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屹立
內容摘要:本文根據我國1999-2015年省級面板數據,采用PVAR模型實證檢驗了金融發展規模、金融發展效率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影響,并利用脈沖響應方法和方差分解技術分析了兩者之間的動態關系。
關鍵詞:商貿流通業 金融發展規模 金融發展效率 PVAR模型
相關文獻綜述
2013年以來,我國經濟進入經濟增長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因此在經濟換擋期為我國經濟尋找新動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其中,商貿流通業的迅速發展為我國經濟注入了強勁動力。經過近三十年的投資建設,我國交通基礎設施水平不斷提升,交通網絡更加密集,質量不斷提升,為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提供了必需的硬件條件;同時,互聯網驅動下的電商產業快速發展,帶動了社會消費由線下到線上的轉型,對商貿流通業的需求隨之增大,2008-2013年,每單位GDP的物流需求系數持續增加,由2.90上升到3.48。此外,國家相繼出臺《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以及物流“國九條”等政策支持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交通、電商以及政策支持共同驅動了我國商貿流通業的快速發展。2000-2015年,我國商貿流通業增加值由6161億元增加到30364億元,年均增長率高達11.22%,全國社會物流總額由17.15萬億元增加到213.5萬億元,年均增長19.74%。在商貿流通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研究商貿流通業對經濟的影響成為重要主題。學者主要從消費(郭崇和李曉梅,2017;孫文娟,2017)、全要素生產率(汪艷,2017)、產業結構升級(于桂賓,2017)、空間溢出(俞超和任陽軍,2017)、區域經濟增長(熊玲,2017)等角度研究了商貿流通業發展對宏觀經濟的影響。雖然眾多研究關注了商貿流通業的經濟影響,但對影響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因素的研究較少。商貿流通業的快速發展與經濟運行的各個要素緊密關聯。因此,著重研究影響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具體而言,在眾多影響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因素中,金融體系的支持至關重要。金融體系可以為商貿流通業發展提供生存發展所必需的的周轉資金,以保持該行業企業健康穩定發展,還可以為其平滑發展過程中的各種風險。因此,對金融與商貿流通業的關系進行研究至關重要。
模型建立與數據說明
(一)模型建立
本文選取PVAR模型,在構建PVAR模型前,首先要確定該模型的滯后期。根據AIC、BIC、HQIC準則,本文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表1 滯后期選擇結果表明,在第2期的時候,BIC準則和HQIC準則均顯著拒絕原假設,表明4階滯后是較優選擇,因此,本文宜采用PVAR(2)模型。
基于上述檢驗結果,本文構建PVAR(2)模型如下:
yit=αi+βt+Ayit-1+μit
其中,yit中的i表示省份,t代表年份。A是3階的系數矩陣,αi地區固定效應,用以表示模型中可能遺漏的影響因素以及與地區特征相關的固定效應。βt表示變量的時間趨勢yit=(wlb,fe,fs),wlb為商貿流通業占比,fe為金融發展規模,fs為金融發展效率。Yit-1是yit的一階滯后項。擾動項μit滿足E(μit | αi, βt,yit-1)=0。
(二)數據說明
本文主要變量包括商貿流通產業發展變量和金融發展變量。商貿流通產業發展變量(wlb)用交通、運輸和倉儲業增加值與GDP的比值衡量,金融發展變量包括金融發展規模(fe)和金融發展效率(fs),金融發展規模用金融機構存貸款總額占GDP的比重衡量,金融發展效率用金融機構貸款總額與存款總額的比重衡量。本文面板數據樣本區間為1999-2015年31個省,所有數據來源于相應年份《中國統計年鑒》。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表2所示。
實證結果分析
(一)面板單位根檢驗
在進行正式的PVAR模型估計前需要檢驗各變量是否平穩,如果變量是平穩的或單整的則可直接進行模型分析。因此本文需要對各變量是否是平穩或者是單整的進行驗證。本文采用LLC(Levin-Lin-Chu)和IPS(Im-Pesaran-Shin)準則聯合檢驗對變量的平穩性進行檢驗。如果拒絕原假設,則為平穩,反之為不平穩。結果如表3所示,原始變量均未通過平穩性檢驗,即原始變量是非平穩的。為此,本文進一步檢驗各變量是否是單整的。通過對各變量進行一階差分,利用上述兩種檢驗方法檢驗。檢驗結果表明,所有變量均顯著拒絕原假設,表明各變量是一階單整的I(1)變量。因此可以進行PVAR(2)模型分析。
(二)格蘭杰因果檢驗
在前文分析的基礎上,本文進一步檢驗商貿流通業發展與金融發展規模、金融發展效率之間是否具有格蘭杰因果關系。因為各變量平穩性檢驗結果是一階單整的,所以用PVAR模型進行分析不會產生偽回歸問題。根據前文滯后期選取規則,本文采用滯后二階分析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結果表明,商貿流通業發展變量沒有拒絕原假設,即商貿流通業發展不是金融發展規模和金融發展效率的格蘭杰原因。同時,金融發展規模和金融發展效率對商貿流通業的檢驗結果分別在1%和5%的水平時顯著,即金融發展規模和金融發展效率是商貿流通業發展的格蘭杰原因。即商貿流通業發展與金融發展規模和金融發展效率之間存在單向因果關系。經過格蘭杰因果關系分析只能得知商貿流通業發展與金融發展規模和金融發展效率之間存在相互影響關系,但并不能確定二者之間具體效應關系。因此,需要利用PVAR模型進行進一步實證研究。
(三)脈沖響應分析
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對金融發展規模沖擊的脈沖響應如圖1所示,表示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在金融發展規模沖擊情況下的變動情況;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對金融發展效率沖擊的脈沖響應如圖2所示,表示地區商貿流通業在金融發展規模沖擊情況下的變動情況。表5為各期脈沖響應值。從圖1脈沖響應結果來看,第0期到第2期,商貿流通業發展受金融發展規模的影響逐漸增加。但從第3期開始,金融發展規模對商貿流通業的正向影響開始減弱,表明金融發展規??梢源龠M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但促進作用逐漸遞減,且在第13期之后保持穩定,從而使金融發展規模對商貿流通業的支持作用呈現倒“U”型趨勢。對于這一結果本文認為,一方面,商貿流通業發展初期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而此時金融機構的快速發展,可以為發展初期的商貿流通業提供資金支持。但另一方面,由于金融的逐利性質、金融機構的偏向性以及國家二元金融體制造成的金融抑制現象,導致商貿流通業獲得的金融支持有限。大量支持資金流向了國有部門和大中型企業以及國家重要領域和行業。商貿流通業作為生產性服務行業并沒有受到金融機構過多的青睞,導致金融發展規模擴大對商貿流通業的支持作用有限,最終呈倒“U”型結構。從圖2脈沖響應結果來看,從第0期到第1期,金融發展效率對商貿流通業發展具有促進作用但促進作用遞減,在第3期之后轉為負值,抑制了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從第2期到第5期這一抑制作用不斷增強。在第6期之后,金融發展效率對商貿流通業抑制作用又轉為遞減,并在第13期之后保持穩定。整體而言,金融發展效率抑制了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但該抑制作用呈現先遞增后遞減的“U”型趨勢。對于這一結論,本文認為,由于我國金融發展的特殊性,金融發展存在二元結構以及金融抑制等問題,導致整體金融發展效率不高,從而影響了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因此,在整體金融發展效率不高的背景下,金融發展效率對商貿流通業產生了負向抑制作用。但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國家大力推行供給側改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得金融發展效率逐步得到改善。因而,改革的紅利削弱了金融發展效率對商貿流通業的抑制作用,從而使發展效率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呈現負作用遞增后遞減的“U”型結構。
(四)方差分解分析
在上述脈沖響應分析的基礎上,本文進一步進行方差分解分析。表6為金融發展規模、金融發展效率與商貿流通業發展的方差分解結果,說明金融發展規模、金融發展效率對商貿流通業發展影響的貢獻度。從金融發展規模、金融發展效率對商貿流通業發展影響的貢獻度變動趨勢來看,金融發展規模、金融發展效率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的解釋貢獻度均呈遞增趨勢;從貢獻度大小來看,金融發展規模對商貿流通業的解釋貢獻度較金融發展效率對商貿流通業的解釋貢獻度大。同時,金融發展規模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在第12期之后保持穩定,金融發展效率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在第16期之后保持穩定。
結論與建議
本文基于我國31省1999-2015年面板數據,利用PVAR模型實證檢驗了金融發展規模、金融發展效率對商貿流通業發展。本文得出,由格蘭杰因果關系表明,金融發展規模、金融發展效率與商貿流通業之間存在單向因果關系,金融發展規模、金融發展效率是商貿流通業發展的格蘭杰原因;脈沖響應分析表明,金融發展規模顯著促進了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但金融發展規模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影響呈先遞增后遞減的倒“U”型關系。金融發展效率整體抑制了商貿流通業發展,但其抑制作用呈現先遞增后遞減的“U”型關系;方差分解結果表明,金融發展規模、金融發展效率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的解釋貢獻度均呈遞增趨勢,且金融發展規模對商貿流通業的解釋貢獻度較金融發展效率大。
本文認為,首先,國家應該不斷加快金融體系的發展,適度擴大金融發展規模,為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保持其健康穩定發展,并改善金融機構資金投向的偏向性,使其更多地向商貿流通業傾斜。其次,應更多的支持和發展民間金融借貸和直接融資渠道,降低商貿流通企業融資成本,從而提高商貿流通業發展利潤水平。最后,要改革金融體系發展,提高金融發展效率,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熊玲.商貿流通業發展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性分析——基于全國省際面板數據檢驗[J].商業經濟研究,2017(21)
2.楊振.外資進入的技術效率與資源配置效率研究——基于我國制造業微觀數據的實證分析[J].產業經濟研究,2014(6)
3.王金波.金融發展、技術創新與地區經濟增長——基于我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金融與經濟,2018(1)
4.張淑惠,文雷,李金強.環境會計信息與資源配置效率——基于滬市A股的經驗證據[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5(3)
5.閆瑞增,王雄,鄒玲,岳意定.城鄉金融非均衡發展對居民收入差距影響研究——基于我國1991-2015年的數據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8,39(1)
6.呂朝鳳.金融發展、不完全契約與經濟增長[J].經濟學(季刊),2018,17(1)
7.羅知,張川川.信貸擴張、房地產投資與制造業部門的資源配置效率[J].金融研究,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