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的漢語教學是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好本民族語言的基礎上對漢語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的學習教育,它的教學目標在于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理解和表達能力,適應社會主體文化的發展需要,增進民族間的有效溝通。蔡整瑩的《漢語口語課教學法》(2009年4月由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是面向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一線教師和對少數民族漢語教師進行培訓而編寫的專業性漢語口語課教學的專著。“互聯網+教育”是近年來教學領域的新興事物,它在豐富教學資源和創新教學模式上提出了許多卓有創意的方案,對少數民族漢語教學也起到了許多啟發和借鑒性的作用。
一、“互聯網+”背景下的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現狀
從“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現狀來看,少數民族漢語教學正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和變化。
其一,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教學思維方式發生了改變。一方面,少數民族漢語教學更加開放多元,少數民族漢語教學日益強調其在交際場景中的應用和訓練。大量新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被引入到課堂之中,給學生帶來了新鮮、有趣的教學體驗;另一方面,少數民族漢語教學在互聯網用戶思維的影響下,開始逐步確立以學生和學生需求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強調教師在少數民族漢語教學中的引導作用,最大化地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訓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社會交際需求之間的多邊互動教學,從而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漢語語言的學習效果。
其二,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教學資源獲取方式和教學訓練場景發生了改變。互聯網時代大量線上數據平臺為廣大少數民族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漢語學習資源,比如漢語語料、視頻、圖文、自主學習平臺等,這些豐富的漢語學習資料被大量儲存和分享在網絡平臺上,學生只要通過互聯網就能輕松獲取。
其三,少數民族漢語教師在教學技巧和教學實踐上的交流和學習日益頻繁,大量創新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得以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被應用和優化,有效提升了漢語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二、“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策略
在互聯網背景下,少數民族漢語教學應當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和漢語教學改革的趨勢,制定更符合實際需要的漢語教學策略。
其一,搭建網絡學習交流和分享平臺。在網絡學習平臺上,教師可以將相關的教學資源和教學訓練方法進行集中發布和管理,便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預習和復習,充分打通課堂和課外之間的學習通道。學生也可以根據自身學習的困惑和難點對教師或同學進行提問,以便得到有針對性的指導和提高。另外,網絡學習平臺也可以成為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讓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學習和訓練真正融入到開放性的場景中,提高漢語教學的應用性和交際性。
其二,加強漢語教師的人才隊伍培養。在“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中,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學習反饋情況,不斷優化教學方案,提高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規范性和科學性。同時,教師也要善于利用互聯網技術和設備來創新課程教學內容的呈現和實現課程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其三,借助互聯網技術和設備提高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交際訓練,切實提高少數民族漢語學習的有效性。互聯網對漢語交際場景的延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訓練成果,在互聯網真實模擬的交際場景中,學生的漢語理解能力和漢語交流表達能力都會得到很大的提升。互聯網所帶來的豐富信息和虛擬場景,是學生在漢語交際中可以廣泛運用和吸收的有效資源。
以上就是筆者在研讀該書的過程中,對“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現狀和策略的幾點思考和總結。筆者認為,互聯網背景下的少數民族漢語教學正變得多元化、時代化和規范化,教師和學生應當與時俱進利用互聯網帶來的優勢和便利,打破傳統的漢語教學模式,讓漢語教學更加開放、多元、生動和與時俱進。
(基金項目: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課題“對內職班學生生活和學習習慣的調查及研究”,編號:XYZY2014KYB003)
(阿依努爾·米爾扎汗/碩士,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漢教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