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視閾是互聯網數字化傳播時代背景下的重要研究視角,在高校音樂教學改革的發展中,新媒體思維、技術和平臺所帶來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徐冰編著的《音樂教學理論新探索及其改革研究》(2013年4月由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對現代音樂教育理論體系進行了一次系統化和專業化的梳理,全書分為八個章節:第一章詳細論述了音樂教育理論,從音樂教育學的學科特征、教學目標、教學意義和現代音樂素質教育新發展幾個方面來整體呈現現代音樂教育理論的新面貌;第二章是音樂教育心理學的介紹說明,從音樂教學心理和音樂學習心理的角度論述了優化音樂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第三章是音樂的審美教育,從音樂美育的角度來論述藝術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徑;第四章通過列舉睿智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體系、匈牙利柯達伊教學體系和德國奧爾夫教學體系來探討國外音樂教育體系在中國的實踐情況;第五章到第八章分別從音樂教學的模式、課堂設計策略、教學過程設計、教學評價設計以及音樂教師隊伍的專業培訓和教育的角度探討了在音樂教學改革中各個環節的理論實踐探索;第九章則置身于新媒體時代的大背景下,充分認識技術給音樂教學改革帶來的一系列變化,探討如何在課堂中更加靈活、有效地運用技術的變革來優化音樂教學的投入效果。
首先,新媒體視閾下高校音樂教學改革要加快轉變教學思路,在新媒體思維的啟發下創新音樂教育的教學理念,增進中外音樂教學理論、教學研究成果和教學實踐經驗的融合發展。在新媒體時代,國內外的音樂教學互動日益頻繁,音樂教學理論的探索和實踐經驗的分享也日漸深入和緊密,也就是說,在高校的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僅可以從自身的專業基礎和實踐經驗出發來制訂相關的教學設計方案,同時也可以在國內外的音樂教學研究成果中汲取最新最前沿的教學研究成果,讓音樂教學的課程設計方案更優化,更符合時代的發展。
其次,新媒體視閾下高校音樂教學改革要不斷引入新媒體時代的創新技術和工具,比如多媒體技術等,以更加生動活潑、圖文并茂和時代創新性的設備和技術豐富音樂課堂的呈現方式,提高學生在音樂教學課堂中的參與度、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同于傳統音樂教學課堂過分依賴教材的理論論述和教師的音樂展示,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在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的整合過程中展現出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元素多元化特色和短小精悍的信息形式等,在新媒體技術和設備被引入音樂教學課堂的過程中,傳統和經典的音樂教學內容將在圖文并茂的技術呈現方式中增添新媒體信息的獨特表現方式,讓這些音樂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有趣,更能夠對學生形成直觀化的教學效果,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最后,新媒體視閾下高校音樂教學改革要加快音樂教學網絡平臺的搭建,在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平臺中整合互聯網音樂教學資源,構建互聯網音樂網絡教學研究平臺,以及創設互聯網音樂網絡自學和表達的多元化渠道和平臺。在互聯網和新媒體的網絡渠道和平臺中存在著大量鮮活、全面的音樂教學資源,如果能夠充分地獲取、整合和吸收這部分音樂教學資源的話,將會大大提高學生在音樂理論和實踐經驗上的積累程度,讓音樂教育教學充分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當中。不僅如此,多元化的新媒體信息傳播渠道和平臺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快捷的展示窗口。
筆者認為,新媒體給現代音樂教育教學帶來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在思維方式上,新媒體推動多元化教學方法的整合和現代化創新;在技術引入上,新媒體技術和設備讓音樂教學的課堂更加生動活潑,更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模式;在平臺搭建上,新媒體豐富了音樂教育教學資源和信息的傳播、分享、互動和深化的渠道和平臺。總的來說,新媒體視閾下的音樂教學改革實踐與新媒體緊密相聯,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課程設計、評價模式等各個環節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此,教師和學生應當始終以開放創新的理念來不斷探索音樂教學改革的優化路徑,實現現代音樂教學的目標,優化現代音樂教學的最終效果。
【課題項目:中國民族聲樂與中國戲曲唱腔的對比借鑒探討(編號:HEUCF171901);2018中央高校基金自由探索計劃(編號:HEUCF181901)】
(王維/本科,哈爾濱工程大學講師;孫南航/本科,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