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學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 貴州財經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行業協會是我國區域治理體系及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型力量,在經濟區域中發揮促進區域合作的功能不但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且也是為了滿足政府職能放還權與社會的需求和回應,它還關系到政府、市場主體以及社會組織三者之間權利(權力)界限的重塑問題。正是基于這個原因考慮,我們必須結合政會改革的社會背景,通過其與政府、市場和企業等的關系互動加以總結和歸納,其促進經濟區域合作就是一個全方位的概念,主要體現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
行業協會的“代表”職能是民主參政議政的組織支撐和制度平臺。“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諦”,“要推動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推動含社會組織協商在內的協商民主制度建設。言下之意,就是在堅持黨的領導以及法治政府的基礎上,將社會組織協商通過制度來固化和常態化,形成協商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構建穩定有序的社會組織協商環境,從而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經濟區域合作從本質上是區域主體合作互動的過程,區域主體包括政府、企業、公民以及其他社會組織,而不同主體之間保持信息交流對稱其持續對話和民主協商的關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區域如火如荼的迅猛發展,在經濟區域合作中不斷涌現出經濟利益主體如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隨著經濟地位的提高和經濟區域公共事務的發展,其政治參與、區域公共利益維護等各種利益訴求也日趨增強。民有所呼,政府必有所應,政府不能忽視或漠視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的政治利益訴求,因為直接關系到經濟區域的合作和特定區域的穩定大局。因此,行業協會順應成為社會民主管理和參政議政的重要平臺。通過多種形式表達行業政治利益訴求:一是通過廣泛征求和收集行業或區域企業會員個體建議和要求,行業協會作為行業或區域企業利益的代表與各級政府或職能部門進行制度化、平等性地對話;二是通過與政府溝通、交流、協商參與行業重大問題的決策和處理;三參與政府地方立法,為地方立法建言獻策;四是作為區域政策的參與者,行業協會通過對政策的宣講和解讀來幫助企業會員了解和支持政策,從而轉化為履行義務行為;五是利用行業協會“精英人物”的政治地位,如行業協會組織均積極推薦精英會員代表擔任全國或地方人大、政協等重要職務,在經濟區域公共事務決策中代表行業利益發出行業“聲音”。
行業協會不但是我國民營經濟的代表,也是國營企業的代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但是政府、企業、市場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更為重要的還是維系行業管理與市場規制的重要支撐。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3年12月底,我國行業協會商會近7萬個,而長江經濟帶11省市共有29085個,約占全國近7萬家的41%。 因此,行業協會作為我國經濟區域非常重要的區域主體之一,也是區域經濟利益的重要代表者。如以上海中藥行業協會為例,其立足于“服務、自律、代表、協調”四項基本職能,圍繞促進中藥經濟和上海中藥產業的發展為核心,通過服務于中藥市場和中藥行業,為中藥企業會員提供中藥行業性服務來實現服務社會的目的。因此在提供行業服務的過程中,不斷凸顯出其經濟屬性和功能。
行業協會是特定區域或會員企業的自治組織,同時也是我國經濟區域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因此它是特定經濟區域或特定行業整體經濟利益的代表,經濟性是行業協會的本質性特征。在經濟區域中,作為重要的合作主體之一,促進經濟區域和行業的經濟發展是其經濟性特征的必然表現。實踐中,行業協會往往通過與會員企業在各種互動關系中來體現其發展經濟的功能。如已經成功舉辦八屆的湘商大會,它已經成為湖南省對外招商引資和開展經貿合作的重要平臺。成立10周年的湘商大會共促成投資合作項目近2000個,引進資金近8200億元。湖南通過湘商大會這個特殊的經濟平臺,與世界500強企業提升產業鏈,整合區域資源優勢,促進經濟區域合作目的。
行業協會促進區域合作的社會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通過經濟區域公共事務的社會化治理來化解或緩和社會矛盾;二是激發社會活力;三是規范社會行為。在社會轉型和經濟區域合作背景下,區域公共事務的社會化治理集中體現出了公共行政的“整合性”特征,在社會治理實踐中,其事務的綜合性、主體或利益的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這恰恰是政府與社會組織等區域主體多元合作、良性互動的體現和社會發展趨勢。行業協會一方面在積極履行政府放還權的社會職能;另一方面積極填補著政府退出領域治理的暫時空缺期,滿足“善治”的條件和積極實行善治目標,維系著區域社會公正、公平及秩序的穩定,積極化解區域社會變革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主要表現為六個方面:一是起著重塑社會結構的功能。行業協會是政府、市場之外的第三種力量,也是我國社會結構重構的動力來源,是對政府和市場治理危機的雙重整治和對多元化社會需求的有力回應。二是推動區域公共事務社會化治理進程。政府放管服改革是我國行政環境變遷的重要標志,在變遷過程中,區域社會利益主體的多元化,意味著除了政府之外還有其他主體,因此從客觀上導致了區域公共治理的多中心化。三是促進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行業協會是互益性、自治性的社會團體法人,因此在它的形成和運行過程體現出強調多主體之間合作共贏、通過組織化的力量來克服分散性、民間性缺點、不斷完善組織地自治性、自律性來維護區域或行業整體利益等新的社會價值。四是促進社會和諧建設。五是推動、引導社會教育。六是可以協調勞資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勞資關系既是構建和諧社會關系的關鍵,也關系著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社會穩定。而行業協會在其運作過程中,為解決勞資雙方的爭議和矛盾提供了先天性條件和優勢。
文化是一個內涵較為豐富的概念,在不同學科和視角具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讀。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人與自然、社會以及與人相互交往,共同勞動和共同生產實踐表現形態的總和。它是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具有比較明顯的地域性和多樣性,區域文化更不例外,如長江流域孕育了較為豐富的巴渝文化、湘楚文化等。但是,任何經濟區域合作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其共同的文化底蘊作支撐,有互信和認同的區域文化作為平臺。 因此在經濟區域合作過程中,既要尊重區域文化的地域性和多樣性的特殊性,又要考慮到在合作過程中區域文化的融合性和同一性趨勢,這樣就形成了經濟區域與文化的“互動發展”,二者的互動發展就是以互利為目標展開的,通過積極促進區域經濟和文化間要素、產業、企業和制度等多方面的相互流動與合作,使特定區域內的經濟和文化實現有機融合,逐步提升區域整體發展力和競爭力的動態演化過程。在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經濟與文化的互動發展也呈現出顯著地收斂和融合趨勢。
長江流域當前面臨生態環境狀況形勢嚴峻,跨區域性公共產品出現“公地悲劇”現象。跨區域性的公共產品的提供具有不可分性,某一區域成員對該公共產品的處理行為會影響到區域其他成員,如對區域內共有資源的保護、利用等問題,長江流域的治理則是典型代表。因此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過程中,就出現了“上游保護,下游受益、上游污染,下游遭殃”、“保護越多,包袱越重”的生態利益失衡現象,上下游之間出現“不合作博弈”情況,所以出現上述“公地悲劇”現象。如在長三角經濟區域中的15 個城市中,只有 1 個城市不屬于酸雨控制區,其他14個城市都處于酸雨的威脅中,全年的 PH 值低于5.6。有學者認為,長江流域環境嚴重污染與現行行政區域的分割性是離不開的。
黨和政府非常重視長江經濟帶的環境污染問題,十九大確定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指導方針。在長江經濟帶區域合作中,需要構建政府主導、企業為主體、包括社會組織等多主體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要著力解決長江流域的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 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較早就參與了經濟區域的環境治理問題。如始于2003年怒江水電開發,我國各類環保社會組織就在流域污染、區域環境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貴陽環境公眾教育中心進行非對抗式環境治理模式,通過印刷環境宣傳資料和建設環境保護公眾號、舉辦系列環境保護講座、招募志愿者義務進行環境保護活動、強調環境治理的公眾參與性,由志愿者擔任民間河長,創立了雙河長制,與官方河長共治流域環境污染,以實現“一泓黔水入兩江”。
參考文獻:
[1] 吳卓婭,張鐸.實現東北地區文化經濟互動推動區域經濟合作[J].人民論壇,2015.
[2]陳吉慶.文化認同在區域合作中的作用研究[J].黑河學刊,2011.
[3]趙冰等.區域文化與經濟互動發展的內涵、必要性和實現途徑[J].商業經濟研究,2015.
[4]跨界污染挑戰行政分割,長三角環境合作試點先行[N ].新京報,2004- 06- 21.
[5]郭眾.基于市場獲得視角的產業集聚機制研究——滬蘇浙皖地區的實證分析[J].時代經貿,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