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貝貝 曹文燕
摘 要:高等教育是科技生產力,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助推器。我國的政治經濟等已逐步進入新常態,而要進一步體現“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要求,我們不能僅限于政治經濟結構的改革,科技、教育等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也應是當前經濟新常態下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民辦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習近平提出“經濟新常態”觀點以來,我國的政治經濟等已逐步進入新常態,在新常態的解讀下,教育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作為教育主體的高校教育,尤其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民辦高校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民辦高校在培養人才方面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如何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實現創新是我們在“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要求下必須要探討的問題。
一、民辦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一)人才培養結構層次與市場要求差距很大。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推進,我國的經濟已向中高速增長方向發展,作為民辦高校,其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定位早已明確。但長期以來,我國民辦高校培養人才的結構層次與市場要求差距很大,要么只培養學術型人才,要么只培養技能型人才,這使得用人單位很難找到學術與技能兼顧的人才。
(二)專業設置與課程設置不合理。當今時代是知識經濟與信息化的時代,要培養適用性人才,應在當前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等的基礎上不斷對相關課程體系和專業設置進行改革,與時俱進,培養一專多能或多專多能的應用型人才。然而,從目前我國民辦高效的課程與專業設置來看,其人才培養的專業技能及課程內容遠遠落后于當前科技與經濟的發展,根本不能滿足企業對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需要。
(三)師資力量薄弱。與公辦高校相比,民辦高校師資力量相對薄弱,80%以上都是青年教師,教學與實踐經驗以及科研能力不足,教學過程中不能夠真正落實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進而導致學生在教學內容與人才崗位需求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除此之外,任課教師在教學思維和教學方式的轉變上也很難把握,達不到當前人才培養目標與地方經濟發展的要求。
(四)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實踐教學是高校培養應用性人才的關鍵環節,但我國民辦高校由于資金來源有限等對實踐教學體系以及基礎設施建設不重視,導致民辦高校在制定培養計劃教學時間過多而實訓課程較少,實踐教學環境薄弱,并沒有突出專業課與實踐操作課程的中心地位,以至于學生無法直接參與實踐,這直接影響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二、民辦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一)加強創新創業與校企融合。經濟新常態下民辦高校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可以開設創新創業課程體系,設立科研創新平臺,加強應用型、教學內容的改革,使教學過程項目化。通過開設“產、學、研”合作班實現校企、產教深度融合,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三者聯合培養人才的育人模式,在合作班的基礎上對教材、課程設計、培養方案等做出相應的改革,把項目引入課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理論知識與行業需求的對接。從實戰項目提高高校創新應用型人才的專業素養與技能,讓教師能夠真正做到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
(二)建立跨學科跨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已成為“新常態”的發展要求,要時刻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以培養實踐應用型人才為己任,建立跨學科跨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上做相應的調整以適應新常態。比如可以對應行業需求來設置課程模塊,確定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使學生不僅在本專業領域有一技之長,同時也具有其他學科專業的知識,使學生融會貫通,具備一專多能或多專多能的能力。
(三)設置“3+1”培養模式。為了適應當前“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民辦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必須以教師、學生為中心,注重人才創新,“3+1”培養模式中“3”指教授、骨干教師、青年教師,“1”指學生。即實施教授先指導骨干教師,骨干教師再指導青年教師的方式培養一批自有青年骨干師資和創新團隊,使占據數量最多的青年教師向骨干教師、教授方向發展,進而再讓青年骨干師資進一步指導學生。這不僅能提升每一位教師的應用教學科研能力,而且對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也有很大的幫助。
(四)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依照“新常態”的發展要求,民辦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必須從學校、學生、教師三方面綜合考慮,為了培養出符合企業要求的創新應用型人才,民辦高校必須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使教師具備基本的教學技能和豐富的實踐技能。
(五)開設畢業生“雙導師”指導機制。“經濟新常態”下對畢業生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將最新最全面的實用知識和技能等傳遞給學生。應加大對畢業生的指導機制,建立有效的畢業生“雙導師”指導機制,即在“3+1”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再為每個畢業生配備兩位指導老師,一個是校內導師,一個是校外導師。校內導師主要針對學生的理論知識給予指導,校外導師是與學校保持緊密聯系的“產學研”關系的導師,這些導師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技能,了解最新的專業領域動態,可以有針對性地圍繞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給予學生畢業論文指導,培養優秀的應用型人才,讓學生學有所得。
三、結語
我國已經全面進入“經濟新常態”時期,民辦高校應抓住機遇,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特色和趨勢,在知識結構、師資隊伍、實踐設施以及課程設置等方面做出改革,以適應新常態,培養符合經濟發展和行業需求的創新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黃藤,閻光才.民辦教育引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 張小雁.河南省民辦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研究—以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為例[D].鄭州:鄭州大學,2013.
[3] 成建平,沈建華.經濟新常態下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6(51):209-210.
基金項目:文章為《2017年度河南省民辦教育協會課題》研究成果,項目編號:HMXL-20170586。
作者簡介:吳貝貝(1988- ),女,河南夏邑人,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模式識別與圖像處理的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