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晉瓊
借助改革開放先行一步帶來的“生猛”、鮮活的戲劇素材,廣東改革題材戲劇一度領先于全國。但隨著改革大潮席卷全國,廣東改革開放的生活不再“獨特”。之后,廣東的戲劇創作一直呈現不溫不火、佳作“偶得”的局面。四十年以來的戲劇創作歷程,需要回望、總結的地方很多,本文限于篇幅,無法面面俱到,只能“浮光掠影”般簡論一番。
傳統劇目:“推陳出新”換“新顏”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開放的戰略開始啟動。廣東作為經濟改革的試驗田和探路者的同時,文化建設也重新起步。1978年5月18日全國戲劇創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周揚(時任中國文聯主席)發表《談社會主義新時期戲劇創作的任務》,提出“社會主義新時期戲劇”的概念。1978年6月5日,中國文聯第三次全委擴大會決議明確了“新時期戲劇創作”和“新時期文藝工作”。1978年6月,中共中央宣傳部1號文件轉發了文化部黨組《關于逐步恢復上演優秀傳統劇目的請示報告》,廣東省委宣傳部批轉同意廣東省文化局(1983年改為廣東省文化廳)《關于我省逐步恢復上演優秀傳統劇目的請示報告》,這兩個“報告”從政策層面上逐步解禁了“文革”中被禁演的“十七年”劇目。政府層面“發放”的政策“福利”,極大地激發了文藝院團與創作者們創排、演出的熱情。“文革”時候被禁演的一批歷史題材劇目也出現在觀眾面前,如粵劇《昭君公主》《鴛鴦劍》,廣東漢劇《花燈案》等。傳統劇目的開禁固然豐富了當時的戲劇舞臺,但劇目中原有的一些陳腐觀念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為此,1980年6月,廣東省文化局就如何搶救文化遺產、做好傳統劇目的推陳出新作為重點專題召開了全省戲曲傳統藝術工作會議。1981年7月,廣東粵劇編劇家協會成立。此后,廣東戲曲界開始著手進行傳統古裝戲的改編和創作,如粵劇界先后整理了《荊軻》《羅通掃北》《劉金定斬四門》《女兒香》《乞兒世家》《薛平貴與王寶釧》等劇目。潮劇界對《蔣興哥休妻》《文武香球》和《鸞鳳圖》等傳統劇目以及《孟麗君》《金花女》《八寶追夫》《劉璋下山》和《王金龍》等“文革”前已整理上但尚未定型仍有潛力的劇目進行整理,重新解釋,重新加工,使它們成為歷演不衰的優秀保留劇目。到80年代中后期,潮劇上演的傳統劇目,已占全部上演劇目的80%左右。其中,《張春郎削發》已成潮劇常演不衰的保留劇目。廣東漢劇院也陸續整理出了《林昭德》《廣東案》《花燈案》等在省內頗受好評的保留劇目。此外,正字戲、西秦戲、白字戲和粵北采茶戲等小劇種也對各自劇種的傳統劇目進行了大量的整理改編。
現實題材劇目:“先行一步”寫“改革”
20世紀80年代初,廣東在經濟建設方面成為了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改革先行一步使廣東出現了與內地迥然不同的新氣象、新生活。伴隨著廣東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廣東戲劇界推出了一批“敢為舞臺先”的作品。他們在全國率先推出了以改革開放為題材的戲劇作品。無論這些作品有著這樣那樣的不足,但都提升了廣東戲劇在全國的影響力,是廣東戲劇史上輝煌的一頁。
話劇率先反映改革開放后新的社會生活。1984年,廣州話劇舞臺上第一次出現了直接表現改革開放的話劇。《特區人》《南方的風》和《南國的風》這3個劇目的演出,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特區人》的編劇林驥因此而成為第一個獲得廣東省劇協頒發的戲劇重獎的作者。1984年國慶期間進京演出、轟動一時的《南方的風》是廣東省第一個進入中南海演出的話劇,此劇隨后被改編為電影《代理市長》。
地方戲曲方面,也涌現了一批直面改革給人們生活和觀念帶來變化的現代戲。如粵劇《燕雙飛》和《情系中英街》、粵北采茶戲《人生路》等。這些劇目,雖然在藝術上還有可待提高的地方,但因為提出了當時人們關心的社會問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而頗受觀眾的喜愛。
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化,尤其是隨著社會生活本身逐步呈現的霞光異彩,劇作者們開始關注改革帶給人的思維方式和觀念的變化,力求寫出社會變革給人們帶來的某種思考和困惑。80年代中后期,廣東開始涌現一批反映改革開放的戲劇,題材范圍涉及改革的各個方面,逐步形成改革題材戲劇的一道亮麗風景,出現了如話劇《裂變》《急流》《大趨勢》等佳作。農民生活方式的變化比城市人的生活方式變化更為明顯,這種變化激發熟悉農村生活的劇作者創作了一批農村題材的戲劇佳作,如話劇《三對戀人》《水鄉情歌》《新居》,采茶戲《青山水東流》和《茶山霧濛濛》等。
改革是個需要英雄的時代,但觀眾更熟悉的是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生活中涌現出了各式各樣的“新新人類”(如各種類型的企業家或個體戶等形象),引起了劇作家們的興趣。改革開放40年來,在廣東的劇壇上已立起了許多這樣鮮活的人物形象。如話劇《哦,女人們》《我是太陽》《情結》《十字街三重奏》《都市夢尋》《綠色的陽臺》《院子里有棵橄欖樹》等。地方戲曲方面佳作有:雷劇《抓鬮村長》,山歌劇《幾度明月》《虹橋風流案》《漂流的新娘花》《合家福》,花朝戲《鐵公雞新傳》,潮劇《三香茶店》《千金女》,采茶戲《萬金與千金》,瓊劇《招工記》等。
90年代中后期,農村改革題材的劇目不僅數量明顯減少,而且質量上乘的劇目不多。農村改革題材的構思大多停留在一個先進人物帶領農民致富,幾乎成為一種套路。較好的作品只有粵劇《土緣》、《青春作伴》,客家山歌劇《桃花雨》。
改革“先行一步”曾使廣東改革題材的戲劇在國內戲劇舞臺占盡先機。但隨著內地各省、市迎頭趕上改革的步伐,廣東的改革生活似乎已不再獨特。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廣東雖仍有改革題材的新作立在舞臺上,但無論戲劇內涵還是表現形式上,與兄弟省市推出的一批有分量的改革題材佳作相比,明顯缺少新意,呈現出徘徊不前的局面。
本地題材劇作:本土“佳話”“劇”來說
本地題材由于承載著廣東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民情世俗特別是人文精神而一直受到劇作家們的萬般垂青。改革開放之后,在廣東的戲劇舞臺上涌現出了一批當地歷史文化名人、重大歷史事件的本地題材劇作。歷史文化名人如趙陀、洗夫人、倫文敘、蘇軾、韓愈、包拯、袁崇煥、蔡廷鍇等成為編劇筆下久寫不棄的“主人公”,近現代抗英斗爭、抗日斗爭、廣州起義等歷史事件也一再成為編劇筆下關注的焦點。本地題材劇作由于扎根本土,具有天然的親和力而受到編劇的熱捧、觀眾的喜愛。
1980年《南粵劇作》刊載的本地題材劇本就有13個之多。1981年有12臺取材于廣東歷史和流傳于廣東的民間傳說的新編歷史劇和新戲參加了“一九八一年全省專業戲劇調演”。1984年,中國劇協廣東分會和廣州市文藝研究室聯合召開了“廣東地方題材戲劇創作選題會”。這是改革開放后廣東第一次為本地題材戲劇創作而召開的會議。會議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廣東劇作家在地方題材創作的成績,研討了“題材外流,作品引進”等現象。1985年,中國劇協廣東分會創作室再次召開了“地方題材劇本討論會”,又一次助推了廣東本地題材戲劇創作。據不完全統計,自1984年舉辦首屆廣東藝術節以來,由于全省劇作者對地方本地題材的高度重視,歷屆廣東省藝術節上演的單是歷史題材的劇目超過30個,既有廣東歷史名人、近代革命先烈、還有重大歷史事件。其中不乏佳作,如話劇《南越王》《十三行商人》《春雪·潤之》,粵劇《山鄉風云》《袁崇煥》《錦傘夫人》《中英街傳奇》《魂牽珠璣巷》《倫文敘傳奇》《大明悲歌》《駝哥的旗》《三家巷》《刑場上的婚禮》等,潮劇《袁崇煥》《丁日昌》《終南魂》《陳太爺選婿》等,廣東漢劇《丘逢甲》等,雷劇《公主墳》等,山歌劇《等郎妹》《山魂》等。尤值一提的是近年來廣東歌舞劇院創排的取自本地題材的舞劇《風雨紅棉》《騎樓晚風》《沙灣往事》皆斬獲文華大獎,在全國戲劇舞臺上獲得一席之地,成為“佳話”。
縱觀這40年來創排演出的一系列本土題材的劇目創作,數量越來越多,但質量并不均衡,佳作雖有,但平庸粗糙之作也不少。究其原因,主要是依據歷史名人創作的劇目,太過拘泥于史料,主題先行,宣傳為主,“戴上鐐銬跳舞”,降低了劇作的藝術感染力和與觀眾的“親近度”。為了達到宣傳本土文化和某些政治目的的需要,過度強調本土題材,盲目追求“本土化”,導致很多并沒有抓住廣東本土文化特色的劇作自創排的那刻起便沒有生命力!
文學作品改編:“平面”形象“立體化”
在戲劇舞臺上,編劇為了創作穩妥起見亦或演出市場的需要,紛紛從小說中找“捷徑”,將或經典或獲獎或優秀或暢銷亦或IP熱的小說改編成戲劇劇本,將平面故事立體化、可視化。觀眾在戲劇舞臺上見到許多從小說或文學作品移植與改編過來的劇目,如近年來在話劇舞臺上演出的《金鎖記》《白鹿原》《老舍五則》《活著》《紅樓夢》《長恨歌》《盜墓筆記》等,均屬此列。在廣東戲劇舞臺上也常見此類作品,其中不乏優秀之作。如根據網絡小說《天堂向左 深圳向右》改編而成的話劇《相愛十年》,根據網絡小說《悟空傳》改編的多場次青春粵劇《夢驚西游》,根據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改編的粵劇《豪門千金》,根據羅宏小說《騾子與金子》改編的粵劇《還金記》,根據長篇小說《紅巖》改編的潮劇《江姐》,取材于長篇古典小說《紅樓夢》的潮劇《葫蘆廟》,故事出自明代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的潮劇《蔣興哥休妻》,根據阿來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廣東漢劇《塵埃落定》,根據劉斯奮獲得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的長篇歷史小說《白門柳》改編的廣東漢劇《白門柳》,根據古典文學名著《金瓶梅》改編的廣東漢劇《金蓮》等等。
一般來說,由小說改編而成的戲劇作品,其藝術質量與小說原著的文學價值是成正比的。但是,由于小說、戲劇分屬不同藝術門類,它們的敘述方式不同、表達內容的載體也不同,因而,什么樣的作品適合搬上戲劇舞臺?創作者在進行作品改編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小說改編的戲劇作品存在哪些問題?這三個問題是每一個改編者在著手改編前必須要自問的問題。當創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與作品想要表達的形式互相統一后,創作者的表達才會完整,改編后的作品成功率才越高。
反思與突破:廣東戲劇四十年的得與失
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現實生活中劇變的社會、家庭觀念與關系蘊含著豐富的戲劇素材,為舞臺藝術創作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表現時代是戲劇的使命,貼近生活更是戲劇創作的優良傳統。由于廣東省最先實行改革開放的特殊政策,對外開放比全國其他地區先走一步,由此帶來的生產建設的新發展、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新變化以及在摸索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遇到的新矛盾新問題,都比別的地方要多得多。應該說,生活有多精彩,我們的戲劇就應該有多精彩。但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廣東的戲劇創作,不能不遺憾地說,生活提供給我們的豐富素材在舞臺上卻還沒有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我們經歷了那樣史無前例的時代,卻很少看到原創的、優秀的、能夠震撼觀眾心靈的現實題材的戲劇。盡管“節日”、會演、評獎不斷,但缺少真正的精品卻是不爭的事實。
在大批新創劇目中,藝術表現上的不足主要有:一、生活基礎薄弱。由于缺乏深厚的生活基礎,許多劇目只提供了一個毛坯,要形成一部真正完美的作品,還需作較大程度的加工,需要補充生活素材,為加工打下基礎,靠一些純技巧上的架虛梯空的擺弄,不可能真正奏效。二、缺乏時代感。選取現實題材不代表就體現了時代精神,時代精神要體現在創作之中。有不少現實題材的戲,無論是話劇還是戲曲,題材雖然是現實的,但內容給人以陳舊感:人物是當代的,甚至是“先進人物”,卻無“當代”精神。有些劇中人置身于新故事新場景中,卻不能從他們身上反映出時代的流動變遷。不論婚姻、戀愛、家庭、科研、做生意,看不出時代印記。能站在時代高度瞻望未來的作品則更少。三、藝術構思還不成熟。舞臺上有很多過得去、一般化的劇目,雖然在取材角度、情節安排、主題思想以至個別人物形象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可圈可點之處,卻仍不能使觀眾滿意,問題就在于其藝術構思不夠成熟,無法調動觀眾的感情,不能與之產生或悲或喜的藝術共鳴。四、無藝術創新能力,劇作缺乏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先鋒精神。新創劇目往往擺脫不了題材狹窄、思想平庸、創作觀念滯后的弊病,有的獲獎作品把復雜的生活寫得簡單,把豐富的情感寫得蒼白,把真實的人物寫得虛假,即使用重金打造、精心包裝都難以掩飾作品內容的貧乏和輕飄。大多數現實題材的戲劇取材于各種政治問題和社會熱點,如反腐倡廉、工人下崗、科技建設、民族團結等,這類作品只有對社會現象新聞報道似的描述,沒有個人的思考和創造。
廣東戲劇創作要走出困境,劇作家們需立足現實生活,把握時代精神,提高自身的藝術修為、思想素養。當今的現實生活提供了無限豐富的創作資源,但劇作家沒有能力把它們一一寫入作品中。究其原因,應該有兩個方面。一是在創作過程中不尊重生活,往往以創作者個人的主觀意愿設置情節、編織戲劇沖突。這方面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二是因為“題材新、內容老,外表鮮、思想舊”。片面追求和強調題材、事件的新穎與離奇而忽視劇作內在思想的深刻與復雜。
托爾斯泰在《藝術論》中說過:“藝術事業的目的正是要把采用議論的方式時可能無法理解的東西變得可以理解。”回想80年代廣東的劇壇之所以能出現一大批優秀劇本,就是因為當時的劇作家能走在時代的最前列,敢于面對現實、批判時弊、剖析人性,敢于對改革過程中的重大主題進行新的探索,通過作品提出許多前人所未曾提出的問題,塑造出前人未曾塑造過的人物。隨著改革深入,我們的劇作家們反而被現實束縛住了自己,失去了藝術家應有的敏感,缺乏先進而深刻的思想。只有打破禁錮、解放思想(這種解放,既包括政治思想上的解放,也包括創作觀念上的解放)、轉變創作觀念、敢于堅持自己、保持創作激情,才會有優秀劇作問世。“主題先行”“題材決定”不應再在我們這個時代出現了!
劇作者應讓自己的創作與時代同行。現實生活中出現的一些新的創作題材,只要是健康有益的,劇作家們就應該放開視野,將其納入到自己的創作計劃中來,更新自己的戲劇表述方式和演出樣式,不斷增強劇作的藝術表現力,以期真正讓劇作“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