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雪雁
摘 要: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中,尤其是在不同漢語水平的班級中,學生在國籍、年齡以及文化程度上存在差異,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認知和學習需求也因人而異。在歸納個體差異因素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任教的非學歷班學生在認知風格和學習動機這兩個方面在非學歷班級學生中尤為突出。
關鍵詞:個體差異;學習動機;對外漢語;漢語學習
一、關于學習者個體差異因素的討論
在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中,個體差異因素是影響二語習得的重要因素。眾多學者認為影響二語習得的個體差異的因素有年齡、學習動機、認知風格以及語言學能、態度、性格等。Skehan(1989)認為,學習者個體差異因素主要有語言學能、語言學習的動機、語言學習策略、認知與情感因素。
二、認知風格與學習動機對漢語學習的影響
非學歷班級即對學歷證書沒有硬性要求的班級。筆者任教班級中學生國籍分布為:歐美學生21人,亞洲學生59人;漢語水平從準初到中級均有涉及;年齡分布在18~37歲之間;學歷分布為:高中35人,本科42人,碩士3人。經過期中訪談和試卷考察,筆者發現,影響非學歷班學生漢語學習個體差異因素在學習動機、認知風格方面尤為突出。
(一)認知風格
認知風格是學生獲得認知、組織和處理信息的方式。研究者對認知風格有多種分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場獨立與場依存兩類。一般認為,依賴外部條件,受環境影響較大者定義為場依存型,而依賴內部線索,并較少受環境因素影響者定義為場獨立型。
從國別化的角度看,亞洲學生在認知風格上,更偏向于場依存型,歐美學生則更偏向于場獨立型。亞洲學生在課堂上多使用傾聽、筆記等學習手段,極少質疑。如某泰國班一共29人,均來自同所大學漢語專業,已學習兩年漢語,其水平為中級。課堂分組多為“1~2名基礎較好+2~3名基礎較弱”的組合。作業完成情況體現出團隊合作和任務分配不均的情況。大量陳述表達都是基礎較好的完成,基礎較弱的則總是分配到播放PPT等無效任務。所以基礎好的有機會充分操練漢語,基礎弱的未達到學習效果。因此教師應注意干涉小組的任務分配,多關注和鼓勵基礎較弱的學生操練漢語。
較之同水平歐美學生,常有自己的學習方式,課堂上選擇性傾聽,喜歡單獨完成任務。如兩個中級班里共有14名歐美學生,他們喜愛獨立思考、及時質疑、基本不依賴學習環境,也不完全按教師要求完成學習任務。因此教師布置任務應以個人匯報代替小組匯報,鼓勵發揮個人特長,并針對性地因材施教。
但因漢語水平的限制,初級班中,不論國別,存在較多場依存型學習者。因學習內容中障礙較多,如漢字、生詞及長難句等,所以他們更需要同伴的幫助,因此教師在課堂中也允許其同伴適當地解釋說明。
(二)學習動機
通過留學生期中教學質量座談會,從問答反饋中分析得到的學習動機有:教學因素、合作/競爭學習和工具性三大動機。
1.教學因素動機多與課程設置、教材、任課老師相關,屬于學習情境的影響。其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意愿,如學生希望不同課型能緊扣其特點、教學方式能激發興趣、教師可提供更多幫助、更想學習“日常漢語”而不是教材里的書面用語等。在初級班中就出現了因教材太書面化,學生喪失學習熱情的狀況。
2.合作/競爭學習動機通常與學習環境、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以及同伴的學習效率有關,通常涉及到獨立學習和自主學習的問題。因獎學金生期末都與其學習成績相關,而自費生則多是需要以漢語作為工作或生活的工具,因此兩者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都較高。在不同的學習集體中,同儕壓力也間接影響到學生漢語學習情況。初級班學生更傾向于合作學習,基礎較好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基礎較弱的學生。而中級班學生自我表現的欲望更強烈,競爭學習的動機更加明顯。而這些有競爭或者合作動機的學生在小測驗和考試中常常能獲得有效的進步。
3.工具性動機多為外語學習者的主要動機,目的性強。較于學歷班,非學歷班學生的工具型動機多是工作需求、學業要求或生活的語言工具,獎學金生通常受到這種動機的影響最大。獎學金生中有語言進修生,其學習成績影響其是否能順利在華進行研究生學業;孔子學院對其選送的獎學金生也有具體要求。至于自費生,一部分是由工作單位資助學習的語言進修生,學習成績直接關系其工作;另一部分是漢語對其學業或生活有所幫助。
三、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啟示
(一)了解不同認知風格差異,因人施教
學習者的學習行為依賴其認知風格,不同認知風格對應不同學習行為特征。漢語教師應根據不同認知風格的特點,引導學生辨識和了解自己的認知風格,并且根據認知風格差異因材施教。如分組學習時,注意組內因子的分配,讓場依存型學習者與場獨立型學習者以合理的比例存在一個學習小組中。此外要鼓勵場依存學習者獨立思考,并給予更多的耐心和時間;而對于場獨立學習者,鼓勵其積極性的同時,也要注意糾錯方式,既不能忽略而過,更不能輕率地判斷“你說錯了”。
(二)了解學生學習動機,豐富教學形式
根據該學院非學歷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教師要先掌握其基本情況,如:漢語水平等級(HSK考試成績)、認知風格和學習動機。非學歷班學生雖不需要學歷證明,然而其他外部學習動機如獎學金的評審、提升學歷的要求、工作需求也是促使其學習的一大動力。但更主要的還是了解學習者自身對漢語學習的需求,無論是為了學習還是生活,激發其學習語言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才能夠更好地幫助他們學習漢語。教師在實施教學的時候可以可根據不同漢語課型設置相應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習者需求豐富教學手段,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習者掌握漢語語言技能和使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添淼.基于認知風格理論的對外漢語教學策略[J].漢語學習,2009,4(02).
[2] 張一.論年齡對二語習得的影響[J].教育界,2017(06).
[3] 王添淼.基于認知風格理論的對外漢語教學策略[J].漢語學習,200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