,能將書中之物與一己巧思相結合,從而融會貫通于創作當中。生活中稀松平常的小事經由他剔透玲瓏的才情點染,便幻化為一個個引人入勝、意味深長的故事來。方英文葆有一顆赤子之心,用“知世故而不世故”來形容其人其作再貼切不過了。
《群山絕響》選取作家熟悉的秦巴山區一個名為楚子川的小鄉村為表現對象,以學校、生產隊為主要場所,以中學生元尚嬰的個人成長為主線,從微觀視角切入,意在描繪文化大革命波瀾壯闊的社會圖景。全書時間跨度僅為九個月,但事件發生密度卻極大,敘述節奏明快。主人公元尚嬰在短短九個月內,經歷了兩落兩起:初中畢業后回生產隊務農、想上高中卻因家庭成分被拒絕接收、幸運頂替落水身亡的萬水貴上高中、被簡書記點名頂替因搶救生產隊小牛犢而犧牲的郵遞員當上了合同工(月工資24元啊,農民一天工分才8分錢)、又被同學嫉妒遭“大字報”檢舉丟了工作。《群山絕響》飽含作家真實經歷和生活感觸。元尚嬰身上最可貴的品質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對一系列突如其來的變故,元尚嬰始終是懵懵懂懂,后知后覺的姿態。似乎一切變故都無法真正沖擊、摧毀這個不滿十八歲的男孩。
站在傳統反現代的立場上,方英文在《群山絕響》中試圖在斷裂了傳統文化之根基、潰散原始倫理價值的當下語境中,回返六七十年代,從少年成長經歷和深山故土中尋找精神文化資源。方英文選取中學生元尚嬰、田信康等文學形象為切入口,表現了革命意識形態高于一切的歷史時期下民眾的日常生活狀態。以“階級斗爭”為核心的政治現實是元尚嬰們日常生活的主要內容,幾乎侵入了生活的每一個縫隙。然而,從作者清淺沉靜的敘述語調中,我們仍能瞥見主流意識形態和民眾自由話語暗自生長的縫隙,試圖在規約化、程式化的集體共鳴記憶之外保留一些獨特的個人記憶。譬如禁言時期三個少年偷偷躲在樊少軍家中偷聽敵臺的廣播,高中生間私下傳播的手抄本《少女的心》,都是主流文化下民間潛在文化的書寫,擺脫了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制約,回到清醒自覺的想象思考、審美追求中,顯示出年青一代人性和藝術的覺醒。任何年代的詩性精神、審美追求都是聯結革命話語和日常話語的紐帶。不同于以往文革書寫作品的敘事慣例,革命話語常驅逐日常話語,而《群山絕響》則恰恰相反,雖滿篇反映歷史真實的口號、語錄,但重點絕不在此,作者將筆墨訴諸于對生活之美、人性之美的書寫與贊揚。
二
走進方英文的《群山絕響》,總有些當代文學潮流中“尋根文學”的意味,我將其稱為“新尋根文學”。新世紀生長起來的“新尋根文學”與上世紀八十年代風起云涌的“尋根文學”兩者都在“歷史~文化”維度上展開,但其生長背景、現實需要頗有不同。就生長背景而言,吳俊認為“尋根文學興起于傳統的‘斷裂或與傳統的‘歷史疏離時代, 此前的當代歷史和政治事件與傳統(文化)的現實處境并無直接的利害關系”;而“新尋根文學”則興起于傳統“逐漸復興”時期,主流話語構設“中國夢”概念,極力倡導宣揚傳統倫理價值觀念。就文化立場而言,“尋根文學”看似旗幟鮮明地認同傳統文化,實則態度曖昧不明;而“新尋根文學”肯定傳統文化的態度則分外堅決?!靶聦じ膶W”的作家們不再有組織性地追隨文學潮流,而是自發性地、不謀而合地創作符合“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作品,他們心中并無統一的創作觀,他們的創作態度時而叛逆、時而空靈、時而戲謔、時而嚴肅,皆以個性化的方式、鮮活的在場性來闡釋文化現象。他們無意于扛起“新尋根文學”的旗幟,卻以其創作實績,走出了新的“尋根”路徑。
《群山絕響》充分展現了方英文的文化立場與文學雄心,他試圖在日益功利化、世俗化的二十一世紀,為彷徨無措、精神空虛的當代人尋求一條自我救贖、精神解放的路徑。不同于以往的文革題材書寫,《群山絕響》鮮有痛心疾首式的揭傷疤言論,而是以沉靜悲憫的筆調娓娓道來。在“尋根文學”碩果累累的今天,方英文的文學探索取得了怎樣的實績?其思想探測之征途走了多遠呢?作為“新尋根文學”,主要新在多重文化意蘊的表達上?!度荷浇^響》之“絕響”有三重意蘊,第一,指地域文化的幾乎絕跡,尤指在關中文化(秦)、南方文化(楚)等強勢文化縫隙中艱難生長的陜南文化。這是文化的地理空間層面。第二,指傳統文化即原始性的、原生態的文化消失。這是文化的時間性層面。第三,指鄉土文化的消失,特指未被現代文明改造、侵襲過的日?;拿耖g文化樣態。小說旨在找尋、復歸這三層意蘊。
千百年來,中國人崇尚“厚德載物”“天人合一”為精魂的文化形態。文革時期的秦巴山區,尚未受到現代都市文明的熏陶,仍處于精神蒙昧懵懂階段,山間的草木魚蟲與淳樸鄉民和諧相處、互利共生。小說主人公元尚嬰一家生于山林、長于山林,持齋念佛,天然養成了超然淡泊的氣質。《群山絕響》通過對元家人榮辱與共、艱難求索的生命歷程展現了傳統文化中柔中帶剛、堅韌不拔的精神力量。民國是元家的鼎盛時期,曾擁有兩百畝土地,元尚嬰的爺爺高居民國政府的“聯鄉主任”,管八個鄉,高于漢叔區革命委員會主任。一家人的光景在解放后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變,不僅土地被分給鄉民,全家人還飽受來自貧下中農的“批評再教育”,“每每被防范著與下看著”。土地被瓜分是歷史潮流,所以祖父能從失去土地的好處來看待一切:大家都一樣了,就不用擔驚受怕土匪與苛捐雜稅了,不用考慮給長工短工娶媳婦了,夜里更能睡安生覺了,于是真心喜歡人人平等的新社會……
元家人始終安貧樂道,待人真誠,不急不躁,崇尚“耕讀傳家”。“新尋根”文學之“新”,還體現在人物塑造上。元尚嬰的祖父元百了是全書的靈魂人物,他一個被打倒的大地主,也是元家的精神領袖。他身上具備諸多傳統美德,具備巨大的人格力量。他相貌堂堂,鶴發童顏,飽讀詩書,寫得一手歐體好字,為人謙和大度,幾乎決定了全家人的處世態度,引領了謙和大氣的家風。元百了堅實的精神力量和在楚子川的德望如一澗清泉緩緩流淌,默默滋養著鄉民們。然而他的思想主張卻與現代觀念不謀而合,他不推行孔子主張的“有教無類”,而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兒子不喜歡練字便不強求,孫子喜歡書法便盡心培養。他有著佛祖般悲天憫人的情懷,過年時主動收留路過的兩個小乞丐過夜,孫子夸贊他為“活菩薩”時,爺爺反倒說“那兄妹倆才是活菩薩,他們讓我們變得善良”。甚至他主動請劉表叔表娘來家里吃團圓飯,“他們遭難了,不把他們請來,我們心里會牽掛他們。他們要是來了,我們就安心了——他們讓我們安心,就是幫我們忙啊?!睜敔斠淮未斡米约旱难孕衼斫逃訉O像他那樣理解人、愛人,人道主義的光輝在這位老者身上閃爍著。作為一位出類拔萃的農民,元百了的思想極具深刻性,甚至可以稱其為鄉土哲學家。這體現在他悠然自得的生活態度和哲理談吐之上。爺爺在家門前等待孫子的空隙里,“總是有滋有味地觀察云彩、落日以及山色,以此判斷明兒的天氣?!彪m然生活艱苦,一家人仍在溫飽線上下掙扎,但爺爺的生活哲學是苦中作樂,安貧樂道,以言行昭示貧者亦可以追求詩意,活得高雅。爺爺的生存智慧亦令人敬仰,無論遭遇多么惡劣的事件,“爺爺都有一套讓人坦然的說辭”。元尚嬰少年時懵懵懂懂照章辦事,中年歷經世事后才恍然大悟,悟出父輩祖輩為人處世的高明之處來,元家三代無論遭遇何等險境、面對如何沉重的人生打擊,皆可化險為夷,變通思考,深諳“塞翁失馬,焉知非?!钡牡览?。小說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平等通達的生命觀:無論多么卑賤的肉身,無論多么微小的靈魂,都有權利追求精神自由和理想情感。誠如仵埂所說:“眾生不易,卻皆能順應與變通,展示出令人嘆息的生存智慧。”
《群山絕響》也是研究中國飲食文化的標本。方英文細膩記述了秦巴山區的民間飲食文化,據統計,其中食品可分為四個類別:主食類、點心類、菜肴類、果品類。談起《群山絕響》的飲食,元家人除夕飯桌上的大米粥煮餃子和八大件最具代表性。通過大米粥煮餃子這道南北融合的主食,方英文追溯了楚子川許多人家的祖籍。米飯本不是北方人的主要糧食,原來楚子川許多人家都是明清之際由于戰亂和饑荒從南方遷徙來的江南人,大米粥煮餃子是困難時期南方人扎根北方,順應鄉俗的產物。年夜飯食用米飯是他們懷念先祖的方式,敘述者反復強調了食用米飯的意義,“這不是單純的吃飯,而是追憶故郡舊土,有幾分對逝去的往昔生活的祭祀意味”。敘述者還追本溯源,談及元姓的來源,楚子川元家正宗,屬于周文王后裔姬姓分脈。
三
繼《落紅》和《后花園》之后,《群山絕響》標志著方英文藝術技法的愈發圓熟,也顯示了方英文思想的深度。這是一部內蘊豐富的小說,總括了當下中國現代化發展的艱難歷程和寒門出身的青年人篳路藍縷、艱苦奮斗的探索心路。方英文對不同階層的人物性格均有著精準的把握,寫出了人性面對多樣選擇與復雜挑戰時顯露的猶疑與掙扎、彷徨與無措,個人命運在時代洪流中無法控制。梳理《群山絕響》的人物形象,最上等的是吃商品糧的政府干部、公辦教師、修建鐵路的戰士,中間層是合同工和學生,人民公社制控制下的農民居于社會最底層,他們揮灑最多的汗水,卻要按規定上交大部分辛勤勞動的糧食,常常食不果腹,忍受著貧窮和饑餓的雙重折磨。其中鄉民小人物形象序列刻畫最為生動:屠夫朱能寶、跛子馬會計、漢叔鎮理發師黃師傅、體育教師倪老師、郵遞員吳小根等。他們熱愛生活,信奉著最為樸素的生存哲學,忙時辛勤勞作,閑時插科打諢,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伴隨著元尚嬰由少年成長為成人的,除了親人外,還有兩位重要見證人——同齡姑娘馬廣玲和蘇景蘭。兩位美麗的女性角色忠實記錄了元尚嬰的性格成長與情感變化歷程。初中同學馬廣玲家境貧寒,與元尚嬰同病相憐,同屬成分不好的家庭,她常年衣服上打著大塊補丁,身形“單薄而疼人”,梳著一條長辮子,多愁善感,眼神“迷離而憂傷”。馬廣玲與在元尚嬰青梅竹馬,扮演著好友與性啟蒙的角色,元尚嬰幫馬廣玲撓癢癢是他第一次觸碰女性的身體。少年時男女間朦朧的情愫最為美好,而如何表現這種美好而不流于俗套,相當考驗作者的語言駕馭能力及氛圍營造能力?!皬鸟R廣玲那外露的線衣里,從那撩起的棉襖的空隙深處,流淌出一絲絲一股股無可形容的氣息。那氣息讓元尚嬰聯想到春天的金銀花的味道,又像是年夜飯將要端上桌以前的,從廚房里氤氳飄逸出來的味道,讓他不由口津泛活。”作者將這段性啟蒙經歷寫得清新脫俗,運用通感手法,將觸覺與嗅覺并置,將青年女性美好肉體的觸感與金銀花的清香、年夜飯前廚房氤氳的香味相提并論,展現了作者敏銳的感受力和文學天才。一切美好的人情、景色離不開優秀的語言機制表現,倘若換一套表現方式,就未必能達到如此優雅的審美效果了。
“新尋根文學”之新還體現在語言機制上。他的語言“寓莊于諧、 莊諧并舉”,甚至“能讀出‘后現代或‘后革命的解構意味”。他常常以幽默的、詼諧的、調侃式、戲仿式的語言來處理宏大的、嚴肅的事件。《群山絕響》延續了這種敘述方式,與中國當代文化語境完美契合,同時與當下讀者的審美趣味、接受機制相吻合?!胺绞叫揶o”的語言機制與文本精神內核的有機結合,使得普通讀者在愉悅的閱讀享受中進而理解文本蘊涵的思想和精神。 “反諷是方英文藝術風格的一個獨特標簽,反諷也是方英文作品舉重若輕的秘密?!薄度荷浇^響》中的反諷來自真實生活,又不乏鮮活的藝術表現力。小說語言達到了“意趣、優美、情理”結合的美好境界,沖淡了長篇小說沉滯、壓抑的意味。
結? ?語
確認文學作品的經典性地位,首先要看作品對時代精神的揭示、歸納和提煉,以及作家所秉持的精神立場。其次,要看民間敘事與政治話語的有機結合,宏大敘事與個體經驗的縫合。文本雖然極盡純美,韻味十足,但主人公少年元尚嬰身上有“中年氣”,性格成熟溫潤、寵辱不驚,不大符合其年齡應具備的人物性格特質;文本意圖表達的時代精神究竟是什么,作者對文化大革命的反思與回望得到了怎樣的經驗,都呈現出模棱兩可的狀態,這或許出于作家有意識的話語規避,抑或可歸于如今日益嚴苛的出版審查制度。以此為標準來考察《群山絕響》的文學史地位,不得不承認它距離經典仍有一段路要走。小說探討社會問題的廣度和思想深度稍顯不足。為構筑所謂的理想桃花源,作者有刻意美化秦巴山區民眾的思想水平和精神境界之嫌,與觀照對象的距離過近,視角不夠冷靜客觀,未完全跳脫秦巴山民后裔的文化身份。在社會價值多元的現代語境下,如方英文這類“新尋根文學”作家在文化精神方面對傳統資源的回眸凝視,其文學版圖構建中展示出的文學雄心和文化立場值得肯定。方英文無意于扛起“新尋根文學”的旗幟,而以其創作實績,試圖為迷茫無措、精神空虛的當代人尋求一條精神救贖、復歸中華文化之大傳統的開闊路徑?;凇度荷浇^響》的實驗性探索,我們期待方英文繼續深耕“新尋根文學”,在思想深度和表現廣度上得到進一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