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曉雁 王國強
1.優勢支柱產業初具規模
天津逐步形成了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國防科技、輕工紡織等優勢支柱產業,打造了一批初具規模的高水平產業聚集區。航空航天產業是天津重點培育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通過引進空客、中直等一系列大項目、大企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跨越,“三機一箭一星一站”(大飛機、直升機、無人機、大運載火箭、通信衛星、空間站)產業體系全面形成。隨著大乙烯、大煉油等一批重大工業項目竣工投產,形成3500萬噸原油、2200萬噸煉油、130萬噸乙烯以及一批百萬噸級下游產品生產能力,構建起從原油、煉油、乙烯及下游產品的完整產業鏈。新興高端裝備產業迅速崛起,軌道交通、風電、造修船、工程機械等十大成套裝備產業初具規模,成為裝備制造業新的增長點。以云感知、云計算、云存儲、云方案、云安全、云災備為代表的“六云”產業快速發展,有位居世界前列的天河一號超算中心和亞洲最大的騰訊云計算中心,存儲器、路由器、服務器形成產業聚集,市場占全國的70%。
2.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
天津服務業保持了可喜勢頭,產業規模、質量、效益進一步提升,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上升到50%以上。生產性服務業繼續壯大,逐步實現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聯動、互動增長的局面;生活性服務業加快提升,日益彰顯現代化宜居都市的形象和魅力;新興服務業迅速崛起,代表了都市現代產業體系的未來發展趨勢。
3.濱海新區引擎作用凸顯
濱海新區加大了開發開放力度,重大建設項目紛紛落戶新區,大飛機、大煉油、大乙烯項目投產運營,大火箭、大造船、大機車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加快建設。新區生產總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0%以上。天津港貨物吞吐量超過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500萬標準箱。2015年12月濱海國際機場新航站樓和第二跑道建成投入使用,旅客吞吐量達到1400萬人次,跨入國內大型機場行列。在新疆、甘肅、山西等地區設立了20多個內陸“無水港”,輻射服務功能向腹地進一步延伸。金融改革創新取得積極進展。船舶產業投資基金、飛機租賃基金等相繼設立,天津股權交易所、渤海商品交易所等創新型交易平臺掛牌運營。
4.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
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形成以曙光百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研制及產業化、汽車動力總成控制系統開發及產業化、起重機械關鍵技術開發及產業化、重大創新藥物開發及產業化、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成套裝備產業化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和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及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全市逐步走向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道路。
以“十二五”為例,天津以高水平大項目好項目為抓手,促調整、促轉型、促升級,全市共儲備 “十二五”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重大建設項目3449個,總投資規模5.25萬億元。其中,涉及航天航空、石油化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能源新材料、國防科技、輕工紡織、商貿旅游、現代物流、金融保險、科技咨詢等高端行業的項目1215個,投資規模1.69萬億元,占總投資規模的32.19%,“十二五”期間投資1.48萬億元,占“十二五”投資比重的34.45%。
按項目行業分布分析:高端產業項目1215個,其中,第二產業的8個小類項目848個,投資規模1.04萬億元,“十二五”投資0.92萬億元,占全部工業項目比重分別達到 80.4%、85.9%和86.6%;服務業項目367個,總投資規模0.65萬億元,“十二五”投資0.59萬億元,分別占全市總量的10.6%、12.4%和15.1%。
按項目投資規模分析:全部高端行業項目中,10億以上的項目340個,占總數的27.98%;投資規模1.45萬億元,占總投資規模的85.8%;“十二五”期間完成投資1.28萬億元,其中:投資50億元以上的大項目79個,投資規模0.9萬億元,“十二五”期間完成投資0.8萬億元。
從行業分布來看,項目主要集中于工業方面,商貿旅游、現代物流、金融保險、科技咨詢等服務業項目合計 367個,占總數的30.21%,投資合計6480.8億元,占總投資的38.32%。其中,金融保險行業僅有6個項目。這與天津的產業結構有關。一方面,近年來引進的重大項目也主要以工業項目為主;另一方面,高端服務業起步較晚,盡管天津推出了許多支持性的政策,但是服務業市場培育需要一個過程。隨著天津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市場需求的擴大,發展環境的改善,未來將會有更多的高端服務業項目落戶天津。
天津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不斷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航天航空、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產業已經初具規模,特別是航天航空產業從無到有,發展形勢看好。但是,總的來講,高端產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還比較低,帶動作用也較小,尚未形成規模效益,還需要加大扶持力度,不斷引進好項目大項目推動其進一步發展。
天津要推進高端產業基地建設必須緊緊把握住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帶一路”戰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國家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等國家戰略的重大機遇,結合國內需求的新變化和國際產業轉移的新趨勢,及時調整經濟工作的側重點,綜合運用經濟、行政等多種手段,結合“雙萬雙服促發展”活動,大力開展重大產業高端項目建設,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產業水平,做大經濟總量,保持天津經濟中高速、高質量發展。
緊緊圍繞城市總體規劃和各區縣的功能定位,把引進高端產業項目與增加就業機會、合理利用資源、妥善保護環境、兼顧承載能力有機結合,統籌濱海新區、中心城區和各區縣的產業發展重點,實現三個層面及區域間的聯動、協調發展。
工業領域,要圍繞優勢支柱產業,依托重點產業功能區,著力打造臨港裝備、南港石化、航空航天、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十大產業集聚區,構建形成京津走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帶和臨海產業發展帶;整合、改造、提升現有工業園區,培育主導產業,發展特色產業,加快建設一批具有較高專業化水平的特色產業集群,培育區縣經濟增長點,形成“兩帶集聚、多極帶動、周邊輻射”的工業總體空間布局。
服務業方面,重點建設中心城區中央商務區、濱海新區中央商務區、文化商貿、中新生態城、航運、智慧、科學、商貿城、航空、會展等十大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加快形成“兩核兩軸兩帶”服務業空間布局。
農業方面,加快構筑濱海高端、環城高端、中部特色、北部休閑觀光等四個農業功能區,形成京津生態藝術走廊、海洋神韻、山水風光、濕地原生態、水鄉風情等五個創意農業產業帶。
同時,加強市內六區與濱海新區及其他區的合作,進一步明確各區的制造業發展定位,合理分工、互為促進,正確引導資金投向,科學安排新項目布局,做到產業集群集約發展,盡快形成規模優勢,以有利于發展循環、低碳、綠色經濟和避免無序發展。
圍繞構筑“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的目標產業結構,利用多種渠道,深入發掘項目資源,進一步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加大對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重大項目的儲備力度,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壯大優勢支柱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經濟轉型。
對符合本市“三高”發展方向的項目,政府要創造“寬松”的準入與發展環境,采取多種舉措,給予充分的便利條件,爭取項目落地,推動項目盡早實施見效。要以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實施自主創新發展戰略為契機,吸引一批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在天津實施;促成一批國家實驗室和國家工程中心在天津建設;推薦一批專業園區作為國家級產業示范園。設立專項資金,爭取國家自主創新資金相配套,打造產業技術平臺,強化創新能力建設,扶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關鍵技術的產業化。
加強重大項目規劃儲備和組織實施,必須依托各級前期工作機構,充分發揮各級前期機構在籌劃項目、初步論證、篩選儲備等方面的作用。
一是,要堅持不懈地抓好重大前期項目工作。重大前期項目是實現“三個一批”要求的重要一步,確保每年推出一批條件比較成熟的項目,經過協調推動,能夠按進度開工,形成滾動推進的良性循環。二是,要進一步加大全市重大項目前期工作的組織推動與協調力度。建立由市發改委牽頭、各相關委辦參加的市級重大項目前期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實現部門聯動、定期溝通、研究會商、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高水平高質量地做好項目籌劃儲備和前期推動工作。三是,要不斷完善全市范圍的重大項目儲備庫建設,形成動態跟蹤、按時更新的工作機制。在重大項目儲備庫的基礎上對近三年擬實施的項目進行了充實更新,為全市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四是,加強重大項目的招商引資工作。重大項目的實施離不開資金和技術的支持,招商引資是解決資金和技術問題的有效途徑。要盯住港臺、歐美等資本密集地區,及時調整招商引資措施,不斷引進國際性行業龍頭企業。五是,要進一步加大前期工作的資金投入,保障項目前期工作的順利進行。資金保障是前期工作開展的基礎,加大前期工作經費投入,尤其是一些公益性、非盈利性等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項目。
結合天津市經濟社會“十三五”發展規劃,研究提出全市重大項目融資需求以及資金籌措方式,研究提出濱海新區等重點區域的重大項目融資平衡方案,研究提出全市促進資金供需平衡的政策建議以及政府投融資平臺的控制目標和具體防范措施,為抓好重大項目建設提供資金保障,推動“十三五”規劃的順利落實。
進一步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大力推進體制創新,拓寬建設資金籌措渠道,盤活現有存量資產,通過溢價轉讓、拍賣、置換、抵押等方式,實現建設—轉讓—再建設的良性循環。要充分利用現有政策,有條件地爭取債券、股票、融資租賃、產業基金等融資方式,用好上市公司資金和風險投資基金。定期開展重大項目融資推介會,對符合發展要求的項目向有關金融機構進行推介,協助企業落實建設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