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 琰 劉長卿
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以來,天津把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作為國企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國企混改工作邁出了堅實步伐,積累了一些經驗。當前天津國企改革工作進入攻堅階段,國企混改全面提速,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仍比較突出。本文就國企混改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展開分析并提出對策建議。
天津高度重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通過深化管理體制改革,鼓勵不同所有制資本在產權層面交叉持股、相互融合,以此作為推動國有企業加快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優化企業治理機制,提升證券化水平,提高企業治理水平,激發企業活力,放大國有資本功能,提高競爭力的重要途徑。2016年底,天津出臺了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 《關于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的實施意見》,在體制機制改革、提升市場化水平、黨建、培育企業家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設計。按照“一二三”國企改革思路,相繼出臺了《關于全面落實國企混改“一二三”總要求的工作方案》、《市國資委以管資本為主推進職能轉變方案》、《關于進一步完善我市市屬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落實我市市屬國有企業董事會職權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配套支持文件,從國企分類、混改流程、管理體制機制、員工持股、國有資產監管、工作協調機制、指導各區混改等方面,對國企混改給予全面政策支持與保障,天津市國企混改政策體系初步形成。
國有企業主要分布在競爭性領域,企業規模為中大型,退出難度較大。要深化改革,必須聚焦部分壟斷行業。通過優化股權結構,提升競爭力和效益的漸進式混改成為最佳選擇。經過改革,競爭性領域國資布局持續收縮。目前,全市國資行業分布從84個收縮到50個,主要分布在工業、商貿、基礎設施等領域,資本集中度88%。與五年前相比,市管國企資產總額年均增20%,利潤年均增14.3%,資產總額、利潤總額分列全國2、3位,雖然近期石化、冶金等傳統工業發展困難,但發展質量得到提升,形勢相對和緩,因此本輪改革將是漸進式的,注重質量而不是速度是改革的顯著特點。
2017年1月,天津召開了深化國企改革工作專題會議,5月啟動了清產核資工作,旅游集團掛牌上市,一商集團、建材集團、水產集團等企業的混改方案陸續制定,國企混改邁出重要步伐。截至2017年7月,全市16個區全部成立了深化國企改革領導小組,確定了混改工作總體思路,制定了方案,明確了三年混改目標。天津市將2018年作為國企混改重點推進年,全年計劃完成32家家國企混改任務,并計劃用3到4年的時間完成全部市屬國有企業的混改工作。經過不斷探索與實踐,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方面,盤活了國企存量資源,實現了存量無形資產最大化。比如天津客車裝配廠通過混改實現轉型發展,僅3年就由持續虧損的‘僵尸企業’,成為實現產值9.1億元,繳稅2100多萬元,可分配利潤3300萬元。另一方面,放大了國有資本功能,主要表現在,一是通過引入民間資本,用少量國有資本和較多民營企業、外企合作,保持了國有資本相對控股地位;二是通過參股合作等方式入股非國有企業,實現優勢互補,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和運行效率;三是通過拉動產業鏈上不同所有制企業進入,打造整體競爭模式,激發了中小企業活力;四是通過整體上市、員工持股、劃轉社保 (一般不涉及上市企業),有效放大了企業服務社會民生的功能;五是通過融合發展,將國有資本引入戰略性產業、新型引導產業、社會保障性產業、基礎性產業,有利于實施國家戰略布局、宏觀調控和結構調整。
從全國看,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年產值增速一直在30%左右,遠高于同期國民經濟增速,僅用40%的資源,實現了60%以上GDP,50%以上稅收,70%以上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80%以上就業崗位。截至2017年底,天津市民營經濟市場主體94.5萬戶,同比增長19.1%;實現稅收1428億元,同比增長3.2%,占全市的43.7%;民間投資7092億元,同比增長4.6%,占全市投資總額的62.9%;科技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民企分別占94.6%、91%。預計到2020年,全市民營經濟的市場主體將突破110萬戶,占GDP比重將從現在的48%提升到55%,固定資產投資額占比將從55%提升到65%。在國企混改方面,鼓勵民企參與混改的政策不斷出臺,比亞迪、天士力等優秀民企正積極參與本市的國企混改工作。
一是轉變身份難。據人社部等部委調研,對于“企業負責人是否愿意放棄行政級別,變身體制外,獲取更高的報酬”這個選項,99%的50歲以上的國企負責人不愿轉變身份,原因不是不懂薪資改革意義,而是不愿放棄行政級別。二是個別國企負責人改革認同度低。這主要是因為以往改革教訓,令個別國企負責人望而卻步,心生抵觸。三是部分國企負責人認識不到位,工作難開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個人素質、工作能力、企業家精神等方面的欠缺,另一方面則是對十八大以來重要理念認識貫徹不到位,包括新發展理念、管資本理念、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等。
混改必須重視改革質量,這就要求戰略投資者必須在資源、技術、人才、市場、機制、管理等方面高度契合,重視產業投資的長遠發展。在全國從中央到地方掀起混改攻堅戰的形勢下,天津與各省區市的競爭必將加劇。與廣東、浙江等東南沿海省份比,天津民營經濟的規模和質量差距明顯,是經濟發展的“短板”,本地民營企業可選擇度低,同時引進外資方面也沒有明顯突破。2016年,全市民營經濟總量GDP占比48%,稅收占比44%,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入選2017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 13家,占 2.6%,百強1家,而浙江省分別達到134家和15家。上榜的13家企業營業收入總計3300多億元,而深圳市僅華為一家就超過5000億元。
一是股權結構不盡合理,股權結構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治理機構。“一股獨大”等問題還是比較明顯,特別是如何在體制機制上有效保障民營股份話語權,而不是來自國企主動讓步,有待深入研究。二是存在企業辦社會、歷史遺留權屬不清等一系列遺留問題,成為國企市場化改革的阻礙。三是部分國有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尚未建立健全。在規范權力運行,實現權責對等,落實和維護董事會依法行使重大決策、選人用人、薪酬分配等權利方面有待進一步規范和突破。四是集團整體上市有待進一步規范和推進,這是實現國企治理結構和市場化不斷完善的有效途徑。五是資產證券化率較低。除環球磁卡集團和勸業華聯集團外,平均僅為21.6%,而2017年預計目標為40%。
天津市國有資本分布在工業、商貿、投資、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和金融等領域,傳統行業占比較大,分布在50個行業,行業分布面為51%,未達到分布在40個行業的預定目標,布局較為分散、監管跨度大、管理難。在市場化程度高的行業領域,企業數量多,存在業務趨同化問題。國資委旗下的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醫藥、房地產、公用事業、交通運輸等領域,其中交通運輸、房地產、醫藥是優勢產業,市場化程度較高。部分行業發展困難。石油化工、冶金等傳統工業出現明顯困難,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增加值增幅收窄,這些傳統產業中不少為國企。經濟增速下滑,暴露出工業結構偏舊偏重等深層次問題。
一是監管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改革。國資監管部門代表國家行使股東權利,制定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一系列監管指標和規定,但同時又以文件形式對企業進行管理,導致體制僵化和活力不足。二是國有資產監督機制不健全,國有資產流失、違紀違法問題在一些領域和企業較突出,與混改密切相關的轉讓產權和上市公司股權及資產、投資并購、改組改制等方面,有待強化監管。三是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革有待進一步突破,特別是在投資運營公司的組建、與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責界定、與所出資企業關系等有待進一步厘清。四是董事會與經理層之間仍然存在權責不清,界定模糊等問題,突出體現在對經理層的任命管理方面。
黨建工作是國企混改工作的根本保證,堅持黨的領導是加強國企法人治理結構的基本原則。一是與切實強化各級黨組織的責任意識相結合,堅定改革意識,強化責任擔當;二是與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相結合,強化理論指導,把握改革方向;三是與加強國企領導人員隊伍建設相結合,堅持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四是與不斷夯實企業基層黨組織建設相結合,充分發揮基層戰斗堡壘作用,堅決貫徹落實國企混改相關政策和決策部署。
一是認真總結國企改革經驗教訓,客觀分析原因,深刻認識到混改作為國企改革突破口的重要作用;二是國資部門、廣大國企負責人要認真研究混改的目的、意義、工作流程,認真研究成功案例,結合改革實踐,堅定思想認識,增強改革信心;三是樹立新發展理念,與時俱進、敢于突破,直面重點難點問題,工作方式求新求變,勇于聚焦難點問題;四是發揚企業家精神,切實增強國企改革責任感和使命感,發揮關鍵少數作用,擔當擔責、主動作為;五是建立容錯試錯機制,為國企混改營造良好改革環境。
一是推進授權經營體制改革。①強化董事會地位與權利,聚焦經營高管產生機制。董事會的組成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點在董事聘任機制方面有所突破。經營高管方面,央企總經理、副總經理已改為提名,可有所突破,比如增加提名人選,推動市場化選聘等。②搭建好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資產處置平臺、不良金融資產處置平臺,投資運營公司的功能定位、職責界定應盡快明晰,逐步完善各類國資管理體制。二是管理體制改革應注重市場導向。可結合“放管服”改革重點完善審批機制,結合薪酬改革完善薪酬確定機制等。三是協同推進相關配套改革,包括健全國資監管法律法規體系、國資監管機構職能改革、完善資產評估政策、國資無償劃轉政策等。
一是繼續優化國有資本行業布局,提高國有資本集中度。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有進有退,加快促進國有資本結構調整。二是加快化解過剩產能,處置“僵尸企業”。按照“三個一批”工作思路,一企一策,加快推進。三是推動整合,聚焦主業。推進集團層面開展不同所有制經濟股權融合、戰略合作、資源整合。主動轉讓退出非主業和低效無效的資產、參股股權及投資項目,增強核心競爭力和行業領導力。四是促進資本合理流動,服務國家戰略。完善證券交易、產權交易等資本市場,加快改組投資運營公司,促進資本存量流動,優化資本增量,引導資本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重要領域和“一帶一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國家戰略、改革領域。
一是大力發展本地民營經濟。重點在做強特色核心優勢,創新商業模式,集團化規模化方面下功夫;二是鼓勵外資參與國內企業優化重組,鼓勵外資參與國企混改,在準入條件、股本占比、經營領域、合作方式等方面鼓勵創新,穩步推進。三是加快職業經理人制度建設,結合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暢通現有經營管理者與職業經理人身份轉換通道,加快建立退出機制,推行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四是推進員工持股等中長期激勵機制建設,激發管理層、核心員工的工作潛力和改革積極性;五是發揮好產權交易中心作用,以國企增資擴股業務為核心,全力做好混改服務;六是強化國企負責人能力建設;七是推動集團整體上市,提高證券化水平;八是優化政策環境,把促進戰略投資者的引進,優化股權結構作為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