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善強 劉洋 陳玉彬 陳磊 劉祥 許兵



摘要 目的:探討股骨近端髓內釘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方法:收治股骨粗隆間骨折老年患者80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動力髓螺釘治療,觀察組采用股骨近端髓內打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時間、術后引流量、部分負重時間、住院時間、術后髖關節功能優良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股骨近端髓內打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療效顯著,安全性高。
關鍵詞 股骨近端髓內打;股骨粗隆間骨折;臨床療效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臨床較為常見的骨折類型,該類型骨折的臨床治療方式較多,其中動力髖螺釘和股骨近端髓內釘術是臨床較為常用的術式,本文將兩種術式都應用于臨床中,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3月-2018年2月收治股骨粗隆間骨折老年患者80例,男59例,女21例;年齡62~79歲。均自愿參加本研究,按照數字表隨機分組法將80例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42例,男30例,女12例;平均年齡(67.5±2.4)歲;受傷至入院時間2~11h,平均(7.2±1.6)h;受傷原因:暴力擊打5例,交通意外22例,摔倒或高空墜落10例,其他5例;骨折類型:閉合性骨折31例,開放性骨折11例;Evan分型:Ⅰ型12例,Ⅱ型17例,Ⅲ型10例,Ⅳ型3例。對照組38例,男29例,女9例;平均年齡(66.7±2.8)歲;受傷至入院時間3~8h,平均(6.8±1.9)h;受傷原因:暴力擊打4例,交通意外21例,摔倒或高空墜落8例,其他5例;骨折類型:閉合性骨折28例,開放性骨折10例;Evan分型:Ⅰ型11例,Ⅱ型15例,Ⅲ型10例,Ⅳ型2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手術方法:對照組給予動力髖螺釘手術治療,觀察組則給予股骨近端髓內釘手術治療,麻醉方式為椎管內聯合麻醉,術前患者進行閉合牽引復位,選擇股骨側上端做手術切口,切口完成后選擇粗隆前后交界處進行擴髓,擴髓完成后將導針插入股骨髓腔內[1],隨后將防旋轉髓內針插入股骨頸中下1/3處,確認插入位置正確后抽出導針,在側向鎖釘導向器引導下,延股骨頸方向將導針插入股骨頭關節軟骨下,分別在近端、遠端和釘尾部擰人防旋轉螺釘、橫向鎖釘和尾釘,隨后清洗創面和縫合,術后常規給予抗感染藥物治療[2]。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手術診療指標、髖關節功能和并發癥發生率。手術診療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時間、術后引流量、部分負重時間和住院時間。術后采用Harris評分量表對患者髖關節功能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疼痛、步態、功能活動、畸形及活動度四個維度,該量表總評分100分,按照患者最終評分將髖關節功能分為優、良、可、差4類,其中優即指評分>90分,良是指量表評分76~90分,可是指量表評分65~79分,差是指量表評分<65分[3]。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包括肺部感染、骨折愈合延遲、髖內翻、內固定松動、骨折愈合畸形、肢體縮短、下肢深靜脈血栓、肌肉萎縮和關節痙攣等。通過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評價不同手術方式的安全性。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手術診療指標比較: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時間、術后引流量、部分負重時間和住院時間與對照組相比均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及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觀察組術后髖關節功能優良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和表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采用股骨近端髓內釘手術治療后骨折愈合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由于該術式相比對照組術式的創傷更小,因此觀察組患者相比對照組的出血量和術后引流量也更少,觀察組術后3個月的髖關節功能優良率高于對照組,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則低于對照組。股骨近端髓內釘術相比動力髖螺釘術式具有應力防止集中、抓持力強等優點,因此髖內翻、再次骨折、愈合不良等發生風險更低,尤其適于不穩定性老年骨折患者。
參考文獻
[1]楊小中.防旋股骨近端髓內釘與動力髖螺釘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效果比較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2018,11(3C):15-16.
[2]賈林,黃德清.防旋股骨近端髓內釘和動力髖螺釘治療老齡股骨粗隆間骨折療效比[J].淮海醫藥,2017,35(1):27-29.
[3]李振華.動力髖螺釘與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內釘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效果對比[J].社區醫學雜志,2017,15(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