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建筑大學 城建學院, 吉林 長春 130114)
城市群是城鎮化高級階段的空間組織形式,城市群內各城市應當具有密切的經濟聯系和便捷的交通運輸往來。實現城市群要素集聚合理化發展、不斷提高要素集聚的質量和效益,成為深化城鎮化進程和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哈長城市群是我國東北跨省區的城市群,擁有哈爾濱和長春兩大核心城市,并分別形成哈爾濱和長春兩大都市圈。
長春市將“雙十工程”視作助力產業發展的關鍵。如凈月南部新城的巴蜀映巷文化商街項目發展得如火如荼。蜀水巷采用智能陽光穹頂,保證這里四季如春,未來可用作拍攝清代、民國、現代題材的電影、電視劇、微電影等,為長春影視產業發展打造“大本營”。
長春市很多企業的動畫項目入選省級文化產業發展引導資金扶持項目。吉林省廣通有線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八吉工藝美術集團松花石系列產品、吉林省裝庫創意科技公司分別在新三板、華夏文交所上市,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對新批準認定的國家級、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雙十工程”項目等給予補助。
充分發揮吉林動畫學院產學研一體化的資源優勢,依托吉林知合動漫集團等一批知名動漫企業,重點發展原創動畫、3D動畫電影、網絡游戲等。重點依托長影集團、長春萬達院線、吉視傳媒以及省、市廣播電視臺,借助“吉林電視劇現象”,加快把長春打造成國內一流的影視生產制作及娛樂中心。
目前長春市已先后建成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11個、省級文化產業園區26個。已建和在建的文化產業項目已超過100個。長影集團、博瑞智教育集團、光明藝校等一批知名文化企業實現了產業化、集團化、規模化發展,并逐漸從長春走向全國。
2016年6月,長春市成為吉林省唯一一個入選國家首批文化消費試點城市的地級市。截至2017年底,長春市共安排專項資金1200萬元,先后開展300多項、570余場次惠民文化消費活動,吸引230家文化商戶、百萬市民廣泛參與,引導資金直接拉動文化消費比例高達1:6.7,在探索具有長春特色的促進文化消費模式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1.文化消費水平低
2018年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聚類分析圖顯示,所有的省市按照聚類分析,可分為強勢、普通、弱勢三個梯隊。吉林省處于弱勢梯隊,與第一方陣差距很大。
2.文化的消費潛力尚未充分激發
2018年,吉林省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319元,比上年增長6.7%,長春市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增長2.0%。與北美和歐洲的許多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同時文化消費外溢現象突出。
1.有效供給不足
(1)供給約束和供給抑制同在
在政府的組織和引導下,長春市先后組建了影視、報業、出版、發行、印刷等文化產業集團,但是政府對文化產業尤其是創新型文化企業的重視程度不夠,阻礙了市場主體正常作用的發揮,直接造成文化產業要素結構全面創新的艱難境地。
(2)文化產品原創力不足
由于原創能力不足和優秀創意匱乏,文化市場存在“兩頭短缺”的情況,既缺少創新精品業又缺少大眾產品,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全面需求,當然也無法產生消費行為。
2.結構不合理
(1)文化產品結構不合理
無效供給過剩和有效供給不足是兩個突出的問題。與其它商品相同,文化產品也存在產能過剩和庫存積壓問題,這種結構性過剩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產品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無效供給充斥著市場,必然產生有效供給不足。
(2)文化產業結構不合理
2017年全市共有文化(文物)事業機構265家,各類文化經營場所1390家,其中市區(含開發區)文化經營場所993家。上述數據中,國有、民營文化企業數量實力懸殊。以中小微企業為主體的民營文化企業雖然占有數量優勢,但總體實力較小。同時,文化產品的內容和等級較差。
由于缺乏優秀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創意,文化產品想要走出國門可謂“難上加難”,外國對于長春甚至吉林省文化層面的了解僅僅停留在傳統文化方面,文化貿易并不能成為創造經濟效益的來源,是長春市國際貿易的短板。
文化產業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對人才的要求較高,既要掌握文化產業的相關理論和技能,又需要有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相比于國外而言,長春市的文化產業技術人才缺乏,技術水平較低,綜合創新能力不高,缺乏原創力,同時又欠缺針對引進技術的控制力。
以“創新”為核心動力的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創新之本是以市場經濟的方式實現文化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價值性轉換。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創新之翼是科學技術創新。生產力要素如果能夠伴隨科技創新“展翅”,文化產業便可實現快速高效的發展。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突破口,調整文化產業供給結構。只有供給主體提供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形成核心競爭力,才能實現供求平衡和市場結構的科學合理化。
長春應有一個明晰的城市品牌,要有一個貫穿城市品牌的整體戰略規劃,還要用文化帶動產業,用文化引領產品,通過強化重大產業項目配套,強化人才支撐,助力城市文化建設。長春市可以利用主題性活動、系列動漫故事等塑造“城市文化IP”,并通過營銷、策劃將IP價值變現,延伸城市文化產業鏈條,吸引相關產業項目投資,聯動產業融合發展。
1.“文化+”
“文化+”是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或者是不同產業間以文化為媒介和紐帶而實現的產業間的縱橫聯合。近年來長春市興起的“文化+制造業”“文化+貿易”“文化+農業”等多元融合的新模式,因其賦予傳統行業豐富的文化附加值,推動實現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增強了文化產業結構發展的續航動力。
2.“互聯網+”
“互聯網+”,指互聯網跟任何一個行業進行結合,從而促進效率的提升,“互聯網+”的內容是關鍵。就文化產業而言,從縱向角度來看,借助于互聯網,文化產業可以實現從內容的研發制作、產品的推廣營銷到最終的消費體驗整個環節的優化整合與良性互動。從產業發展的橫向角度看,互聯網能夠促進文化產業各生產要素突破產業壁壘的限制,越界與其他產業的要素實現跨界流通和融合,更充分、有效地整合各行業的資源,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除此之外,還需要從激發文化產業市場主體活力、培養和聚集文化產業人才、加快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等方面采取政策,以確保長春市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