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方
摘 要:語文教師上課前一定要研讀教材,吃透教材,明白課文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教材編者的編排意圖。只有這樣,才能準確設計教學目標,正確傳授知識,才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在育人方面的獨特優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傳統文化、良好的思想道德風尚等人文教育內涵融合在學科之中,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增強社會責任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養建設性人才。
關鍵詞:語文教師;作者意圖;編者意圖
語文老師上課前要明白兩個意圖,一個是作者的寫作意圖,一個是編者的編排意圖。寫作意圖指的是作者的寫作初衷,即作者想讓讀者明白一個什么道理,從而產生什么樣的社會效應或達到什么目的等。編排意圖指的是教材編纂者的編排初衷,即為什么要選擇這篇文章,它代表哪一方面的知識,想讓學生從中學到什么等。只有明白這兩個“意圖”,才能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知識傳授。
弄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單憑教材和“教參”是難以準確拿捏和定位的,須研究作者所處的年代、作品背景及相關文獻資料。王崧舟老師在教學《長相思》時,就查閱了10多種資料,寫了一萬多字的教案,才使課堂顯得那樣合情合理和富有內涵。當然,我們不提倡把每一篇課文的寫作意圖都像王老師那樣研究得精準翔實,但最起碼得有一個明確的概念。至于編者的編排意圖就沒有那么復雜,只要研讀課標和教材的單元安排就可以弄明白。
原人教版四年級教材有一篇課文叫《蟋蟀的住宅》,作者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文中詳細介紹了蟋蟀挖洞筑巢的情況,把昆蟲的洞穴和人類的住宅相提并論,足以證明蟋蟀的智慧和本領。如果我們僅僅從洞穴的設計合理和打造精致方面去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顯然是不夠全面的。研讀《蟋蟀的住宅》和相關資料,我們不難看出作者的意圖有兩個方面:一是告訴讀者蟋蟀很聰明,有很強的建筑本領;二是告訴讀者蟋蟀有堅強的毅力,有很認真的工作態度,需要人們去效仿。
編者的編排意圖亦比較明顯,一是讓學生感知自然界無窮的奧秘和小昆蟲驚人的智慧;二是引發學生熱愛自然、探索自然的熱情;三是讓學生學習掌握說明文的寫作方法。有了以上兩個“意圖”,就可以準確地設計出教學目標和教學流程。
2012年秋,洛陽師范學院文學院承擔了河南省小學語文骨干教師“國培”任務,期間舉行了一次“同課異構”活動。100名學員分成10個小組,每組選一個代表參與展示。課題為人教版(S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材里面的《天窗》。內容大致為“鄉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開直,光線和空氣都有了。碰著大風大雨,或者北風虎虎地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關起來,屋子里就黑的地洞里似的。于是鄉下人在屋面開一個小方洞,裝一塊玻璃,叫做天窗。”夏季暴風雨來時,孩子們被大人關進封閉的屋里,只有通過一個小小的天窗想象外面的世界了。
三天后匯報展示開始。學員們大都圍繞著“天窗”展開了無盡想象:雨的斜織、風的飛舞、雷的吼叫、電的撕裂、云的變幻、星星的閃爍、蝙蝠的靈異……總之,比孩子的想象要豐富得多,再加上精心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和優美的語言表述,似乎每一個人的展示都很精彩。但細細品來,總覺得這樣的“構建”有點偏頗,有悖于作者的寫作初衷。
在后來的座談討論中,我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課文《天窗》是茅盾先生20世紀20年代的作品,是作者兒時農村生活的真實寫照。這里的《天窗》有兩層含義,一是生活中真實的天窗,指南方鄉下房屋的建構;二是無形的“天窗”,指舊中國農村,社會信息閉塞,經濟落后,孩子很難接觸外面的世界。
矛盾寫《天窗》的意圖是想告訴讀者,兒童的心靈是純真、美麗的,有豐富的想象力,對自然充滿了好奇。呼吁社會要關心兒童的學習和成長,兒童是未來的希望。
結合教參和課本,不難看出編者的編排意圖,一是引導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要善于思考、敢于想象、勇于探索。二是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掌握科學本領,長大后建設家鄉,報效祖國。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就可以對《天窗》的教學目標有一個基本的定位。除完成字詞句積累外,在價值取向方面要讓學生明白以下幾點:一是了解舊時農村兒童的生活背景,以及他們對大自然的濃厚興趣,并由此所產生的無限遐思;二是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優越的學習環境,明白現在的信息來源已遠不止一個小小的“天窗”,而是通過電視、網絡媒體等多種渠道,獲取更多的信息;三是學會信息篩選,正面接受知識,做一個熱愛生活、熱愛科學的陽光少年,成為祖國建設的一分子,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中國夢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發揮語文學科在育人方面的獨特優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傳統文化、良好的思想道德風尚等人文教育內容融合在學科之中,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因此,上課前一定要研讀教材,吃透教材,做到準確駕馭,其根本標志就是明白作者和編者意圖,借助作品魅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養建設性人才。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