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存勇
摘 要:小學信息技術以實踐操作為主,傳統的教學方法長期灌輸知識,忽視引導學生上機操作,致使學生不懂如何運用電腦的功能,并且,在學習中缺少主動性,難以提高積極性,為了改變學生學習現狀,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多個問題,促使學生帶著問題主動運用信息技術,一邊操作計算機一邊總結出答案,有效提高學生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教學
當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需根據新課改提出的要求,改變和創新傳統的教學方式,從而意識到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應為學生預留動手操作的機會,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發揮出主動性和主觀能動性,積極運用計算機的各種功能,創建文檔、設計頁面以及制作視頻等等,不僅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的目標,還提高構建高效課堂。
1以往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現狀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效率不高的主要因素在于,教學方法單一、死板,導致教學中經常機械化地傳授知識,不注重引導學生上機操作,致使學生沒有機會運用計算機,始終處于被動的狀態,難以調動起積極性,學生容易產生抵觸情緒,進而厭煩學習信息技術課程內容,必然會降低學生的主動性,便會發現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快速理解理論知識,從而在沒有理解的前提下,死記硬背計算機操作步驟,易忘記之前所學的知識點,表明學生學習效率不高,不僅根本不上教學進度,還會影響教學效果。再就是課堂上忽視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占據主導地位,課堂上以書寫板書的方式授課,既浪費教學時間,又無法呈現出動態的教學內容,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對如何操作計算機不清楚,并且,總是感覺信息技術課程非常枯燥,不利于增強學生學習動力,為了改變學生學習現狀,以下文章提出了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方法。
2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策略
2.1立足于教材內容提問,調動學生積極探究
當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想構建時效性課堂,必須先創新教學形式,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便可落實提問教學法,從而立足于教材提問,以此布置懸念,激發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深入思考和分析后,主動上機操作計算機,便操作邊整理出答案,體現出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有所提高,不再被動接受知識,進而帶著問題主動探索和操作。例如:在學習《畫不規則的圖形》時,先提問,如何運用電腦的功能畫畫?創設問題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在上機操作的過程中積極探究出答案,逐漸學會運用計算機,進而操作鼠標點頁面上的工具,找到繪畫功能,按照自己喜歡的圖案畫出不同形狀的圖形,整個過程中學生自主歸納出操作步驟,踴躍舉手發言,引導學生依次作答之后,對于學生表述的內容予以補充和講解,促使學生學會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2.2播放教學視頻,喚起學生學習興趣
在進行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時,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根據教材內容,查找相應的教學資源和小視頻,授課播放教學視頻或者課件,展現出直觀立體的畫面,帶給學生視覺上的沖擊,有利于喚起學生學習興趣,進而以良好的狀態觀察視頻,逐漸了解到要想完成學習任務,必須正確運用信息技術,這才能發揮出電腦的功能,快速制作電子相冊。例如:在學習《創建電子相冊》時,就可以應用多媒體技術播放教學視頻,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從而積極操作計算機,逐漸學會創建電子相冊,必然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操作能力
當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更新傳統的教學理念,課堂上注重以學生為本,從而先詳細講解操作方法,而后,預留充足短時間,引導學生自主操作,促使學生主動運用電腦自主學習以及自主創建文件,逐漸由被動的狀態轉為積極學習和操作,必然會增強學習的內驅力和動力,進一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幻燈片背景設置》時,先講解制作幻燈片的方法以及設置背景的步驟,之后,要求學生自主上機操作,獨立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不僅構建開放性課堂,還調動起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積極投入到信息技術教學之中,進而在教師的鼓勵下,自覺主動運用計算機設置幻燈片的背景和內容,勢必會提高學生操作能力。
3總結
綜述,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在講解課程內容時,將提問教學法貫穿于教學之中,便可根據提出多個問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從而主動上機操作計算機,運用電腦的各個功能,逐漸在自主操作中歸納出答案,進一步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歸納能力。此外,還可以播放教學視頻,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明確如何運用電腦功能繪制各種圖形,進而高效學習,有利于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效率,必然會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提高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質量,促進教學工作的高效率完成,同時也實現學生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瑞寧.如何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7(32):147-148.
[2]何海江.如何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4(0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