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陳亞
(哈爾濱商業大學,哈爾濱 150028)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黨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吹響了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強勁號角,同時也進一步明確了高校對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必要性。新一代的青年大學生具有較大的發揮空間和發展潛力,因此,將大學生培養成為推動國家創新創業發展的主力軍,是擺在高校教育工作面前的首要任務。
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歸根結底就是科技創新實力的競爭、高素質人才的競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竭動力。意氣風發、積極向上的高校大學生們充滿創新的活力,在經歷過大學創新思維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后,會成為社會中創新潛能最強的群體,成為國家科技資源與人力資源最具能量的后備軍。創新創業教育最初起源于美國等發達國家。美國在20世紀20年代就已經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經過上百年的發展,現在已經相當成熟。相比于國外,雖然中國大學畢業生具有創業意愿的比例已有六成,但真正施行創業的畢業生僅占畢業生總數的1%,而美國為23%—25%,可見現實差距還是巨大的。高校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因此,大學生創新創業隊伍的強大對提升國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是緩解當前大學生就業壓力的重要途徑。據統計,2016年高校畢業生達到歷史新高765萬,而在2017年預計約700多萬大學畢業生,再加上出國留學回來及沒有找到工作的往屆畢業生,將近有1 000萬大學生同時競爭,就業形勢嚴峻,競爭更是異常激烈[1]。所以,鼓勵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是解決當前就業問題的有效方法。高校可以通過有針對性地開展“SYB”等的培訓,幫助大學生增強創業觀念、增強創新意識,從而解決大學生自身的就業問題。
我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知識經濟發展離不開創新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這不僅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同時也是素質教育改革的客觀需求[2]。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各高校更加注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以及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高等院校應加強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指導,在創新理念和創業實踐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理念,并且開展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時,創新創業也是時代發展對大學生提出的新要求。當前社會科技快速發展,人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對員工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為避免大學生無法滿足社會對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需求條件,高校應著重培養其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讓其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當前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環境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思想層面上認識不夠,對創新創業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并且還存在一定的誤區。很多高校的創業教育并沒有納入學校培養全面人才體系的一個必需環節,而是屬于輔助教育或者提高教育。二是創業實踐基地形式單一、設施落后。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實踐性、技術性很強的教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有效的發展,但是部分高校的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建設遠遠不能適應培養創業人才的需要。三是學校師資力量嚴重缺乏,教師團隊的指導能力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很多高校教師缺少過硬的專業知識及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創業知識也是零散的理論和照本宣科,缺乏實際感悟,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限制了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3]。
大學生是否具有創新創業意識直接決定著其創業成功與否。但大學生創新創業培養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大學生對于創新創業精神的認識仍存在不足之處。一方面,受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和教育模式的影響,學生習慣被動式的接受,缺乏一種主動思考、勇于創新的精神,對于創新創業更缺乏參與的積極性與熱情,沒有將創新創業放在應有的地位和高度。另一方面創業主動性不足,很多大學生選擇創業都是由于在“就業難”的社會大背景下被“創業”,自主創業只能是他們最后的被動選擇,缺乏創業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創新創業能力雖有先天因素的影響,但主要是后天教育引導形成的。目前,我國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還不夠完善,只有極少學校擁有完整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高校課程理論與實際有些脫節,講授內容單一,趨于形式化,教材陳舊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導致當代學生思維沒有得到拓展,缺乏相應的創新能力。此外,高校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支持力度不夠,多數的學校還是以就業教育為主,并沒有把創業教育納入教學大綱,致使學生對創業知識的了解層面較淺,不能滿足創新創業型人才多方面發展的需要。
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需要良好的校園環境氛圍予以支持,因此,完善教學環境和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尤為重要。一是要建立創新創業體制機制,注重培育學生的創業興趣,開展多種形式的創業實踐活動。例如,通過交流研討、學科競賽等活動營造出鼓勵創業的良好校園教育氛圍,從而引導和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動力與熱情,以實現成功創業。二是要充分利用好網絡,對大學生互聯網技術加以培訓和指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給大學生創新創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與挑戰,在就業難的情況下,部分大學生選擇了利用互聯網自主創業。因此,在“互聯網+”時代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高校應當多開展有關互聯網創業的專題講座,通過互聯網與實際結合,從多角度、多方面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思維的培養。
當代大學生正處于一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不論是政府還是各高校都應當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給予支持,而作為當代大學生,更應當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強化創新創業意識。與此同時,高校應搭建大學生創新創業支撐平臺,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機結合,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實踐條件,如建設大學生創業園、大學生創業網站等,以強化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拓寬大學生的眼界[4]。
高校應當開設創新創業教育相關課程,完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課程體制。在課程建設上,既要注重創新創業通識教育、基礎教育,又要關注創新創業的基本職能訓練和能力的培養。要根據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開設不同特色類型的專門教育課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可開設為創新創業實踐理論指導、大學生自主創業研究、網絡創業等課程。通過適當的設計,創新創業課程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包括獨立性、冒險性、堅韌性、適應性及處事能力等,同時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激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熱情。
十九大報告強調:“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可見習總書記對青年一代寄予了殷切的希望。大學生是創新創業的主力軍,高校理應肩負起培育創新型人才的重任。創新創業教育不僅僅是當前大時代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我國建設成創新型國家的客觀需求。時代呼喚創新,時代呼吁創業。當代大學生應培養創新創業精神,承擔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引領未來。
參考文獻:
[1]裴中陽.應用型大學市場營銷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J].當代教研論叢,2016,(12):35.
[2]胡小峰.探析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J].價值工程,2017,(34):215-216.
[3]殷志,王莉芬,彭仲生,羅筑華,劉升學.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現狀及對策分析[J].高教學刊,2017,(20):22-25.
[4]邱佳佳,王熔,李曉凱.“互聯網+”背景下首都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問題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7,(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