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素麗 王玥 胡亞

摘要 目的:探討EB病毒核杭原- 1(EBNA1)在惡性淋巴瘤發生中的意義。方法:收集50例淋巴瘤組織蠟塊和20例癌旁正常組織蠟塊,采用免疫組織化學SP法檢測EBNA1的表達情況。結果:EBNA1在淋巴瘤標本和癌旁正常組織中的陽性表達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EBNA1在淋巴瘤中的表達上調,EBNA1的陽性表達率與惡性淋巴瘤的臨床分期和組織類型有關,推測EBNA1可能與淋巴瘤的預后有關。
關鍵詞 陽病毒核抗原- 1;淋巴瘤;表達率
淋巴瘤是近幾年國內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的惡性血液腫瘤之一,淋巴瘤按細胞成分可以分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EBV基因組長約172kb,參與多種惡性腫瘤的發生和進展,被EB病毒感染的細胞攜帶EBV的基因組以表達一系列EBV潛伏感染蛋白為特征[1]。目前已發現EB病毒可表達6種核蛋白,即EBNA1、EBNA2、EBNA3A、EBNA3B、EBNA3C和EBNA-LP。其中EBNA1是病毒復制所需唯一的病毒編碼蛋白,在維持EBV在體內的潛伏感染起重要的作用。本試驗收集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病理科2015年1月-2017年1月50例淋巴瘤組織蠟塊和20例癌旁正常組織蠟塊,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EB-NA1的表達情況。
資料與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50例淋巴瘤組織蠟塊和20例癌旁正常組織蠟塊,患者術前未接受過放化療。免疫組化試劑盒購自北京中山金橋公司。鼠抗人EBNA1單克隆抗體購自美國SANTA公司。
方法:常規組織切片脫臘處理,抗原修復,孵育,非特異性血清封閉,滴加一抗,4℃孵育,滴加二抗,DAB顯色,蘇木素復染,封片。用PBS代替一抗作為陰性對照,已知淋巴瘤陽性標本作陽性對照。
統計學處理:統計學分析用SPSS13.0軟件,計數資料用R×C表的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EBNA1在淋巴瘤及癌旁正常組織中的表達情況:EBNA1陽性定位于細胞質或細胞核中,陽性顆粒為棕褐色。EBNA1在淋巴瘤中的陽性表達率為26%(13/50), EBNA1在20例癌旁組織中無表達,EBNA1在兩組中的表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EBNA1的表達與淋巴瘤臨床病理參數之間的關系:EBNA1的陽性表達與淋巴瘤患者的性別和年齡無明顯關系,而與腫瘤的組織類型及臨床分期密切相關,見表1。
討論
惡性淋巴瘤是我國常見的十大惡性腫瘤之一,屬于起源自淋巴造血系統的單克隆增殖性疾病,主要表現是無痛性淋巴結腫大,最開始多出現頸部的淋巴結腫大。隨著研究技術的不斷發展,國內外學者對為淋巴瘤的病因和機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淋巴瘤的發生可能和多種因素有關。EB病毒是一種重要的皰疹病毒,與多種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有密切關系,大部分成年人均感染過EB病毒而且終身攜帶[2]。被EB病毒感染的細胞攜帶EBV的基因組,其中EBNA1是一種EBV編碼核蛋白,由641個氨基酸組成。EBNA1可以通過調節信號通路從而影響細胞基因的轉錄,共同調節病毒基因與染色體的結合及分離,對維持EBV的潛伏感染起重要的作用[3]。EBNA1特有的甘氨酸一丙氨酸重復序列,可抑制抗原遞呈細胞對自身的加工與處理,因此可以逃避免疫應答,在病毒復制中起重要作用[4]。Lu等研究發現EBNA1可能通過調節細胞凋亡抑制蛋白[5],從而誘發腫瘤的發生。
本研究對50例淋巴瘤標本和20例癌旁正常組織標本,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EBNA1的表達情況,結果顯示EB-NA1在50例淋巴瘤中的陽性表達率為26%,在20例癌旁組織中無表達,有學者在Burkitt淋巴瘤組織中檢測到EBNA1的陽性表達并巨伴隨EBV DNA的甲基化[6],本試驗結果與之相符。本試驗結果中31例男性其中有8例表達陽性,19例女性其中有5例表達陽性,二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我們推測EBNA1的陽性表達與淋巴瘤患者的性別無明顯關系。本試驗結果中,19例年齡>60歲者中有4例表達陽性,31例年齡4~60歲者中有9例表達陽性,兩者無統計學意義,因此我們推測EBNA1的陽性表達與淋巴瘤患者的年齡無明顯關系。本試驗結果中10例HL有1例陽性表達,40例NHL中12例表達陽性,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我們推測EBNA1的陽性表達與淋巴瘤的組織類型有關。本試驗結果中Ⅰ期和Ⅱ期共18例,其中有2例陽性表達,Ⅲ期和Ⅳ期共32例,其中有11例陽性表達,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我們推測EBNA1的陽性表達與淋巴瘤的臨床分期有關。淋巴瘤的發生機制尚不完全明確,結合本次試驗結果并分析臨床病例資料,本次試驗推測EBNA1可能參與了淋巴瘤的發生及發展過程,但具體機制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Lan K,Verma SC,Murakami M,et al.Ep-stein-Barr virus(EBV)Hnfeetion,propagation,quantitation,and storage[J].Curr Protoc Mi-crobiol,2007,14(14):2.
[2]Takacs M,Banati F,Koroknai A,et al.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latent Epstein-Barr vi-rus promoters[J].Biochim Riophys Acta,2010,1799(3-4):228-235.
[3]Gan R,Xie X,He Let al.Gene Analysis of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Lymphomasin Hu-PBUSCID Chimeras[J].Tumori,2010,96(3):465-472-
[4]Do NV,Tngemar E,Phi PT,et al.A major EB-NAl variant from Asian EBV is-Tarps showsenhanced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comparedto prototype,B958[J].Virus Res,2008,132(1/2):15-24.
[5]Lu J,Murakami M,Verma SC,et al.Ep-stein-Barr Virus nuclear antigen I(EBNA1)confers resistance to apoptosis in EBV-posi-tive B-lymphoma cells through up-regula-tion of surviving[J].Virology,2011,410(1):64-75.
[6]Jansson A,Masucci M,Rymo L.Methylationof discrete sites within the enhancer regionregulates the activity of the Epstein-Ban" vi-rus BamHI W promoter in Burkitt lymphomalines[J].Virol,1992,66(1):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