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欣
幼兒的主體性是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等,幼兒處于主體性發展的起始階段,其主體性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著以后主體性的發展,因此注重幼兒主體性的培養十分必要。皮亞杰認知理論認為:“幼兒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動發展起來的。”幼兒是幼兒園環境的主體,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必須體現幼兒的主體性。區域活動是在開放教育理念的影響下產生的,最能體現幼兒的主體性價值。區域活動的環境創設要根據教育目標、教育內容的具體要求以及幼兒的年齡特點來做整體的安排,從幼兒的水平和發展需求出發,要讓幼兒做主,讓幼兒成為區域的主人。教師在區域環境創設過程中要積極探討“怎樣啟發、引導、支持幼兒參與,幼兒怎樣參與,能最大可能的提供什么樣的條件”等一些列問題,遵循幼兒年齡特點組織幼兒參與設計、參與收集和準備材料、參與布置、參與操作、參與管理區域活動。讓幼兒在與區域環境互動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原有經驗,構建新經驗,從而使幼兒體驗游戲的快樂,也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
一、在區域設置中充分體現幼兒的主體性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和需要”。大多數教師會根據常規和對幼兒的理解來設置活動區域,確定區域格局,決定區域的活動內容與呈現方式,很少有教師會征求幼兒的意見。幼兒期是主體性發展正處于稚嫩的萌芽狀態,需要成人為幼兒的主體性發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和生成機制。只有主體需要得到尊重、關心與肯定,幼兒才能真正成為自身學習與發展的主體。因此,教師在創設環境的過程中要采納和吸收幼兒的建議,請幼兒參與環境創設,不僅能給幼兒參與活動的機會,滿足幼兒自我表現的欲望,而且能發展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再依賴、順從、膽小、畏縮,他們會主動思考、獨立探索了。
二、在材料投放中充分體現幼兒的主體性
“幼兒的思維在手指上”。經驗來源于活動,思維來源于動作,幼兒的主動學習往往始于對物體的直接行為。在區域環境創設過程中,要用到許多材料,教師應將收集材料的過程作為充分調動幼兒主體性的重要手段。比如“娃娃家”的創設,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問他們想要讓“娃娃家”變得怎樣?可以有一個初步的設計規劃圖:需要什么家具?擺放哪些裝飾品?怎么布置等等。在討論之后發動孩子進行分工,我們需要帶些什么來班級,材料可以從哪里尋找。在孩子們初步收集材料之后,再一次討論:我們怎樣運用這些材料,分小組或者個人開始行動,將每一組的活動進行記錄下來,包括行動的過程、孩子討論的內容等。幼兒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主動性,通過多種渠道和途徑獲取信息和材料,使用自己和同伴收集的材料創設區域環境,會充分激發幼兒的創造性,增強他們對參與區域游戲的積極性和對區域環境的愛護之情。
三、在規則制定中充分體現幼兒的主體性
皮亞杰提出:“規則是兒童從自律走向他律的過程。”陳鶴琴先生認為:“怎樣的環境,就得到怎樣的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在區域游戲中形成良好的游戲規則,有益于幼兒自制力、堅持力、獨立性等良好學習品質的養成,也是幼兒順利活動的保證。為此,我們可以讓幼兒自主協商制定規則,然后將規則圖文并茂的方式粘貼在游戲區域內,提醒幼兒應該怎么做,實現幼兒與環境互動的目的。如,經過協商幼兒覺得語言區應該保持游戲時的安靜,于是他們用表示音量的符號畫成規則圖,貼在區角的墻壁上,以此提醒自己輕輕拿、輕輕說。又如,在角色游戲中,經常出現幼兒爭搶角色的現象,于是經過大家協商,分別畫出不同角色的頭像卡片,放置在角色區入口,以此來約定角色選擇。再如,在進行建構區活動時,幼兒游戲結束時不能及時的將游戲材料歸位,經過教師組織幼兒討論,幼兒提出請家長給不同的積木拍照,粘貼在收納箱外側,這樣可以很快的將不同材料分類擺放了。總之,通過協商,幼兒將制定的規則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表現出來,可以很好的提醒和制約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行為,提高了幼兒自我管理的能力,促進了學習品質的良好發展。
四、在環境呈現中體現幼兒的主體性
陳鶴琴先生關于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主張“通過兒童的思想和雙手所布置的環境,可使他對環境中的事物更加認識也更加愛護”。區域是幼兒非常喜歡去的一個場所,因為這里很多東西是屬于他們自己的:自己的興趣、自己的選擇、自我的游戲,還有自己的成果。在區域游戲內外的環境布置中要盡量體現幼兒本位,布置一個屬于幼兒自己的環境。例如幼兒的作品展示,幼兒在區域中的作品一定要在環境中展示出來,平面的可以張貼,立體的可以陳列在桌柜上。這樣一方面是對幼兒勞動成果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讓幼兒體驗成就感的重要途徑,這些能激發幼兒持續參與活動的愿望。再如張貼暗示引導幼兒的圖文,如:服裝設計區可以張貼幼兒收集來的時裝式樣,汽車城可以掛上師幼共同收集的汽車圖片,美工區里張貼上折紙的圖示……這些是他們收集的、關注的、支持他們學習游戲的環境展示,都和他們的游戲息息相關的,同樣也是屬于幼兒自己的環境元素。
總之,幼兒園區域環境創設的目的是引發和支持幼兒參與區域活動,教師要從幼兒興趣需要和發展水平出發,激活區域環境創設與幼兒的互動,挖掘區域環境創設過程中對幼兒的教育價值,讓幼兒在改變區域環境的過程中獲得發展,使區域活動真正成為幼兒成長的樂土。
(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大班區域活動與角色游戲自然融合的實踐研究》(JCJYB1716053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