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芳
摘 要: 國學是有中國特色的教育資源,傳承著中華文明。開發國學,優化校本語文課程的內容建構,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應依據新課程建設目標,建構與學生興趣及愛好相對應的國學校本課程。在聽、說、讀、寫等方面,設置具有國學課程特色的學習內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與道德品質。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國學校本課程 意義 方法
國學是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素材,它傳承著中華文明。開發國學資源,創新校本課程,這是在新時期將優秀的中華文化更加發揚光大的舉措,是素質教育條件下對學生進行愛國情懷教育的重要途徑。然而在目前國家統一規劃的義務教育階段課程中,國學教育篇章少,難以適應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因此,根據學校與學生實際,開發國學校本課程有著重要的作用與意義。
一、國學語文校本課程的重要意義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教育是民族的生機。國學在育人功能上,具有構成道德意識活動先在形式和傾向性的資源性功能特征,它是祖先精神遺存和個體后天經驗的凝結。作為心理形式的道德原型,通過先天制約與后天的建構與統一,完成自身的傳承與發展。例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思想。在中國傳統德育資源中,其思想性在育人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道德價值作用。通過國學經典誦讀可以讓學生了解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在誦讀中明德修禮、揚榮拒恥,獲得道德熏陶、提升人文修養、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時通過經典誦讀還能開發大腦的質層和核心層,產生開慧益智的功效,實現學生潛能的挖掘,從而造就出具有道德心靈和智慧頭腦的有用之材。對青少年進行國學經典教育,可以提高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正是由于這些原因,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中央六部委聯合發文,明確要求在中小學中開展各種誦讀活動。教育部發文通知,中小學(幼兒園):要積極推動經典誦讀進課堂、進校園、進家庭、進社區、探索和建立經典誦讀活動,深入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我曾接觸到過國學名家熊春錦先生的兩本書《中華國學道德根》和《國學道德經典導讀》,同時又看到由中央六部委發的關于在中小學生中開展經典誦讀的通知。因此,從2013年3月我在我校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利用上課前、課外活動等時間組織學生誦讀《弟子規》、《三字經》、《論語》、《老子》。通過誦讀,學生的品德、學習成績等明顯提升。
國學資源傳承的正確方式是:將中華民族傳統德育及其思想性看成一個可以超越時代的價值認同的資源有效體。吸取其精華,摒棄其糟粕;結合時代特征及審美價值需求,將國學資源的教育功能實現現代轉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社會主義新型德育建構,更好地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文化建設的問題。我校經過本學年國學課的教學實踐,再次充分證明:中華經典教育是應試教育的最好補充,是真正的素質教育,是開發智慧的教育,是傳承中華文化的教育,是固本培元培養創新人才的教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教育。
二、國學資源在語文校本課程中的建設方法
(一)營造優雅的國學學習氛圍。
為了讓學生學習國學校本課程,師生要精心美化國學教室。在教室中設置書畫臺,并向擅長書畫的同學和老師征得書畫作品。在我們班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熱情參與,學校教師積極上交了一些優質書法作品。我將這些作品全部整齊地布置在書畫臺上,同時收集了一些書法名家的作品并打印出來,貼在教室兩側的墻壁上,供學生觀摩,使人一進入國學教室就感到墨香沁脾,同時有古典音樂環繞其中,讓人如癡如醉,身心得以放松。讓人感動的是,一些學生家長主動向國學教室捐獻書畫作品。
(二)建構與學生興趣相對應的國學校本課程。
國學校本語文課程的內容建構,應立足于學生發展的需要,依據新課程建設的目標,建構與學生興趣及愛好相對應的校本課程。在聽、說、讀、寫等方面,設置具有課程特色的研究性學習內容,努力構建一種切實有效的“大語文觀”語文學習環境。努力運用和發揮國學教育的資源優勢,以靈活多樣的內容和形式讓國學資源最大化地為語文學習服務,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中自覺接受民族優秀文化知識的傳承。
(三)培養學生的誦讀經典。
在實踐教學中,每次上課前,都有課堂記錄,培養一位學生主持人,以后學生就在主持人的帶領下向“夫子行拜禮”,然后在行云流水般的古典音樂氛圍下誦讀經典,做到誦讀經典和學習禮儀的完美結合。一節課中,學生大聲地誦讀經典,沒有一刻閑暇時間。課堂完全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位置,老師只是起組織、引導、示范、管理、評價的作用。
學生直接系統地讀讀經典原典,在經典的世界里經年浸潤累積,日久學理漸漸得以構建,人文之根本得到切實的鞏固,學問的童子功漸漸練成,只有源頭深遠方能流之長久。讀有深度有思想之文字,悟有深度有思想之智慧,立博大寬厚之品質,塑仁愛和平之人格。先期反復通讀熟讀,后期逐漸過渡到細讀精讀,同時邊學新的邊復習舊的,學而思,思而學,明其德,悟其理,方可臻于至善之境界。通讀階段基本不做個性化的解讀,避免因斷章取義而誤導學生。學生反復誦讀,多多識記。在誦讀經典的過程當中,我們創新了一些誦讀方法,如“循序漸進法”、“循循善誘法”、“退二進一累積法”、“分組PK法”、“誦讀與心靈教育、生命教育、德行教育相結合的方法”等。
(四)公開展示風采,對外交流經驗。
在上學期教學中,“國學經典誦讀”作為公開展進行匯報教學,學生在國學經典課堂,行禮個個溫文爾雅,大方得體,誦讀神采飛揚,聲如洪鐘,受到學校的領導和老師的一致好評。
同時,我被學校教學處外派去進行了一次同課異構的友好交流,期間我代表學校在上了一節“國學經典誦讀”課,讀經典,學禮儀,一節課下來,聽課領導和老師學生全程參與,認真學習,課后反響熱烈,受到學校領導和老師的高度評價贊揚。
加強對外交流,學習同行先進經驗,共享師資和教學資源,探索兩部融合,積極參與外部同行舉辦的高層次高水平講座和論壇,學習別人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經驗。
(五)構建老師、家長、學生三位一體的學習模式。
面向全體師生和家長創辦深圳中學經典讀書會和人文講壇,為構建老師、家長、學生三位一體的學習模式而努力。經典讀書會上學期如期圓滿進行15期,受到家長和全校師生的一致好評。
通過經典讀書會活動進一步擴大中華文化及經典誦讀在我校的影響力,拉近學生與老師、學校與家長之間的距離,營造人人讀經典、個個學禮儀的良好氛圍。同時將好的方法介紹給家長和周圍的社區,積極引導周圍社區和家長開展全家讀經的活動,逐漸形成全社會全方位參與的立體的經典教育模式。
(六)讓國學校本課程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國學資源的豐富性,可以幫助學生實現多樣化的第二課堂的學習實踐內容。例如,詩歌朗誦、課本劇表演、演講與辯論等,這方面我校對開展國學校本課程活動非常重視,每學期本備課組都要精心策劃和組織與教學活動緊密聯系,既突出祖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又為學生喜聞樂見、積極參與的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既有緊扣課本教學內容和進度的詩歌朗誦會、課本劇表演、演講比賽、辯論會、作文競賽等活動,又有傳承經典、繼承祖國優秀文化傳統的經典誦讀、成語改錯競賽、名句名篇默寫、名著閱讀交流會等,將誦讀活動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有機融合。充分利用語文課、思想政治課、班會、校本課程、興趣小組及課外活動等渠道,開展多種形式和主題的誦讀活動,努力使中華傳統文化深入學生心靈,培養新一代祖國現代化建設人才。對于學困生,教師要在平時就與他們多溝通、多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幫助他們改進和完善學習計劃,樹立自信,克服學習困難,勇于進取。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國學經典,在活動中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充分發揮語文校本課程資源在新課程改革及學校特色建設中的有效作用。
在國學課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推陳出新,把中國人傳承了幾千年的吟誦重新引入國學課堂,開創學玩結合“開心學國學”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與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胡笳.國學資源開發在校本課程建設中的意義[J].甘肅教育,2013(20):54-55.
[2]田立君,陳旭遠.小學國學校本課程設計與開發的價值取向分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3(1):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