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目前存在學生不重視、教學效果不理想等問題,提高親和力迫在眉睫。從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必要性入手,提出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路徑,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和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目標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立德
在2016年12月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的要求,這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未來發展方向提出了明確的路徑指引,同時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和方向。
一、什么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就是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方法、目標和手段的使用,通過教師的態度、素質、語言表達,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積極參與到課堂內容思考當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聽懂、弄通、做到,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學生心中不再是最枯燥、最無用的課程,而是真心喜愛思想政治理論課,提高實效性,成為打開學生思想的鑰匙。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提升親和力的必要性分析
(一)解決當前課堂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本質的矛盾的內在要求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育人的課程,但是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也存在著其他專業課堂存在的問題,諸如:教師照本宣科、一言堂、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手段落后等。作為公共基礎課,在學生眼中本身就不受重視,加之教學枯燥,學生更加不喜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就是沒有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以筆者當前課堂的學生為例,作為90后,00后,他們思想活躍,渴望表達內心真實想法和觀點,他們有服務社會、奉獻愛心的心愿,但是如何正確引導,如何給與他們正確的理論知識教導,如何幫助她們在實踐中感受服務社會的收獲與快樂這是提高親和力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堂學生主體能動性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因此應該探索親和力、融合性及吸引性較強的教育模式。
(二)順應社會信息化的發展趨勢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的時代方向
當前社會信息發展迅速,手機使世界信息聯在一起,這是優勢。同時,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當前高校學生群體作為網絡原生態的主體,獲取信息更快、更雜,成碎片化趨勢,同時西方一些思想和一些信息也存在錯誤引導學生的可能。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引導學生理想信念的主渠道,如何在當前復雜的社會環境和網絡環境下,強化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強化價值觀教育,堅定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念、信心,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今后積極投身于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當中,是我們要提高思政課親和力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三、提高思政課親和力的途徑
(一)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后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長期的過程,應該貫穿于大學全過程。教師下課后同樣肩負育人職能,建議教師與學生結對子,同時通過微信、電子郵件、QQ等平臺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問題,進行心理疏導,這也是提高親和力的有效途徑。
(二)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全過程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渠道,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具備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高尚品質,要有理想信念,要自覺地將個人夢與中國夢的實現緊密聯系在一起;要樹立科學的世界觀、高尚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要有正確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社會品德,要具備基本的法律法規等常識,要了解當前世界和國家的發展大勢,要有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這些都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密不可分。
(三)積極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
當前學生收獲信息途徑廣,收集信息手段新。用過去的教學手段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學生的實際教學需要,填鴨式、一言堂、照本宣科、滿堂灌的教學手段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因此,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改革,緊跟時代潮流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方向。啟發式、互動式、參與式、問答式都是可以參考的手段;多媒體、視頻、音頻、慕課、微課、翻轉課堂、雨課堂都是教師可以選擇的方式。這些讓課堂變得活躍,讓學生產生好奇心,為學好理論知識打開防備的大門。
(四)注意開辟思想政治理論課第二課堂
要為學生積極開辟第二課堂,有以下幾種。一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類社團,比如愛心社、踐行社、馬克思主義理論社、環保社、法律社等,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參與社團活動,老師積極做好社團指導,通過社團活動作為實踐課堂的補充,開展公益活動、感恩教育、道德教育、法律知識教育等課外實踐活動,認識當前基本國情和社會形勢,積極參與到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實踐活動中,親力親為,提高品德和素養。二是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專業教育同樣要承擔立德樹人職能,因此,可以與校企合作企業聯系,深入到企業中,讓學生了解企業文化、培養吃苦耐勞的職業教育精神,在實踐鍛煉中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勤學苦練等優秀品質。三是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踐育人基地,可以與養老院、孤兒院、紀念館、社區黨支部、廉政基地等聯系建立長期的育人合作關系,使學生實現知行統一,提升服務社會的主動性。
參考文獻
[1] 陳桂蓉,練慶偉.反思與重構: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價值和定位[J].福建行政學院福建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03).
[2] 劉恩華.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親和力”[J].現代大學教育,2003(03).
作者簡介:榮譽(1988- ),女,遼寧阜新人,遼寧大學亞澳商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