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爭奪全球市場空間以及美國維持自身產業比較優勢和在全球經濟的主導地位,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將有一個長期過程,全球規模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的貿易攤牌,將打破現有的全球貿易格局,對全球產業價值鏈的正常運行造成深遠影響,我國只有進行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價值鏈的延伸和轉換,才能發揮我國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的主導作用。那么作為欠發達地區如何融入全球產業價值鏈的重構和變化之中以實現區域經濟與發達地區的同步,本文擬以中部地區的湖南益陽為例進行分析,探討欠發達地區產業崛起路徑。
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本質是價值創造的動態過程。每個企業都是在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的一個集合體,而所有這些活動可以用一個價值鏈(value chain)來表明。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 GVC )概念應運而生,全球價值鏈是指全球性跨企業網絡組織在原料采購和運輸、產品生產和銷售、直至最終消費和回收處理過程中進行的價值創造活動。全球價值鏈下,各方資源在世界范圍內進行配置,出口產品價值由不同生產模塊上的不同國家組成,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通過產品鏈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全球價值鏈中價值的創造是不均等的,參與各方獲取的經濟利益相差巨大,根據臺灣宏碁集團創始人施振榮提出的“微笑曲線”,產品價值鏈是呈“U”字型的,兩頭高、中間低,也就是上游的研發設計和下游的營銷服務獲利多,中間的加工組裝環節收益少,處于價值鏈的底端。
與全球價值鏈相對應的是國家價值鏈(nationl value chain NVC),國家價值鏈是指基于國內本土市場需求發育而成,由本土企業掌握產品價值鏈的核心環節,在本土市場獲得品牌和銷售終端渠道以及自主研發創新能力的產品鏈競爭力。
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雖然處于全球價值鏈高端的美國對我國產業的短期發展產生制約作用,帶來我國具體產業在產業鏈分工的不同環節出現一定程度的割裂,但中長期而言,可能倒逼我國產業結構重塑,促進我國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上的再平衡,對我國在全球產業價值鏈的延伸產生激勵和催化作用。
1.加快產業鏈中端制造環節的外遷。中美貿易摩擦,同時兩國互加關稅,人為增加交易成本,使各國業界擔憂在中國設廠生產的產品會受到美國征稅的打擊,將引起產業的國際轉移,中美貿易摩擦以來,外資從中國加大撤離已不是秘密,據《日經新聞》報道,基于美中貿易摩擦趨勢,日本各企業開始撤出在中國的供應鏈。中美貿易摩擦還將打擊各國資本的信心,引起資本的擔憂,使各國難以規劃在中國的新投資。因此中美貿易的持續摩擦,將加速制造業的回流和向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遷移,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將大大下降,這將有利于均衡我國在全球產業價值鏈處于前端、中端和后端的比例,優化我國在全球產業結價值鏈中的結構。
2.助推整體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針對中美貿易摩擦中美方認為的中國商品以低價沖擊對方市場,美中貿易逆差過大的口實,將促使我們改變以量取勝的方式而采取以質取勝的策略,從價格競爭躍升到質量、技術競爭,助推中國從低附加值的生產加工環節向高附加值的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環節攀升,中國將進一步把產業發展基點迅速轉移到“以我為主”的發展策略中來,同時給解決中國某些行業發展“兩頭在外”困境也提供了一次好的機會,通過選擇加強研發,產業鏈的配套等齊頭并進的道路,完成中國產業的轉型升級,實現從全球價值鏈中低端向中高端的遷移,發揮在重新構建全球產業鏈中的作用。
3.催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戰略性新型產業是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長遠影響的知識密集型的新興產業,中美貿易摩擦中,美國對中國高新技術轉讓的控制和對高科技含量產品的貿易限制,對中國產業供應鏈造成沖擊,如之前美國對中興的制裁,讓極度依賴美國芯片的中興通迅幾乎陷入停滯狀態。為改變高端、大宗核心產品受制于人的狀況,將激發我國發展新興產業的動力,給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創造“契機”,倒逼中國從思想上、行動上充分重視有關全局的前沿領域,加速依賴進口的新型產業的進口替代進程,催生如新材料、3D打印、云計算、高檔數據機床等處于產業高端領域的趕超,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益陽是傳統農業大市,但改革開放以來,益陽全面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加工制造業取得長足發展,至2017年末,全市國民生產總值1665.4億元,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647.11億元,產業占比38.86%,形成了以食品加工、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為支柱,紡織、醫藥、化工、建材等較為齊全的產業格局。
食品加工業是益陽市第一大產業,涵蓋糧食、茶業、水產品等主要門類近千個品種,各區縣都形成了當地主要產品,如南縣做強掛面產業和小龍蝦;安化縣主導定位“安化黑茶”;大通湖區培育的“大通湖大閘蟹”。全市食品產業共有規模以上企業253家,其中國家級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裝備制造是益陽市第二主導產業,擁有橡塑機械、工程機械、船舶制造、汽車零部件、精密機械等子產業。有規模以上企業190家,其中橡塑集團是我國重要的大重型橡膠機械出口制造地,太陽鳥游艇是國內首家上市游艇企業。電子信息產業是益陽市第三大支柱產業,涵蓋臺式筆記本電腦、液晶顯示器件、鋰離子電池、LED大功率照明光源等涉及國家電子行業中的10個中類、27個小類近百種電子產品。 紡織業是益陽市的傳統產業,也是主要的出口行業,紡織工業增加值總量占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的4.2%。有龍源紡織、莎麗襪業、瑞亞高科等大批企業,至2017年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總產值130億元,2017年紡織服裝出口額13218.3萬美元,占益陽市全年出口總額的20.94%。
目前,益陽產業雖初步形成了工業經濟發展新體系,但基礎較為薄弱,處于規模擴張和加速轉型的爬坡式發展階段,總體實力、產業結構、創新能力與發達地區相比都有較大差距,從其現狀和特點來看,處在產業價值鏈的較低端。
首先,從分工地位分析。各地區參與產業分工,是受經濟發展階段的制約以及宏觀經濟、產業政策、自然稟賦等不同的影響,長期以來,益陽處于中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總量小,人均收入低,金融資源薄弱,勞動力資源較充足,在國家實施中東部均衡發展戰略時本地主要是采取了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戰略,其產業分工地位主要在是加工、生產、裝配環節,是處于產業鏈的中端環節,價值最低。如湖南新馬制衣有限公司我市最大的紡織出口企業,在2017年出口額3455.7萬美元,但加工利潤甚微,一件成衣的純利潤不到2元。
其次,從產業結構分析。2017年益陽市前十大加工制造業為: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食品、電力、竹木加工、紡織、有色金屬冶煉、化學、造紙及紙制品、建材,十大產業均為一般加工制造業,非高端制造業和戰略新興產業,一般加工制造業處于“微笑曲線”產業結構鏈的價值低部。其產品也以初級產品居多、精深產品少,如占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54.8%的三大支柱產業,食品業主要產品是大米、檳榔、黑茶、水產品的簡單加工;裝備制造中的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的組裝裝配和通用汽配件領域的普通產品;電子信息中以鋁電容器、PCB線路板、汽車電子生產為主。且益陽市加工業產業結構中紡織、食品、電力、造紙等重污染行業所占比例高,需淘汰落后產能還占居相當比例。
再次,從產業鏈條分析。 益陽產業不僅在產業鏈下游的銷售渠道管理、售后服務環節基本尚未進入,而且在產業鏈上游的原材料采購、研發、物流、倉儲、品牌等也處于弱勢。以最基本的品牌為例,益陽比較知名的品牌主要集中在食品和紡織業,如益陽市食品業有“陳克明”“安化黑茶”“粒粒晶”等中國馳名商標,有“辣妹子”“求喜”等20多個湖南省著名商標。但盡管如此,消費者對益陽品牌產品的知曉度和認可度還有待大幅提高,很難成為全國或全省零售一線品牌,從外貿出口來看,益陽市整個食品加工業中有產品出口的不足10家,主要是受產品質量、衛生不達標的影響,沒有樹立起品牌效應。整體來說益陽制造業處于產業鏈中端環節,屬于價值分配鏈的低端。
最后,從投入產出分析。益陽產業總體規模偏小,規模以下企業居多,規模以上企業不強。2017年規模企業1092家,規模企業中大型企業僅15家,年產值過10億元的企業22家、過5億元的企業110家,全年沒有產值過40億的企業,益陽制造企業小而分散,不能形成規模效益,全市制造業工業增加值僅占全省的5%左右,2017年全市規模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227億元,利潤總額僅78億元,成本費用利潤率維持在3.5%,全員勞動生產率29.2萬元/人,投入產出處于較低水平。
解決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是我國宏觀經濟政策層面正在考慮的問題,作為欠發達地區應借全球產業價值鏈重構時期,選擇正確的發展路徑。
1.走NVC切入之路。在對外開放過程中,益陽涉外經濟依存度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2017年益陽進出口名錄企業僅252家,在全省各地州市中排名第9位,進出口總額53.35億元,占GDP的比重為3.2%,益陽產業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的經濟結構和經濟運行體系尚未建立,在GVC重構中,益陽直接產生作用的力度非常弱,因此建立依托NVC的本土網絡是實現GVC接入的關鍵途徑。憑借在NVC上獲得的領導地位及積累的向高端升級的能力,來實現在GVC條件下,在本土和全球市場兩個層面的競爭能力,以欠發達地區在中國經濟更加開放的條件下實現國際國內雙重循環,最終獲得全球價值分工體系中的均衡關系。
2.走特色發展之路。民族的即世界的,欠發達地區應依托本身的經濟和文化特征,走本地特色發展之路融入國際國內產業鏈,我們認為益陽特色在特色農副產品資源優勢,水產、黑茶、竹木等。如安化黑茶已在全國知名度很高,但農藥殘留超標等問題常受到質疑,可以通過從土地種植入手推動黑茶有機加工和生產,在安化茶園施用有機肥料,推進有機產品與綠色食品認證,為安化黑茶創造出一張無形的“綠色通行證”。又如益陽竹資源總量居全國第三,2017年竹木加工業發展很快,已進入益陽前十大產業,上半年已成為第二大對美出口的產業,但整體竹木產業規模不大,林產品綜合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不高,可以對全市1500家林產加工企業進行整合提升、工藝改造,形成益陽林木產品特色產業。
3.走跨越發展之路。經濟全球化下,一國或一地區產業經濟的發展一般會經歷勞動密集型,到資金密集型、再到知識技術密集型的發展階段;從生產方式看,也會經過從接單加工組裝、到接單加工生產、然后到設計加工生產,最后轉向自有品牌加工生產的過程。如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幾乎所有從中國進口的產品都是低價值、勞動密集型產品,如玩具、消費電子產品、鞋類、和服裝,但目前在鋼鐵、通迅設備、化工產品等方面已是優勢出口行業。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中,目前益陽已處于落后地位,要實現經濟的崛起,不能走產業發展的漸進式老路,這樣只會永遠被鎖在產業價值鏈的最低端,而只能通過跨越式發展的方式融入產業鏈中。
欠發達地區為切實走好融入全球產業鏈的NVC切入之路,實現后發趕超和經濟崛起,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如下建議:
(一)要以戰略思維引導產業發展。政府要在全球產業價值鏈重新構建、在中國產業格局大調整中、提高戰略思維眼光,精心做好頂層設計。如作為西部內陸的貴州省與益陽一樣發展的先天優勢并不明顯,他們在2013年找準大數據發展前景,戰略定位于大數據,經過近5年的發展貴州大數據已形成領跑優勢,其產業已成為貴州省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實現了貴州省的跨越發展。益陽市可利用國家層面已經制定的《中國制造2025》中確定的重點產業,不斷跟蹤了解貼近行業的前沿信息和資源,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的區位優勢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機遇,結合本地實際描準其中2—3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引進和創新,以加快實現益陽產業的轉型升級。
(二)要大力引進培育人才。要積極拓寬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培育渠道,為人才創新、創業營造優質的服務環境,對引進的優秀人才,要在工作上、生活上給予更多的優先考慮,突出對高精尖缺人才的引進和培養;要注重本土人才的培養,積極推進企業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建設,培育科技領軍人物和企業家;要支持企業核心技術人才工作,制訂出臺文件,完善益陽市科技成果、知識產權歸屬、保護和利益分享機制,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要持續堅持品牌創建。品牌化的道路可為企業獲得更好的議價能力和持久競爭力,做好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工作,使企業產品能夠獲得長期的消費者效應。抓品牌建設,我們可對已有品牌如食品加工中的“安化黑茶”、“南縣小龍蝦”、竹麻制品中的“布伊爾”、“莎麗”、船舶制造的“太陽鳥游艇”等進行挖掘,打造全國一線品牌,還可在新興產業引進過程中高規格塑造品牌,形成發展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的名牌產品。在品牌創建中,不能抱著投機的心態,急功近利,要樹立長期做品牌的理念,做持續的投入和堅持,才能形成優勢,獲得產業價值鏈前端的高收益。
(四)要加大對創新的資金支持力度。政府要針對創新、研發活動、科研公司,提供各種層面的配套資金、補貼以及減免的可能性。要吸收引進多層次社會資金投入,如建立產業投資基金等參與創新項目,也可積極引入包括PE、VE在內的市場化資金,發揮其承載于資金之上的投后服務能力。本地金融機構要強化服務意識,要改變“資金是稀缺資源”的觀念,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增加對企業技術研發的支持,對企業創新研發、技術改造貸款要打破實物抵押的藩籬,推行如商標權、專利權質押的融資方式,為企業實現產業結構升級提供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