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玲 汪惠萍
摘 要:該文介紹了構建名人旅游資源的細分體系,指出了資源景觀轉化的3種路徑以及景觀的設計形式,并以安徽肥西歷史名人劉銘傳故里為例,進行了資源分析及景觀設計,證實了科學的名人故里景觀開發對農村、農民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農村;名人故里;旅游資源;景觀;劉銘傳
中圖分類號 F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7-0120-03
Research on Landscapes Development of Celebrities′ Native Places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Liu Mingchuan of Feixi Countryside,Anhui Province
Wang Yuling et al.
(Anhui Broadcasting Movie and Television College,Hefei 230000,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builds the systems of the sources of the celebrity tourism,and proposes three ways of sources transfer to landscapes,puts forward the main manifestations of the landscape ;Finally,it takes the example that Liu Mingchuans native places,in Feixi countryside,Anhui Province,to carry out resource analysis and landscape design,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rural and farme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elebrities native places is proved.
Key words:Rural;Celebrity native place;Resource of tourism;Landscape;Liu Mingchuan
我國的鄉村旅游通常以涉農題材為主,但廣大農村另一豐富的旅游資源未引起應有的重視,那就是散落在農村各地的名人故里。幾千年來,中國經歷了人類史上最大規模、最漫長的農業社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風云人物風起云涌,卻極少有出身自農村或農民之外的,甚至當今國家最高領導人也曾有過農村、農民的經歷;在美國也存在同樣現象,據統計,排名最靠前的美國40位名人中,生于都市中的只有8人。由此可以看出,無論中國還是外國,農村都擁有豐富的名人故里資源。但以往關于歷史名人故里的研究重心多集中于故居[1]、故里[2]、主題公園[3]的開發與保護上。由于缺乏對該類資源系統的研究和細分,且我國原有的《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4]分類較粗并不能照搬,因此尚未形成系統的從資源到景觀的轉化方式或模式。故而導致目前散落在全國農村的名人故里多數破敗荒涼、無人問津;或者略有開發但也形式單一,吸引力及經營效果差強人意,并未為鄉村旅游或農村經濟發展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本文構建了系統的名人資源細分類別、資源向景觀轉化的路徑、豐富而系統的景觀形式,并在此基礎上以安徽肥西鄉村的劉銘傳故里為例,結合鄉村資源進行景觀設計研究。
1 名人旅游資源的細分
名人資源首先具有文化屬性,依據文化的3種形式,從旅游的角度可將資源細分為以下3類:一是名人思想精神,包括思想主張、人格魅力、政治主張、科學認知、教育理念、韜略智慧、藝術流派、學術相關、反面啟迪等。二是名人物質遺存,即附有名人信息的物質遺存體,包括名人故里故居、遺址遺跡、陵園墓葬、史籍資料、用物等。此類資源多散落于鄉村,是旅游開發的重要物質基礎。三是名人相關演繹,指民間流傳的與名人軼事傳說、神秘附會、具有廣泛傳播和傳奇色彩的故事等。實踐證明,此類資源在鄉間具有很強的產品延伸力、派生價值。
2 名人旅游資源的景觀轉化路徑
上述資源分類基礎上,依據旅游資源-產品轉化理論[5],資源景觀的轉化路徑如下:一是資源與景觀共生。對于相對完整、影響力較高、有悠久轉播基礎的名人物質遺存,其狀態既是資源也是景觀,即資源與景觀呈共生關系,如孔子相關旅游資源與主題景觀。二是資源向景觀提升。對具有鮮明特征、價值優勢,但因資源屬性、人物形象、基礎投入等原因,不能直接成為景點的,通過資金、智力等的投入實現資源向產品的提升,如基于魯迅而開發的“魯鎮”及阿Q等。三是資源產品與景觀伴生。對于在功能或屬性上屬于跨領域的名人遺存,其本來與旅游無關,但因其廣泛的知名度致其有較強吸引力,則在發揮原功用的同時發展旅游,即資源與產品伴生,如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等。
3 名人旅游景觀的形式
在名人資源產品(即景觀)轉化基礎上,結合旅游產品的基本形態特征,構建名人旅游景觀體系如下:
3.1 主題文化景觀 主題文化是無形景觀,是旅游產品的靈魂和統帥。歷史名人主題文化既包括普遍價值觀,如雷鋒精神、孔子仁愛思想等,更包括由于時代思潮、政治導向等的不同,對名人的重新認識與挖掘,如李鴻章自強求富的洋務精神應為當今重新認識和推崇。歷史名人主題文化通常表現為名人旅游產品的文化定位、景區命名、風格打造、宣傳口號提煉等,有時也表現為景區特產、美食、道路、廣場的命名,或特產、紀念品設計。
3.2 實體景觀 實體景觀是名人相關的物質景觀,是名人文化的載體。主要形式有名人故里、故居、紀念館、主題公園、廟宇祠堂、陵園墓葬、史跡復原等。名人實體景觀源自以下3類:一是有些資源本來就是現成的旅游產品,如喬致庸的喬家大院;二是由資源提升而成旅游產品,如根據楊貴妃資料復建華清宮、長生殿等景觀;三是本來與旅游無關的已用作其他領域的項目或工程,后被開發為景點。
3.3 活動景觀 活動景觀是名人文化通過活動的詮釋與延伸,是最具創意性、最易出彩、也最易被忽略的部分。常見的活動景觀有主題節慶、情景再現、戲劇音樂、實景演出、儀式賽事、文藝慶典、趣味互動等。名人活動景觀多是對名人軼事、傳說等的演繹和提升。如由楊貴妃故事策劃出大型實景劇《長恨歌》、《玄境長生殿》、由屈原故事衍生出江祭、賽龍舟等活動。
4 劉銘傳故里旅游景觀的設計
出生于安徽肥西農村的劉銘傳(1836—1896),為晚清淮軍名將、臺灣首任巡撫,有“臺灣近代化之父”、“臺灣洋務運動之父”之譽。其故居位于合肥紫蓬山麓,為宏大獨特的江淮圩堡式建筑,占地近百畝,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尚未正式開發為旅游區。筆者依上述名人故里資源景觀細分轉化的相關法則,設計景觀形式、內容如下:
4.1 劉銘傳相關旅游資源分析 依據上述“歷史名人旅游資源分類”,可分析整理劉銘傳相關旅游資源如下:
4.1.1 劉銘相關思想精神 政治主張,一改清廷對臺“棄”、“剿”政策,首倡攻心為上的“撫番”主張,視臺灣為祖國赤子并進行一系列近代化改造,此與當今“統戰文化”高度契合。軍事韜略,在中法系列戰役中的智慧與毛澤東根據地思想高度吻合。在臺灣推進洋務運動,并建立了系統的海防學說,既是淮軍文化的體現,也是自立求強洋務精神的代表。財稅經濟,首次提出商農并重、以商養戰思想。其他方面,1888年在臺灣創建中國首個郵政局,發行首枚中國郵票,被稱為“中國郵票之父”,開中國“郵政文化”先河;于家鄉興建數百間四周環以壕溝吊橋的水圩式民居,與一眾同鄉且同為淮軍將領的張樹生的張老圩、周盛波的周老圩、唐殿魁的唐老圩一起形成獨特的江淮地主莊園式“圩堡文化”。
4.1.2 劉銘傳故里物質遺存 現存主要有劉銘傳故里紫蓬山、大潛山;劉銘傳故居、圩堡、壕溝、碉堡、吊橋、月牙塘、慈禧賜廣玉蘭等;其他建筑:盤亭、鋼叉樓、彈藥庫、昭忠祠、真武廟、文昌閣、大型陵園等;史籍資料:《劉氏宗譜》、央視一套播放過的電視劇《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臺灣1895》、電視文獻紀錄片《劉銘傳》等影像資料、系列郵票、虢季子白盤、《劉壯肅公奏議》、《籌造鐵路自強折》、《大潛山房詩稿》、淮軍影像等。
4.1.3 劉銘傳鄉間傳頌非物質資源 劉銘傳的豐功偉績主要在文治和武略2方面,史料對此有豐富而詳實的記載;此外民間還有諸多故事傳說,例如“劉六麻子尿壺陣痛打法國佬”、劉銘傳的“6”字緣、常州獲寶(虢季子白盤)傳奇、中法戰爭將計就計渡臺灣、以及老虎洞與鋼叉樓、臨終高呼“還我臺灣”等傳奇故事。這些都是劉銘傳旅游資源的重要部分。
4.2 劉銘傳旅游資源景觀轉化 綜上對劉銘傳名人資源的分析,可提煉若干主題文化(見下表)作為各景觀園區的文化統領,在相應主題下將上述3類資源分別以共生、提升、伴生的方式轉化為景觀,如表1所示:
結合景觀設計可見,名人故里的景觀形式可以是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的;而且在景觀的打造中,不僅可充分利用諸如上表中的大潛山、小香山、老虎洞等鄉村自然景觀,以及宗祠家廟、圩堡建筑群等人文景觀,還有祭奠交流、節事慶典等鄉村特色民俗文化等。另外,可以結合鄉村特產以紀念品開發與打造的方式,推出該地農村名優特產在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儀式慶典及其他活動景觀的打造中,還可充分吸納當地農民參與,提升農民素養、促進農民經濟增收等。
參考文獻
[1]周振宇,周公寧.杭州名人故居的保護利用研究[J].建筑學報,2003(4):63-64.
[2]喻建良.湖南名人故里旅游市場穩定與開發策略研究——基于劉少奇紀念館的實證研究[J].經濟地理,2006(9):888-891.
[3]鄭向敏.名人旅游資源開發研究——以海峽兩岸鄭成功主題旅游為例[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99-106.
[4]中國標準出版社總編室中國國家標準匯編295:GB/T18933--18973(2003年制定)[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4 528-550.
[5]吳必虎,俞曦.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0:143.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