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紅艷 顏軍



內容摘要:本文基于2000-2015年省級面板數據,構造協調性測度模型對流通成本變動與居民消費增長的協調性關系進行測算,并運用動態面板平滑模型對不同門限變量下的非線性關系進行檢驗。協調性關系的實證分析發現,全國26個省份的協調度處于上升趨勢;大部分省份的指標協調度均值呈較高的水平,全國總體呈左偏分布狀態。基于動態面板模型的實證分析發現,以城鎮居民消費增長作為門限變量時的非線性轉換函數具有明顯的平滑轉化特征;以農村居民消費增長為門限變量時的非線性影響效果更強烈。流通成本變動對城鎮居民消費增長的影響在門限變量低于3.904時呈負向線性效應,之后非線性正向效應逐漸增強,流通成本變動對農村居民消費增長的影響在門限變量低于5.517時呈現線性正效應,之后逐漸轉為非線性負效應。
關鍵詞:流通成本變動 居民消費增長 協調度 線性關系
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擴大內需和刺激消費已成為新形勢下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在國家擴大內需和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重大戰略引導下,流通經濟在第三產業經濟中比重不斷提高,其發展為我國經濟增長的轉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流通產業的“流通”屬性銜接了商品生產和消費產業鏈,而居民消費增長對社會零售總額、批發、郵政倉儲等流通產業子行業發展產生著積極的影響。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調查,我國居民平均消費水平從2000年的3721元增長到2015年的19397元,增長了521%,其中農村居民消費增長了505%,城鎮居民增長了388%;在消費結構上,居民消費在生活必需品方面的支出比重由2000的63.0%降至2015年的47.29%,相反高層次的消費支出比重由2000年的36.38%上升至2015年的51.82%,說明高層次消費已經超過家庭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以上。居民消費水平的增長和消費結構的優化對商品和服務的流通渠道提出了新的要求,進而導致流通成本面臨著流通渠道創新帶來的流通供應鏈延長和運輸成本上升等新問題。此外,流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通貨膨脹、資本存量變化、支付支出和進出口貿易等影響。
從眾多對流通經濟的發展研究及流通成本與消費增長的關聯性研究文獻看,流通成本在流通經濟總量增長和流通結構優化中的被重視程度日益提高,其中流通成本變動與居民消費增長的關聯性問題成為重要研究方向。張艷(2015)從居民消費總量的角度對商貿流通產業發展影響進行了研究,通過分析消費增長與流通產業發展之間的聯動效應,提出了流通產業發展需要重視居民消費中的平滑效應,充分把握居民消費特征值;張立平(2016)對商貿流通產業發展和居民消費增長進行了實證分析,通過建立VAR計量模型測算了居民消費對流通成本的影響因子,并提出了相應的改善對策;韓術斌和肖歆(2016)構建了居民消費增長與流通經濟發展之間的靜態面板模型,通過固定效應的相關性檢驗對消費結構變化的影響因子進行了計算,發現不同消費層次的結構調整對流通成本的變化貢獻度存在較大的差異;董媛(2016)從流通經濟發展與居民消費結構優化的角度進行了相關實證檢驗,通過構建向量誤差修正模型分析發現,流通經濟發展中的結構優化與居民消費增長之間存在穩定的均衡關系,同時消費結構的優化有助于促進流通產業結構的升級,消費結構的優化對流通成本起到積極的改善作用;蘇金玲、劉新超、陳其超和林嵐等眾多學者也對消費增長與流通成本進行了相關線性檢驗。可以看出,目前的研究大多針對消費增長與流通成本的關聯性方面,對二者之間的協調性及非線性關系研究較少。基于此,本文對分省份的流通成本變動與居民消費增長之間的協調性進行探討,并進一步構建門限模型,實證分析流通成本變動與居民消費增長的非線性關系。
(一)變量解釋與方法選擇
國家統計局已經形成了關于居民消費增長的官方統計指標,本文重點對流通成本的組成及測算進行解釋。學術界普遍認為商流成本和物流成本是現階段流通成本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商流成本主要指商品交易引起的所有權轉移帶來的成本。商流成本產生的環境包括商品在市場的進入渠道成本、商品供需方市場調查成本和信息成本、商品交易雙方決策成本等。在流通成本的測算方法選擇上,借鑒桂琦寒、Parsley and Wei、陸銘及李善同等相關研究,結合一價定律和冰山模型對流通成本進行計算,具體思路為:假設本省份商品的價格指數為p1,其他省份的商品價格指數為p2,省份之間的流通成本為c,則其他省份商品在本地區流通的最終價格指數為cp2。假設p1>cp2,則在套利下商品從本省份外流,同理p1 (二)協調性檢驗 本文構建流通成本變動與居民消費增長的時間序列指標分別為X和Y,xt和yt為t時期相對變動,彈性系數 eXY=xt /yt,定義協調性測度函數為:。其中,z(·)是單調減函數,即當兩個指標的協調程度越高,則越小,z()越大,也即c(X,Y)越大。 根據構建的單調減函數c(X,Y),在進行測算中滿足條件c(X,Y)∈(0,1)時,即可作為消費增長與流通成本變化協調度的測算公式,其中測算的結果屬于正指標系數。基于2000-2015年《中國統計年鑒》公布的省級居民消費數據和式(1)計算的流通成本數據,運用軟件MATLAB對全國各省市流通成本變動與居民消費增長的協調指數測算如表1所示。 通過各省份樣本區間內流通成本變動與居民消費增長的協調度變化值可以看出,全國有26個省市的指標協調度處于上升趨勢,其中北京市的上升幅度最大,為0.4094單位,其次是江蘇、廣東、新疆等,上升幅度均超過0.3個單位;內蒙古、河南、四川、遼寧和湖北等五個省份的流通成本變動與居民消費增長協調度處于下降趨勢,內蒙古的下降最明顯,為0.1063個單位。全國大部分省份的指標協調度均值上呈現較高的水平。2000-2015年間全國31個省市的指標協調度計算值為0.8019,位于全國平均水平以上的省份有16個,占全國總比51.6%,其中寧夏地區的協調度均值最高,達到0.9206;有9個省份的協調度均值位于0.7-0.8之間,占全國總比29%;有5個省份介于0.6-0.7之間,占全國總比16.13%。95%置信上限和下限分別為0.9125和0.6683,僅有寧夏一個地區位于置信區間之上,在西藏、山西、云南等5個偏低省份中,西藏的均值低于置信區間下限,為0.6448,其余四個地區的協調度仍在置信下限之上。
流通成本變動與居民消費增長的非線性關系分析
(一)模型構建與變量說明
基于各省份的流通成本變動與居民消費增長數據存在較大異質性,為有效反映模型參數在截面單位間的異質性變化,并刻畫參數隨時間變化產生的非穩定性影響,本文構建非線性框架下的動態面板平滑轉移回歸模型,以此考察消費增長對流通成本變化的動態影響。構建的模型如下:
動態面板的回歸模型變量方面,基于實證研究的重點是流通成本變動與居民消費增長的非線性關系,因此rCosti,t(人均消費水平)是主要的解釋變量, Xi,t代表式(1)計算的人均流通成本,并取對數處理。此外,經濟系統的復雜性決定了流通成本的變化不僅僅受到消費增長的影響,還體現在政策引導、通貨膨脹、資本存量變化及進出口貿易等方面,因此在動態面板的實證模型中增加控制變量Controli,t,對實體經濟發展、政府政策、人力資本投入、進出口貿易和通貨膨脹等主要影響流通成本變化的因素進行綜合考量,分別用lncapital、gover、lnman、trade和cpi表示。在此基礎上筆者通過剩余非線性檢驗考察轉換函數的個數問題,即H0:r =1或H1:r =2,其中,r為β系數的階數,滿足。
在確定備選函數個數上構建的動態面板平滑轉移回歸模型表達如下:
其中,Qit(1)=Qit(2)。估計模型的篩選過程中,筆者進一步檢驗是否存在三個或以上的轉換函數個數,即首先假定H0:r=r*(r*≥3)以及備擇假設H1:r=r*+1進行檢驗,如果拒絕原假設H0,則繼續對H0:r=r*+1及其相應的備擇假設H1:r=r*+2進行檢驗,依此類推,直至無法拒絕原假設H0為止。
(二)非線性模型的參數估計
基于最優轉換函數個數選擇基礎上進行動態面板平滑轉移回歸模型的實證檢驗,其中該模型殘差平方和的最小值采取格點法確定,并將該參數作為流通成本變動與居民消費增長變化關系的非線性最優算法初始值,在確保模型參數收斂的基礎上進行估計,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根據非線性模型實證結果,以城鎮居民消費增長做轉換函數的門限變量,平滑參數r的估計值較小(2.155),說明非線性轉換函數具有較明顯的平滑轉化特征,流通成本變動對城鎮居民消費增長的影響呈現漸進演變的非線性關系;以農村居民消費增長為門限變量,平滑參數γ的估計值較大(4.582),說明流通成本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成本降低對農村居民消費增長的非線性影響的效果更強。基于不同門限變量的非線性檢驗發現,在城鎮居民消費增長變量下的流通成本變動影響指數處于低轉換區,流通成本變動對城鎮居民消費增長的影響在門限變量低于3.904時呈現負向的線性效應,當指數超過3.904后,流通成本變動對城鎮居民消費增長的非線性效應逐漸增強,并呈現正向效應;在農村居民消費增長變量下的流通成本變動影響指數處于高轉換區,當農村居民消費增長指數低于門限變量5.517時,流通成本變動對農村居民消費增長的影響首先呈現線性正效應,后隨著農村居民消費增長指數的變化逐漸轉為非線性負效應。由此可見,流通成本變動影響居民消費增長上存在明顯的非線性總量與結構的深化門限效應,隨著城鎮居民消費和農村居民消費的調整存在著不同動態關系。
結論
本文構造了協調性測度函數對我國分省份流通成本變動與居民消費增長的的協調性關系進行測算,在此基礎上運用動態面板平滑轉移回歸模型對不同門限變量下的非線性關系進行檢驗。基于協調性測度函數的測算發現全國有26個省市的指標協調度處于上升趨勢,其中上升幅度較大的是北京、江蘇、廣東、新疆等;內蒙古、河南、四川、遼寧和湖北等五個省份處于下降趨勢;從協調度均值水平看,大部分省份的指標協調度均值上呈現較高的水平,全國均值為0.8019,其中位于平均水平以上的省份有16個,有9個省份的協調度均值位于0.7-0.8之間,有5個省份介于0.6-0.7之間。總體上看,全國分省份的流通成本變動與居民消費增長協調指數存在左偏分布形態。
基于動態面板模型的實證研究發現,城鎮居民消費增長作為門限變量時的非線性轉換函數具有較明顯的平滑轉化特征,農村居民消費增長為門限變量時的非線性影響效果更強烈;基于不同門限變量的非線性檢驗發現,流通成本變動對城鎮居民消費增長的影響在門限變量低于3.904時呈現負向的線性效應,當指數超過3.904后的非線性正向效應逐漸增強;流通成本變動對農村居民消費增長的影響在門限變量低于5.517時呈現線性正效應,后隨著農村居民消費增長指數的變化逐漸轉為非線性負效應。
參考文獻:
1.董媛.現代商貿流通業對居民消費結構的影響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6(10)
2.王世進,周敏,司增綽.流通產業促進我國居民消費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面板數據SUR模型的分析[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3(10)
3.丁超勛.我國流通業發展和居民消費相互關系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5(2)
4.韓術斌,肖歆.商貿流通業對我國城鎮居民消費行為影響實證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6(3)
5.王之泰.流通成本及物流成本問題探討[J].中國流通經濟,2013(5)
6.魏華林,宋平凡,郭靜艷.保險消費的非線性收入效應與收入差距——基于PSTR模型的實證研究[J].經濟評論,2015(2)
7.陳創練,黃楚光.資本賬戶開放、金融風險與外匯儲備的非線性關系研究[J].財經研究,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