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津琳


內容摘要:鑒于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存在的諸多問題,為了促進其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本文一方面對農村電子商務方面的研究成果做了總結性歸納整理,另一方面構建了其準備度測度指標體系,針對農村電子商務準備度的發展前途做出分析。
關鍵詞:農村電子商務 準備度 測度指標體系 動態趨勢
從2001開始,英國國家統計局辦公室和貿易產業部進行合作,研發了一個全新的電子商務水平的指標體系,該體系主要適用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除此以外,市民準備度、企業準備度、政府準備度三大指標是該體系的最關鍵因素。Dada經過專業研究,最終建立了一種電子商務準備模型,該模型的建立主要是以組織準備度和環境準備度為基礎。
在國內,劉敏、陳正在經過研究后科學界定了電子商務準備度測度指標,在此基礎上通過資源投入水平等因素評估電子商務準備度水平;楊益華、陳菊紅、范靜的研究則從第三方物流企業領域著手,充分發揮第三方物流的作用,然后再著手建立相應的企業電子商務準備度指標體系,與此同時,他們在經過相關研究后,創造性提出了多層次灰色評價模型,然后還在電子商務準備度的研究方面大膽進行過諸多嘗試,為后人在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提供了很多借鑒的經驗;王立華通過自己的研究,結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全新的農村電子政務準備度測度體系,該體系的建立主要基于政府網站、通信基礎設施、人力資本方面。
農村電子商務準備度測度指標體系構建
(一)準備度評價指標體系
1.評價指標確定。本文借鑒了王立華、鄭亞琴等學者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其中典型的是在評價農村電子商務領域的發展時,主要發揮人均GDP、第一產業貢獻率等指標在該方面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在評價農村通信網絡的實際狀況過程中,對平均每百戶移動電話擁有量等具體因素展開分析,然后確定其結果;在衡量農村人力資本的實際水平時,則是主要通過分析農村地區初中以上學歷人口比重等。考慮到現階段農村經濟和電子商務發生的實際改變,淘汰了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指標,與此同時,也根據需要引進了如下指標:
城鄉社會統籌發展水平相關指標。城鄉統籌發展的實際情況直接決定著農村電子商務的整體水平。后者發展主要依靠“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這一模式,同時依托于城市與農村,故必須兼顧城市和農村兩大因素。鑒于此,筆者增加該指標;地區電子商務發展環境相關指標。隨著電子商務發展的不斷深入,農村電子商務的出現是必然結果。區域內具體的電子商務發展宏觀環境也直接決定著農村電子商務的整體水平。如果一個地區具備水平較高的電子商務,那么該地區的農村電子商務水平也會高于其他地區。所以筆者在此添加了該指標;農村物流配送發展水平相關指標。物流配送的整體水平在很大程度決定著電子商務的發展質量,只有在物流配套體系有保障的前提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才具備基本條件。對于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來說,相應的農村物流配套體系也是其中必要因素。所以,農村物流配送發展水平相關指標在構建高水平的農村電子商務準備度指表體系方面具有較大的積極作用,本文在該指標體系建立過程中采取了公路網密度等相關數據對相應的地區物流配送效率進行科學衡量,為測度結果的真實性提供了堅實基礎;農村消費水平相關指標。我國農村地區逐漸形成了男女數量過于懸殊的現象,由此帶來的直接影響是相關地區婚嫁需要花費的經濟代價逐漸加大,直接限制了農民消費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因此,對于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來說,不僅要重視以提高農村經濟水平為基礎,也要重視農民消費結構。所以,筆者考慮到這些實情,增加了農村婚喪花費與農民人均純收入比重這一重要因素,衡量農民消費結構改善帶來的實際影響。
除此之外,也增加了空心村比率等因素。充分借鑒全世界范圍內對于農村電子商務準備度方面的理論文獻,然后構建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
2.指標體系修正。筆者選取的數據信息涵蓋全國31省市區,范圍較大,所以獲取信息難。除此之外,因為農村地區的局限性,開展問卷調查的有效性堪憂。因此,到了實證分析階段,筆者按照相關標準一定程度調整了指標體系,淘汰部分獲取難度過大的指標,在不影響指標體系合理程度的標準下,留下獲取難度較低的評價指標,經過調整修正,基礎指標層確定為15個,如圖2所示。
3.評價指標解釋。評價指標的具體含義如下所示:第一,發展環境層面是一個較為廣泛的概念,主要可以通過人均GDP等方面衡量其整體水平;其中,人均GDP的作用主要發揮在衡量宏觀經濟發展程度的過程中。而對于衡量城鄉統籌發展來說,城鄉居民收入這一指標作用明顯,屬于負向指標。電子商務交易額占GDP比重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相關地區電子商務發展水平和效率,屬于正向指標;第二,基礎設施層面的構成部分可以分為六大方面,主要以每萬人投遞公里數為代表。例如要獲取農村地區物流覆蓋面和效率方面的信息,就可以通過每萬人投遞公里數來實現;平均每百戶固定電話擁有量等因素則可以重點反映農村地區通信基礎設施的整體發展程度等。每萬人投遞公里的計算方法則是農村投遞線路總長度除以農村地區常住人口;第三,用戶主體層面的構成則主要有四部分,一是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二是初中以上學歷人口比重、三是農民人均純收入、四是農村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一、二往往在衡量地區人口綜合水平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三、四則可以很大程度直接反映出農民消費能力方面的真實信息,它們都屬于正向指標。
(二)評價方法
為了保障評價結果的科學性,筆者在處理數據時選擇的是熵權法。其指標體系有n個評價指標,m個地區,評價系統的原始數據矩陣為:
其中xij是第i個地區的第j項指標數值。
具體測算環節有:原始數據無量綱化處理。原始數據的測算不能直接進行,必須在完成相應的數據標準化處理后方能進行。正向型指標的值大多數情況下都和系統發展程度息息相關,二者呈正相關關系。負向指標則剛好相反,和系統發展水平呈負相關關系。計算公式如下:
(三)指標權重確定
采用上述計算公式,同時借鑒相關數據,最后完成農村電子商務準備度評價指標權重的計算(見圖3):就權重差異而言,發展環境、基礎設施、用戶主體三個指標之間的差異明顯具體表現為:發展環境的權重是0.3251,位于中位;基礎設施權重是0.4295,最大;用戶主體的指標權重是0.2184,最小。從這樣的計算結果可知,不同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整體水平參差不齊,嚴重影響著農村電子商務準備度;就權重而言,發展環境的是0.3521,人均GDP則是0.0993,電子商務交易額占GDP比重的權重則是0.0743。前者代表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宏觀經濟對其產生的作用較大,這也是電子商務在經濟水平較高的地區發展相對較快的原因;后者的權重之所以較高,主要是因為電子商務與農村經濟都取得較快的發展。第一產業貢獻率和城鄉可支配收入比的權重則是0.0525和0.0516。由此不難發現,要想保障電子商務準備度的實際水平,首先要大力促進農村經濟和城鄉統籌的發展;對于基礎設施而言,通信基礎設施指標權重較大,物流基礎設施指標權重也是如此,二者差距較小。權重最大的每百戶移動電話擁有量達到0.0886,由這一數字可知對于農村電子商務,移動通信基礎設施在其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除此之外,權重達到0.05這一標準的還有公路網密度和每萬人投遞公里數也相差無幾。就此不難發現,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同樣離不開物流、交通等因素的支持。這要求未來發展農村電商要統籌兼顧,不能忽視任何一個方面,要把重點放在建設通信、網絡等方面,從通信和網絡角度為農村電商發展創造積極作用,提供幫助;就用戶主體角度而言,農村消費整體水平接近于農村人口綜合水平指標權重,二者之間差距很小。至于各指標的權重,詳細情況為:達到0.05的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此可知,要想實現農村電子商務的進一步發展,有效措施之一是提高農民收入,從總體提升農村地區的經濟水平。與此同時,也只有在消費結構不斷改善的背景下,農民才有可能在網絡購物投入一定經濟資源的可能性,對于通信網絡的消費也是如此。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村電子商務才具備發展的有利環境。除此之外,初中以上人口比重也達到0.05以上,該結果直接反映出人口素質會直接作用于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受教育水平越高,其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就越強。但大多數農民接受教育有限,學習能力不強,對于新鮮事物甚至會有抵觸心理。因此網購在農民中間的普及度有限,直接對農村電商的整體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所以,需要提高農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學習能力,通過相應措施提高其整體素質,使農民也能成為農村電子商務向前發展的推動者。
農村電子商務準備度動態趨勢分析
運用公式(2)-(7),分析有關數據,在此基礎上計算在過去五年農村電子商務準備度綜合得分等詳細信息,結果如表1所示。
準備度水平穩步提升。據表1所知,農村電子商務準備度綜合得分呈現出上升趨勢,發展環境得分、基礎設施得分及用戶主體得分也是如此。就綜合得分而言,漲幅較為明顯,從2012年的0.0767上漲到2016年的0.3748。發展環境得分從0.022變為0.1930,其他兩個方面同樣有不同程度的增長。由此可發現農村電子商務準備度在過去五年不斷上升,發展環境、基礎設施、用戶主體素質等方面的發展同樣呈現出積極現象,農村電子商務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基礎設施準備度滯后。就準備度的得分而言,發展環境、基礎設施和用戶主體存在一定差距。從中可以發現,現階段農村網絡等多個方面的實際水平都距離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標準還有一定差距。但農村電子商務已成為發展主流,發展趨勢不可逆轉。在此背景下,相應的政府部門要重視電子商務發展,在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發揮支持作用,推動電子商務等新技術在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方面的積極作用,為農民生活創造更好的環境。因此,對于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而言,要加大建設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比如通信、網絡等,切實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洪勇.我國農村電商發展的制約因素與促進政策[J].商業經濟研究,2016(2)
2.朱品文.農村電商發展困境及對策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6(5)
3.王紅梅.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機遇與挑戰[J].商業經濟研究,2016(6)
4.李海平,劉偉玲.農村電子商務存在的問題與模式創新[J].陜西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