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康,孫海濤
(青島理工大學,山東青島266520)
自2015年以來,中國公司上市熱情高漲,“IPO堰塞湖”現象嚴重,2016年底證監會開始對IPO提速,2017年以來,證監會月均核發近四十家公司進行上市。面對如此高密度的上市節奏,會計師事務所在公司的財務專項審查工作中的責任更為重大。如何保證上市企業的財務數據真實、可靠,內部控制合法、合規,在高速上市節奏中保證上市企業的質量,對IPO審計風險的控制成為最重要的環節。
審計風險即審計人員對實質上誤報的財務資料可能提供不適當意見的風險。審計風險可以進一步分為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1]審計主體、審計客體和外部環境三大基礎要素相互影響共同形成審計風險。審計風險具有普遍性、客觀性、潛在性和可控性等特征。[2]
1.IPO審計業務更加復雜
IPO審計與一般審計相比,涉及更多的利益相關者主體,參與中介越多,要求質量越高,越需要注冊會計師在工作中讓出更多的時間與各利益群體溝通協調。同時,進行IPO審計時需要審計企業三年的財務報表,要求的時間緊、任務重,增大了審計難度。特別是當審計人員需要預防可能存在的風險時,就必須利用某些審計方法、程序以及審計溝通等手段來對其審計過程進行盡職的調查,并合理評估項目存在的風險。由于在正常情況下一個IPO項目出具的往往都是標準意見的審計報告,注冊會計師不僅要識別出潛在的風險,并應調整大量項目,以達到保證審計報告的公允性。
2.IPO項目中注冊會計師獨立性問題
注冊會計師在企業IPO中扮演著復雜而又重要的角色,從三年財務報表的審計到招股說明書的編制,從驗資報告的出具到企業財務、內控等方面的咨詢。企業通常聘請該會計事務所,是希望其能為企業出具一份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以保證企業能夠順利上市。而注冊會計師事務所為了獲取這個機會,便會同相關券商與律所相聯合達到其目的,從而降低了會計事務所的獨立性,進一步提升了會計事務所的審計風險。
中國待上市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即會計基礎薄弱,問題層出不窮。IPO審計除了需要審計三年的財務報告之外,還需要提供非經常損益、差異比較、內控鑒證、稅務報告四個報告。由于待上市企業財務核算、內部控制未必嚴格按照最新的會計準則、財務制度執行,使得大量賬務存在不透明、不準確、不合規等問題,許多企業存在會計估計不合理、收入跨期、表內外業務混亂等現象,財務數據之間的勾稽關系不符合邏輯,財務數據不合理、不準確、不能利用。這些都是需要會計事務所進行輔導規范以確保審計業務的完成。同時由于既有賬目的混亂,調整后必然影響企業的利潤,會帶來過高的稅務成本,這些是企業不愿意看到的,只能通過適度溝通找到調整方案。并且,企業由于自身的上市目的,可能會在現有會計準則下進行合理或者過度的盈余管理。這些主動或者被動的對財務報表的修正、調整,都會形成潛在的重大錯報風險。
1.法律制度不完善
我國當前正處于一個從新股發行核準制向注冊制過渡的階段,由于發行制度的改革,導致其相應配套的信息披露制度、市場交易制度、定價制度等匹配不夠,沒有形成完善的法律體系,從客觀上增加了審計風險。核準制導致我國能上市的公司數量稀缺,這樣保證了上市公司的質量,有利于保護廣大投資者。目前我國IPO的速度大大提升,這種速度的提升是在犧牲一定質量的前提下進行的,所以IPO放松的大環境下審計質量下降和審計風險上升是有可能的。
2.尚未全面建立風險導向審計體系
2006年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體系的發布,標志著我國風險導向審計的初步建立。然而在風險導向審計的全面深化推進的過程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成熟有效的風險導向方法尚未形成,不能根據不同客戶的行業和發展狀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審計。配套信息資料亟需完善,若想快速全面了解客戶的行業及客戶本身經營發展狀況,一個全面強大的資料系統不可或缺。
1.完善審計質量控制體系
在IPO審計中,由于涉及項目多,審計復雜,我們除了設計完善嚴格的表內審計質量體系外,還應與具體企業行業結合,注重在表外尋找漏洞,加強表內外之間的邏輯分析。首先,要把握IPO公司業績增長的特定條件和環境,加強各方面的環境分析,對于把握IPO公司的業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企業盈利能力、發展前景、業績增長的變動分析,不能孤立地看待目標企業某一個個體,要結合整個行業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要考慮企業在整個行業中的競爭地位,同時考慮其在上下游行業中的話語權,在整個產業鏈中衡量企業的發展前景以及可能面臨的風險。同時,應著重考慮企業中的核心技術以及自主創新地位,這對于企業在其產業鏈中的競爭地位及持續發展能力尤為重要。從產業鏈角度聯系表內外數據,有助于尋找企業財務漏洞,防范未知的審計風險。
2.創新委托關系
保證會計事務所的獨立性。目前在IPO項目中,會計事務所是由企業直接選擇聘請,這種委托關系下事務所的獨立性勢必會受企業影響。然而這種委托關系只能保障企業內部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對于上市之后的外部投資者的利益卻不能保障。所以,我們可以考慮創新委托關系,突出間接聘請關系。由證監會成立IPO審計委員會,委員會組成人員由監管人員、債權人、投資人等利益相關者代表組成。會計事務所受審計委員會聘請并對審計委員會負責,這樣可以避免企業管理層對會計事務所的影響,保證事務所獨立性,降低審計風險。
強化企業的風險意識,建立更為謹慎的風險評估機制,會保證企業內部會計控制規范的有效執行。[3]企業要分析各環節存在的各種風險,貫徹執行評估機制,做好風險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補救措施。事前風險以預防位置,明確崗位部門之間的權責關系,形成相互牽制、相互制約的管理體系。事中風險強調控制,要在日常管理中對企業的各項業務活動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檢查。事后風險以補救為主,當問題已經產生后,盡快解決問題,縮小事故的影響范圍,同時反饋至事前、事中的風險監督中,從源頭上解決問題。總之,企業的風險控制依賴于內部控制制度規范的有效執行,依賴于事前、事中、事后風險的識別、評估、防范。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加強督促證監會以及其他政府部門的監管作用。建立健全問責制,對企業上市成功之后出現問題的,如問題在上市時已經暴露,應對上市時責任人進行追溯懲罰。[4]
2.全面建立風險導向審計體系
提高審計從業人員個人素質。對于會計準則的不斷更新變化,風險導向審計的執行細則需要適時增補,以適應財務發展的需要。政府及中注協為加強從業人員素質,對注冊會計師的繼續教育出臺一系列制度和考試,并經常舉辦專題講座進行培訓,這些舉措有力地提高了高端審計人才的素養。然而,對于更多的基層審計從業人員的培訓教育,還應繼續加強。應繼續擴大專題培訓的廣度和力度,擴大受眾面,提高整體從業人員水平。并且,在業務素質和執業規范的專題培訓之外,應同時關注職業道德、社會公德、行業操守等方面的培訓。會計事務所應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從事務所長遠角度出發,鼓勵從業人員不斷學習,積極組織參加協會繼續教育,提高自己綜合業務水平。倡導所內學習型氣氛,支持從業人員進行學歷教育、學術論文的發表,把審計人員的工作與學習結合起來,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綜上所述,IPO審計由于自身的復雜性、特殊性,其審計風險高于其他普通審計。為防控IPO審計風險,注冊會計師要時刻將風險導向作為審計的重要原則,以達到合理降低審計風險發生概率。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堅守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以及道德規范。隨著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方案的確定,IPO審計中,注冊會計師風險導向審計的運用必將更加深化。[5]對于注冊會計師,如何正確理解、系統掌握和合理運用重要性等概念,制定科學的審計策略和選擇適當的審計方法,減少審計成本費用、妥善提高審計效率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