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瑩(淄博職業學院 山東淄博 255314)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推廣,國家推出的多種政策保障其在生鮮農產品流通中的杠桿作用,“互聯網+生鮮農產品”企業飛速發展。根據智研咨詢2017關于中國生鮮電商行業市場現狀的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7年,消費者對生鮮線上渠道的滿意度達到24%,已經超過了線下渠道,生鮮線上銷售渠道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同時智研咨詢還預測,到2020年,我國生鮮電商交易規模將會突破3400億元大關,2018-2020年的復合增長率將會高達40%。此外,據智研咨詢調查,2012年生鮮電商交易規模僅為40.5億元,2016年規模激增到913.9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100%。從以上數據可明顯看出,電子商務環境下生鮮市場發展迅速。
目前我國“互聯網+生鮮農產品”宅配模式主要有以下兩大類:
1.大眾模式。大眾模式的主要特點是產地地區化,即比較側重于當地產品;輻射區域化,即配送范圍具有一定限制;消費群體本土化,即消費群體主要為當地人群。典型代表如食行生鮮、盒馬鮮生等。
以食行生鮮為例,其產品主要來自于上海本地的米、油、鹽、蔬菜及冰鮮等,其設立的700多個配送點均在周邊社區進行配送,將產品配送至周邊社區自提柜中,以供用戶自助取貨,并為客戶提供一天內發貨、72小時免費存放及短信提醒等服務,因此吸引了大量當地消費人群。
2.高端模式。高端模式是與大眾模式相對的生鮮農產品宅配模式,其主要特點在于產地多元化,即產品來自全國各地;輻射全國化,即實現生鮮農產品全國范圍內配送;受眾群體規模化,即受眾群體范圍大,有本地消費者,也有來自全國其他地區的消費者。
典型代表如沱沱工社,由北京九城天時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花巨資打造,無論是在運營模式還是在配送模式上都有獨特優勢。在運行模式方面,沱沱工社充分利用互聯網數據,對農產品的品種、種植規模進行指導;充分利用生鮮商品產地相關數據,并對消費者需求進行深入調研,制定詳細科學的產品供給計劃。
首先,生鮮農產品具有很多種類,且各類產品產地相對分散,消費者對于不同種類需求量各不相同,所以不同生鮮農產品的銷售周期也存在差異。在“互聯網+生鮮農產品”宅配的兩種不同模式中,消費者對于大眾模式的生鮮產品需求量要遠遠大于高端模式。其次,在高端模式下,生鮮農產品的目標市場為高消費群體,在該模式下,消費者的單次產品周期往往較長,且要求產品具有獨特性及時效性,但是對配送時間要求相對較低,無需當天送達,也不苛求供應鏈的穩定性。因此,該模式下的商品供應鏈掌握成本較高。大多數企業會選擇進口產品或者有機農產品作為高端路線的主要產品,然而很少有企業能夠擁有自有農場并基本掌握供應鏈。最后,在一段時間內,很多“互聯網+生鮮農產品”宅配企業開啟了以銷售有機生鮮農產品為主的經營模式,雖然在短期內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無法保證有機生鮮農產品的供應量,導致自身不得不向普通生鮮農產品轉型。但是,產品轉型與供應鏈掌握的轉型相對不同步,導致供應鏈對接問題頻發。
首先,多數“互聯網+生鮮農產品”宅配企業發展仍處于摸索階段,目前消費者未養成在網上購買生鮮農產品的消費習慣,“互聯網+生鮮農產品”宅配普遍面臨訂單少且所在地區分散、單均固定成本高、消費粘性低等問題。其次,對于生鮮農產品而言,嚴格制定其保存方式、保存時間、倉儲溫度、倉儲環境是提高產品質量的保障,對于那些保質期相對較短的產品更加重要,易腐蝕、易損耗的產品為企業倉儲帶來巨大壓力。最后,生鮮農產品電商企業主要以自主投資建設冷庫為主,雖然部分企業十分重視生鮮農產品損耗問題,也制訂了相應的損耗管控體系,但是生鮮農產品的損耗受到多方面影響,這使得損耗管理變得十分困難。據了解,即使擁有完善的損耗管理體系,生鮮農產品的損耗率也會高于30%。
對于生鮮農產品而言,其易腐爛、難保存、對溫度環境依賴程度高等特點決定其運輸方式的嚴格程度。如果某消費者在拿到所購買的生鮮農產品后發現變質、腐爛等情況,將會直接影響其對該商家產品的購買欲。因此,生鮮農產品的保鮮、防腐管理極為關鍵,客戶下單后不僅要在規定時間內將產品送達,還要保證產品的新鮮程度,如果出現用戶不能立即拿貨的情況,配送人員必須選擇等待而不是另外交貨。這些都會為生鮮農產品電商的宅配物流管理帶來巨大挑戰。
對于“互聯網+生鮮農產品”宅配企業而言,首先,在生鮮農產品的配送過程中,幾乎所有的“互聯網+生鮮農產品”宅配企業都沒有生鮮農產品銷售中最基本的挑揀程序,這會使配送產品質量大打折扣;其次,用戶對于生鮮農產品的時效性有著相當高的要求,如果企業在配送時間方面出現差錯,將會使消費者滿意程度大大降低,最終導致客戶流失;最后,即使是由于消費者自身原因而導致產品配送時間延長甚至產品質量降低,消費者也不會將原因歸結為自身因素,仍然會將矛頭指向商家。
首先,各大生鮮配送企業應全面結合我國生鮮農產品生產基地分散、規模小的特點,以當前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消費者購買偏好,積極挖掘更具多樣化與專業化的供應源,選擇與具有一定生產規模與品質的生鮮農產品企業進行長期合作,將更接近生鮮生產者的供應鏈作為發展中心,從而降低配送成本;其次,根據生鮮配送企業自身資金與經營情況,適當選擇性截取供應鏈的最佳長度,以打造優質生鮮作為配送特色,盡可能選擇消費量大的生鮮產品作為主要經營目標;最后,盡可能以本地生鮮農產品作為主要的供應鏈獲取,尤其蔬菜、肉類等生鮮產品盡可能在本地進行采購,降低經營成本,提高配送效率。如專注于社區生鮮最后一公里配送,主打一小時閃電送達的O2O生鮮配送電商愛鮮蜂,其消費量大的生鮮品類則采取產地直采策略,降低采購成本,從而確保貨源和質量穩定性。
一方面,生鮮宅配企業應建立完善的電子商務生鮮宅配平臺,依靠互聯網實現與消費者信息溝通的及時有效性,讓企業及時了解消費者需求的同時,使消費者實時獲取商品最新信息,實現信息共享,提升客戶體驗度。同時,重視收集客戶反饋信息并加以改進,合理規劃網站平臺,降低選購難度,提高使用滿意度,提供更專業化的服務,滿足其個性化需求;另一方面,對于高端生鮮消費群體,應針對性地采取線下推廣宣傳活動,加強其粘性維護,提高其選購與售后體驗。而對于大眾化生鮮消費群體,企業則可采取社區化配送,經常開展特價優惠等活動,提高社區活躍性,從而滿足這類消費者需求,增強其信任度。
電商環境下消費者要求生鮮品質的同時,也尤其重視生鮮宅配的效率,而物流是實現生鮮產品從供應到達消費終端的重要基礎保障。首先,生鮮宅配企業應合理規劃生鮮配送物流路線,進一步降低經營成本。可對訂單市場進行分區管理,盡可能減少冷藏車單日配送頻率,從而降低配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其次,積極完善傳統物流配送模式,科學管理生鮮存儲,根據生鮮宅配的實際情況與社區物業便利店進行合作,設立固定的社區提貨點,從而減少配送成本;最后,創新生鮮宅配經營模式,可采取團購與預售相結合的模式進行生鮮產品銷售,當單品類生鮮到達一定積累量時,可直接從上級供應商或生產地提貨,從而在減少倉儲庫存降低耗損的同時,進一步降低經營成本。
隨著電子商務發展速度日益加快,生鮮農產品宅配也日漸成為當前消費者購買生鮮的重要方式,天貓超市、京東等各大電商也紛紛大力發展生鮮宅配業務,市場潛力無限。然而,當前我國生鮮宅配仍然存在終端冷鏈配送成本高,生鮮農產品最后一公里配送困難等不足。因此,電子商務環境下,生鮮宅配企業應積極采取改進策略,優化生鮮宅配供應鏈短板,提升消費者粘性,從而創新生鮮宅配模式,降低經營成本,以促進我國生鮮宅配企業發展,進一步加快農業信息化發展步伐。
參考文獻:
1.徐廣姝,宋子龍.生鮮電商與物流服務商的契約協調—基于生鮮宅配模式的分析[J].商業研究,2017,59(2)
2.賈兆穎,王哲璇,張金樂等.美國、英國、日本生鮮電商行業發展模式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6(8)
3.陳樂天.電子商務環境下生鮮農產品物流模式優化研究[J].價格月刊,2015(10)
4.曹湛.移動電商下的生鮮農產品配送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