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方音樂與古希臘的文化和古羅馬的文化存在著密切相關性。西方文化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其中涵蓋著美學的思想和藝術的思想,在此基礎上構成了古希臘的音樂文化體系和古羅馬的音樂文化體系。隨著中世紀的到來,基督教成為音樂表達的重要思想。在西方音樂文化中,受到基督教的影響頗深,但是,并不是宗教本身的影響,而是受到當時的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經濟因素以及人文因素的影響。本論文從西方歷史文化的發展的角度針對西方音樂史的形成進行研究。
關鍵詞:西方歷史文化 發展 西方音樂史 形成
音樂是社會的產物,西方音樂作為西方文化的產物,是在西方國家發展的背景下產生的。對于西方音樂史進行研究,就要對西方的文化進行研究。西方的文化經歷了古希臘的文化和古羅馬的文化,這兩者都已經形成了各自的文化體系。隨著古羅馬帝國的衰敗,基督教文化對西方音樂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西方音樂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個部分,兩者之間是部分和整體之間的關系。所以,在西方音樂研究中,就要對西方歷史文化展開研究,以對西方音樂的發展準確定位。
一、西方歷史文化對西方音樂的影響
古希臘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生產力沒有發展起來,而奴隸制社會也是阻撓古希臘文明發展的重要因素。古羅馬帝國的滅亡,是由于腐敗和暴斂,對“蠻族”進行了血腥統治。隨著古羅馬的滅亡,西方文明進入到新的歷史階段,中世紀迎來了新的文明,即宗教文明。現代的研究學者對于西方文明的研究,多會注重希臘文文明的研究,忽視了中世紀的文明。在很多學者看來,中世紀是黑暗的、是野蠻的、是沒有文明存在的,人們的視野由于宗教的存在而受到了限制。事實上,中世紀并沒有使得西方文明中斷,而是將西方文化領域擴展了,技術上的進步也是顯而易見的。著名的歷史學家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曾經說過:“西方的文明被砸得無法復原了”“也正是因為如此,使得西方在近代的發展速度加快,步入了世界的前列。所以,西方的文明“被連根拔起”,是為新文明的形成留下了發展空間。事實上,古希臘文明和古羅馬文明并不是西方文化中的主要構成部分,并不是西方文化的“正統”,西方音樂文化不含在內。當我們翻開埃氏所創作的《西方音樂》的時候,開篇并不是希臘,也不是古羅馬,而是中世紀。可見,音樂是中世紀的文明。
如果將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作為西方的正統文明,中世紀的文明興起,就意味著西方文明正統被中斷,整個的西方就陷入到黑暗中的,當然,中世紀的巨大進步也被忽視了。中世紀實現了社會的變革,整個的社會是不斷前行的,中世紀不再是奴隸制,而是封建制,社會制度上實現了變革。中世紀的生產力明顯提高,經濟上獲得了巨大的發展,這是中世紀技術進步的體現,而且這種進步已經超越了古希臘時期和古羅馬時期。同時中世紀也是宗教同時社會的時期,這種宗教信仰不再是直觀式信仰,而是基督宗教信仰,這種信仰體現在音樂藝術,為西方音樂的生成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西方歷史文化發展視角研究西方音樂史的形成
基督教對音樂是非常重視的,各種教會活動都離不開音樂,都會或多或少地與音樂之間存在關聯性。在中世紀,基督教會已經壟斷了音樂機構以及各種音樂活動,這種思想對西方的音樂起到了統治作用。
1.中世紀時期的西方音樂
中世紀音樂雖然得到發展,但是發展的進程緩慢,經歷了幾千年的時間才可以完成。中世紀的教會統治環境下,為了獲得宗教的目的,一些音樂家不僅知識淵博,而且操作技術嫻熟。此時構建了教育中心,音樂家的創造力就有了充分發揮的途徑,音樂的創作技法也得到了深化,記譜法也得到了創新。隨著音樂教學法得到了改善,音樂教學水平明顯提高,促進了音樂技術的發展。在中世紀,由于宗教統治社會,宗教信仰因素影響,教堂修道院和圖書館所保存的文獻資料都沒有被損壞,使得珍貴的文獻被保留下來。在中世紀的早期階段中期階段,教會的眾多音樂因素系統化之后,經過規范化處理,并落實到制度層面,逐漸地就形成了音樂傳統。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西方音樂得到發展,教會音樂得以確認。
西方音樂是在教會環境中產生的,音樂的內容就必須是宗教性的,其中充滿了宗教文化。在西方的音樂中,宗教性被體現出來,使得音樂更為肅穆,是西方人精神深度的一種追求,是超越性的追求。西方的中世紀是宗教統領的時期,宗教性音樂也必然會占據統領的地位。在這樣的社會文化環境下,宗教音樂發展起來,世俗藝術音樂也逐漸形成,但是即便是世俗音樂,也是在基督宗教中滋養出來的,是對宗教音樂的延伸,而不是與基督宗教形成對立的局面。
2.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音樂
從14世紀到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給西方文明帶來了變革,封建主義開始逐漸向資本主義過渡。文藝復興并沒有與中世紀文明形成對立,而是傳承了中世紀的文明思想,而且對當時的文明起到了弘揚作用。經歷了中世紀精神枷鎖的人們對自己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于是開始倡導人文主義。個性反對宗教,重在追求個人財富和生活的幸福,重視對自身修養的塑造。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所持有的音樂觀念,是將音樂從教會中解放出來,讓音樂解脫實用主義的限制,使得音樂發揮自律性的作用。在具體的操作中,作曲家要將聽眾的情感激發起來,就會采用調式的方式,而采用三度和六度令人聽了音樂之后產生愉快感。樂器經過調音之后,所演奏出來的音程是不協和的,但是聽上去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此時的音樂作曲家會在音樂創作上不斷創新,將音樂的歌詞進行戲劇化轉向。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創作實現了各聲部的協調,是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代表。
從17世紀至18世紀,巴洛克文藝作品作品開始盛行。這種作品的風格復雜,能夠給人以動態感,感情色彩非常強烈。巴洛克藝術不僅莊嚴,而且高貴,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精華,其中結合著禮教觀念。處于特定的歷史環境下,音樂文化也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十七世紀的意大利,這種風格的音樂因素主要用于非宗教音樂。巴洛克音樂作品與其他藝術領域都會體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包括清唱劇、歌劇等等都是音樂的新形式,而為器樂進行創作的時候,都會以前奏曲、協奏曲和奏鳴曲體現。作曲家們按照音樂創作的常規,目的在于打動人的情感,將各種和聲資源、豐富的色彩以及音樂的曲式合并,由此出現了通奏低音、大小調性,變音體系也出現了。
18世紀啟蒙運動興趣,基于文藝復興開始宣揚人文主義,強力反對封建思想。在這個階段,人們開始追求知識,熱愛藝術,現代的音樂聽眾出現。此時,音樂創作開始現代化轉向,提出音樂風格趨于理想化,要將所有的民族優秀音樂特點進行組合,此即為“維也納”古典風格,這也是當時社會文化背景下的音樂品味。音樂是特定的歷史環境中產生的,音樂語言是世界性,不僅要發揮娛樂作用,而且還要有端莊的品質。關于此,Ludwig van Beethoven的音樂是非常典型的。透過貝多芬的音樂,就可以感受到強烈的個人主義、個人奮斗,也正是因為作曲家們已經適應了社會歷史環境,對這個時期的音樂審美產生了適應性,所以,他們所創作的音樂作品被得到時代的認可。
19世紀是個人主義時代,在《人權宣言》中就已經宣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道主義成為維護人權的核心,倡導自由、平等,宣揚個人主義。這個時期是“浪漫主義時期”,對個人主義更加注重。這個時期產生了很多的音樂家,包括Franz Liszt、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作曲家。他們的作品都追求著個人的風格,對當時的社會具有適應性。
20世紀,Ferruccio Dante Michelangiolo Benvenuto Busoni在1907年就提出,一個藝術家要使其創造力充分發揮出來,就要對藝術原則進行創造,而不是承襲舊有的原則。在這個時期,所有的藝術家都要在音樂創作中推陳出新,弄一些沒有創作過的作品,創作一些沒有聽過的音樂。20世紀的歐洲音樂呈現出多樣性,而且民族音樂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在20世紀的音樂藝術領域中,包括民族音樂、流行音樂、非西方音樂都實現了結合,于是混合型的音樂風格產生。音樂的組織結構發生了改變,包括傳統的音樂音樂、當前的音樂以及富于時代感的音樂之間都由于音樂組織結構的存在而相互之間存在關聯性。隨著音樂歷史文化的發展,與社會歷史相適應的音樂就可以發展起來,音樂創作者的才能得以確認,形成音樂歷史脈絡。
結語
綜上所述,從音樂美學的角度而言,在整體中才能夠對部分很好地確認。對于西方音樂史的研究中,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展開研究,以某個時期為研究點,將西方音樂史作為一個面擴展開。將這個時期的音樂家研究納入其中,就可以從時代背景的角度對西方音樂的形成脈絡予以審視,對西方音樂有所深刻了解。
參考文獻:
[1]毛雅南.西方音樂歷史中的“波希米亞”文化現象研究[D].江西: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2]孫偉,蘇欣湉.古典前期音樂的時代背景與審美傾向探析[J].前沿,2015(11).
[3]王瑩瑩.西方音樂何以能“世界化”初探[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4.
[4]班麗霞.音樂與信仰的完美融合——20世紀的西方宗教音樂[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12(23).
[5]王尚清.論歷史哲學審視下的西方音樂[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5.
[6]王嬌.西方音樂史研究的獨特視角分析[J].音樂時空,2014(5).
[7]于潤洋.酉方音樂史學科在中國的米來之路[J].音樂研究,2013(3).
[8]王瑩.認識與理解西方文化在西方音樂通史教學中的重要性[J].學術論壇,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