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倡,培養音、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一直是教育教學的目標所在。要達到這個目標,就要上好美術欣賞課,也就是美術欣賞課的意義所在。美術欣賞課的意義在于不僅能提高同學們對美術欣賞課的興趣,而且也加深對美術作品的理解,還可以加強與學科之間的聯系和知識面的擴大。因此,美術欣賞課在整個中學美術教學的位置極其重要。
關鍵詞: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
新課程背景下的美術欣賞課要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為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要以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自主的對美術作品觀察、理解、思考、分析,意味著學生們一起討論、比較、操作、嘗試甚至爭論,一句話,強調體驗,強調學生理解,強調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的學習逐步轉向以自己已有知識和認識經驗為基礎,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一、問答式教學
這是一種學生在教師誘導下發現并解決問題為中心,以發展視覺感受能力,形象識別和理解能力為目的的教學類型。其特點既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也強調學生的獨立探索和思考。如果學生在此過程中缺乏發現問題的能力,教師可采用:設問、反問、詰問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貼近作品隱含的問題,這種類型有助于學生學會怎樣欣賞作品,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例如《畫家筆下的質感》,分析邵增虎的《任弼時》油畫作品,讓學生先觀察,接著提問學生,畫面表達的主題是什么?描繪了哪些內容?說說這些物體的質感?畫面色彩的特點?如果改變畫面中軍衣、草地、樹的質感,問學生有何感受?通過這樣的欣賞教學,使學生認真細致的面對作品,不僅充分調動視覺直感和想象力,而且也能從理性方面把握作者通過畫面傳遞出來的信息。
二、討論式教學
這是充分顯示了教師創意造境的能力,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的欣賞教學。其特點強化了欣賞教學的賞悅性,教師應根據教學任務需要和欣賞對象的性質,采用多媒體教學,語言描繪,為學生創設一個生動的審美情景,教師可以出一些背景材料,學生暢談感受和領悟,教師啟發總結,使學生領悟所欣賞對象的深層意蘊。
1.創設審美情境
對于初步具有美丑好壞判斷力的學生來講,要進入美的欣賞,首先要求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創設情境,使其擺脫日常意識狀態。
例如:《千姿百態的水》這一課,播放表現不同狀態時水的聲音及樂曲,此時學生進入某種情景,然后再展示不同狀態時水的圖片,讓學生從聲到形的感受,產生審美意境。從而感受水在自然和外界條件下豐富的形態美。因此,學生積極的認同心理活動,由于理性參與了欣賞活動而推向深化,從而獲得藝術作品內層意蘊的。
2.共鳴和理解
在審美體驗中使學生的審美想象融入作品本身的情感中,例如:欣賞油畫《糧食》時,借助多媒體視頻觀看農民揮動手中鐮刀割稻、收稻、挑稻等一系列農忙收獲的場景,學生從農民收獲的情緒中獲得初步審美情境,然后結合蘇聯的歷史背景,讓學生體驗到作品創作于衛國戰爭之后,從而體現出蘇聯集體女莊員高漲的勞動熱情和嶄新的生活面貌,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勞動人民對于收獲的喜悅以及勞動人民耕作的艱辛,從而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愛惜糧食。
三、自由式教學
這種欣賞教學類型是個更高的要求,隨著學生知識面的擴大,教師可讓學生一開始就自主欣賞繪畫作品,而且允許學生按自己的意愿對作品從美術語言角度、從歷史背景角度、從美術家生平或創作心理角度進行觀賞、分析和討論。中學生由于性格、文化修養方面的差異會產生不同見解或不同評價。當學生在這方面傾向性不斷增強的時候,就說明他們在審美趣味和價值方面有自己較穩定的“標準”,審美意識也逐漸形成。對于學生的見解,教師應尊重、保護,引導、鼓勵學生以創新精神從多角度理解作品,發表真正屬于自己的主張。結論的正確與否并不重要,關鍵是學生積極探索,勇于實踐的過程。在探究過程中開發學生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例如:在欣賞梵高油畫《播種者》時,教師可把它和米勒油畫《播種者》聯系在一起進行分析。可事先讓學生分組查出梵高、米勒的生平,作者的代表作,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品的藝術流派、風格。在課堂上,讓學生自由把研究成果組合起來進行自由討論、交流、比較,并讓小組推選學生演示播種者,推選學生分別對梵高《播種者》和米勒《播種者》大膽進行評述,從而了解作品既相同又有區別:作品構圖相似,描繪內容相似。米勒以倫勃朗灰暗的風格,用雕塑般單純而簡練形象概括表達耐人尋味的內容。梵高作品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作品以明亮的黃色基調和燦爛的色彩表達畫家內心強烈的情感,把油畫的線條和色彩表現力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這樣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共同參與過程中,產生思想交流和碰撞,加深對學生的認識,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總之,初中美術欣賞教學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中學時代所接受的欣賞教育,對他們將來的藝術觀點、藝術修養的形成,完美人格的健全有重要影響。教師只有準確的把握初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目標,積極探索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注重美術與其它學科內在聯系的研究,激勵學生研究美、探索美,善于結合藝術品產生的時代背景、文化環境,從藝術史、藝術批判的角度,采用聯系比較的方法和各種手段使學生對藝術家、藝術品、藝術現象有綜合、立體的認識,才能逐步提高學生的視覺感受能力,掌握運用語言、文字和形體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從而形成崇尚文明,珍惜優秀民族藝術與文化遺產的態度。
參考文獻
[1]姬雪梅.新課標下的美術欣賞課[N].新鄉日報,2007.
作者簡介
李丹,吉林省農安縣農安鎮三寶初級中學教師,研究方向:初中美術教學。
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