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華 張天柱
摘 要: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是學校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務。因此,德育始終處在教育體系的核心地位。中學階段正是德育教育的關鍵時期,正確的目標定位、科學的途徑、合理的方法是學校德育教育成功的三大條件。
關鍵詞:中學生;德育;途徑與方法
百年樹人,德為本。然而在當代,青少年批判地繼承了某些傳統文化思想,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道德規范不夠健全,對道德行為的要求和監督還不嚴格,導致一些青年還沒有養成良好的社會公德習慣。針對青年學生的思想實際,動用激勵論進行德育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符合實際的思想進步目標,糾正不正確的動機和行為而進行理想和信念教育是非常重要。因此,學校德育教育可以幫助青少年養成良好的品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社會和國家培養高素質、高能力的接班人。
一、學校德育教育的目標
初中階段德育目標:
(1)愛祖國,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努力學習。
(2)步樹立公民的國家觀念、道德觀念、法制觀念。
(3)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勞動習慣和文明行為習慣,遵紀守法,懂得用法律保護自己,講科學、就迷信,具有自尊自愛、誠實正直、積極進取、不怕困難等心理品質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響的能力。
二、學校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途徑
學校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途徑有:
(1)思想品德課。
(2)通過各科教學進行。
(3)常規活動如校會、班會、隊會、晨會。
(4)合理運用勞動與社會實踐的結合。
三、學校德育教育的方法
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方法主要有:
(1)運用語言文字、事實以及榜樣說服教育的方式。
(2)思想疏導法、情感陶冶法。
(3)以身作則、實際鍛煉法。
首先,語言就廣義而言,是一套的溝通以及符號、表達方式與處理規則,語言的目的是交流觀念、意見、思想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讓學生養成勤學好問的學習習慣,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滲透德育教育。
其次,思想,一是指生命現象就是思和想,思是對認知事件信息的處理,想就是對認知事件信息處理的大腦系統的搜集,思想史大腦的活動,只有認知者才能感覺到,不能實現交流和傳遞,感情,一是指對外界刺激的比較強烈的心理反應、動作流露。而是指對人或事物關切、喜愛的心情。德育的方法中需要教師和同學在心靈上產生共鳴,行為上產生共識。思想、情感對人的影響都是隱性漫長的,隱性的影響一旦形成那么其結果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最后,實踐是自覺自我的一種行為:
(1)升國旗時,嚴肅莊重,肅立,行注目禮。
(2)著裝整潔得體,坐正立直,行走穩健,談吐舉止文明。
(3)使用好禮貌用語:請、您、您好、謝謝、對不起、沒關系、再見。
(4)使用好體態語言:微笑、問好、鼓掌、右行禮讓、回答問題起立。
(5)見到老師主動問好;上課時起立向老師問好;課堂發言先舉手;進老師辦公室報告或輕輕敲門,經允許后進入;在教室、宿舍、餐廳當領導、老師問話時,能主動站起來回答。
(6)家中吃飯請長輩先就座;離家或回家與家長打招呼。
(7)碰見客人,主動問候,微笑致意,起立歡迎,招手送別。
(8)對老、幼、病殘者有愛心,行走讓路,乘車讓座,購物讓先,尊重幫助殘疾人等。
(9)遞送或接受物品時起立并用雙手。
(10)參加集會守時肅靜,大會發言先向師長和聽眾致謝,觀看演出、比賽時適時、適度鼓掌致意。
四、學校德育遵循的原則
1.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中學生的原則
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設的普遍規律,又要適應中學生的身心成長特點和接受能力,從他們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深入淺出,寓教于樂,循序漸進。多用鮮活通俗的語言,多用生動典型的事例,多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多用疏導、參與、討論的方法,進一步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
2.堅持知與行統一的原則
既要重視課堂教育,更要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注重自覺實踐自主參與,引導中學生在學習道德知識的同時,自覺遵循道德規范。
3.堅持教育與管理相結合的原則
不斷完善思想道德教育與社會管理、自律與他律相互補充和促進的運行機制,綜合運用教育、法律、行政、輿論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導小學生的思想、規范他們的行為。
總之,再好的制度都必須落實,而落實對學生教育來說體現在效果上,教師就要抓好教育的每一個細節,從學生的儀表舉止,一言一行出發,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德育在策略上應該“以點帶面”,有計劃、分層次地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在形式上可以開展針對德育理念的各種活動。德育教育,尤其是中學階段的德育教育要從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抓起,從身邊的小事情抓起,從每一堂課抓起,從每個老師抓起,只有大家齊抓共管,德育教育才能取得長足發展,才能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戚萬學,唐漢衛.學校德育原理[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9.
[2]班建武.學校德育問題的診斷的策略[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58.
作者簡介
李曉華,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華家鎮初級中學教師,研究方向:初中教育教學。
張天柱,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華家鎮初級中學教師,研究方向:初中教育教學。
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