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王 虹 ,劉邦凡 ,
(1.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2.燕山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環境和土地資源的加速消耗,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出現了一系列難題,這些問題的出現使人們不得不轉向占全球面積70%的海洋。海洋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它將成為21世紀主要沿海國家的競爭目標和重要開發領域。“數字海洋”的概念來源于“數字地球”[1],目前,學術界對“數字海洋”還沒有形成確切的定義。在本文中,“數字海洋”是指通過一系列海洋探測和感知技術,如衛星檢測技術、遙感技術、海上探測船、海底傳感器等進行的系統性、科學性、連續性的數據采集,把海洋生態等基礎信息融入一個“海洋超級計算系統”,使人們能綜合、可視地了解海洋利用海洋的虛擬視覺模型[2]。
2003年,我國正式實施海洋信息化領域第一個全國規模的海洋工程項目——信息基礎框架構建項目[3]。我國信息基礎框架項目主要包括我國近海領域的“數字海洋”基礎設施建設與近海海域的各項綜合調查,且是我國目前以來規模最為龐大,財力、物力、人力投入最多、技術要求最高的海洋綜合評估項目。2012年,國家海洋局宣布,包括“數字海洋”在內的信息基礎框架建設全面完成,沿海省市專項任務也已完成主體工作,一大批成果在海洋社會發展中得到廣泛應用。
盡管我國“數字海洋”建設已經初步完成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但其實施和應用管理過程仍存在諸多不足,主要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信息管理與共享機制不健全。我國數字海洋建設更多的是針對海洋信息的專項調查、信息收集方面,綜合性、決策性信息產品開發不足、很大程度上難以及時、科學地為數字海洋全面治理提供智力支持。同時,我國海洋數據在獲取、更新方面仍缺乏實時性、持續性的數據獲取機制。
其次,我國數字海洋建設中核心技術研發能力不足。我國數字海洋建設中自主研發的設備和應用產品功能不足,造成我國自主研發產品應用率低,其背后原因主要是信息化基礎設施和復合性人才稀缺。盡管我國在數字海洋信息基礎框架建設中的關鍵技術研發中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依賴發達國家,獨立性不足。我國數字海洋建設時間較短,我國各類平臺建設技術水平較低,多采用國外技術和設備[4]。數字海洋與海洋信息化建設是我國長期戰略,對我國海洋經濟的發展以及海洋軍事戰略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我國急需提高核心技術的研發能力,擺脫對外技術依賴的現狀,對于我國海洋信息化的長久發展以及將來我國戰略安全等均具有重大意義。我國數字海洋建設屬于重大戰略項目,對于資金、技術、人才等多方面的需求較大。為此,我國需要為其提供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以期提高我國數字海洋建設的自主創新和研發能力,并在核心技術上掌握主動權。
最后,缺少計算機技術和海洋知識兼備的復合型人才。由于數字海洋建設時間短,既掌握海洋業務又懂信息化的人才較少,業務水平和應用能力有待提高,缺少一支專業隊伍作為核心力量。
首先,應加強頂層設計規劃。建立起從中央到沿海地區的統一的海洋信息管理與共享機制,突破部門間、地域性的條塊分割與信息孤島現象,建立數據信息共享平臺,構建跨部門與不受地域限制的信息共享系統[5]。
其次,重視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加強我國數字海洋相關產業運營能力,借助國家政策合力,努力自主研發海洋空間信息處理生命周期的軟件與平臺。我們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借助物聯網、云計算等最新數據處理和分析技術升級數字海洋基礎框架,拓展和完善服務領域,最終建成具有核心自主技術的“數字海洋”。
最后,加速培養“數字海洋建設”所需的各種人才。“數字海洋”的建設較陸地信息化難度更大,可以說集高新技術于一體,對于人才的要求更高,需要具有網絡技術、海洋信息處理等綜合能力的人才[6]。因此,我國需要加大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資金支持,努力組建優秀團隊,提高我國海洋信息化的綜合素養,為我國“數字海洋”的建設提供人才力量[7]。在數字海洋發展框架下,隨著頂層設計的不斷完善、相關數據的不斷掌握、數據共享逐漸實現與模型準確性的不斷提高,海洋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的深度融合是必然趨勢,海洋信息化體系朝著自動化、智能化、精準化逐漸邁進,最終形成智慧海洋。可見,透明海洋、智慧海洋是數字海洋的必經之路[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