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坤 閆祥明 龔欣欣 編輯/王莉
充分認識當前外匯市場環境的新變化,并抓住機遇合規經營,守住風險底線。
2017年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超預期,對企業的經營造成重大影響。萬得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匯兌凈損失達58.9億元,相較去年同期翻了一倍多。幫助企業提高匯率風險管理能力,成為銀行外匯業務開展的當務之急。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保持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穩定地位”,預計今年人民幣國際化和匯率市場化將重回快車道。本文從匯率市場的新形勢和銀行的應對策略兩方面展開,就如何認識當前的外匯市場環境,并抓住市場變化帶來的機遇,合規經營,守住風險底線進行了探討。
2017年外匯市場供求趨于平衡,銀行結售匯逆差1116億美元,同比下降67%。截至今年1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615億美元,較2017年12月末上升215億美元。表明我國國際收支逐步改善,跨境資本流動趨于平衡,外匯供求基本平衡。
展望2018年,在外匯市場供求更趨平衡和現行中間價機制背景下,預計人民幣匯率彈性將繼續增強,對一籃子貨幣或將保持相對穩定,對美元將易升難貶,大概率寬幅雙向波動。
當前的世界經濟增長是建立在按比較優勢進行分工的共生模式之上的,全球經濟一體化更加深入。在這種開放經濟中,資源品價格的上漲極易造成我國生產利潤的擠壓,并會削弱國內宏觀調控的政策效力,增加經濟結構調整的困難。因此,匯率作為調節國際間產業利潤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形式,在多邊貿易中被擺在重要地位。因此,自匯改以來,央行多次表示將繼續深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今年初,匯率作為宏觀經濟“自動穩定器”的作用再次被重點提出。央行副行長易綱表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改革的有序推進和匯率彈性的增強,能有效提升我國經濟金融體系應對外部沖擊的韌性。因此,在當前中國經濟企穩、美指回落、歐洲經濟不確定性較大的背景下,預計年內人民幣雙向波動會增強,因而企業要提高匯率風險管理意識,減少匯率波動中的匯兌損失。
出口企業利潤率一般在2%—3%左右,人民幣短期內大幅升值會嚴重壓縮出口企業的經營利潤。在當前匯率水平下,如果出口企業對之前的出口收匯款項即期結匯,會立即形成賬面實際虧損;如果延期結匯,又使其面臨維持日常生產經營的資金缺口困境。這使許多過去未進行套期保值的出口企業面臨兩難境地,亟需運用靈活的避險手段和匯率工具來改善財務處境。
人民幣匯率走勢的新變化已給匯率風險管理意識不足的企業帶來了實際教訓。結合當前人民幣匯率特點,銀行應根據外匯管理要求,基于實需原則,通過外匯衍生產品組合為客戶打造基于自身承受能力和走勢預期的主動管理型避險方案。如可為部分存在資金壓力的出口企業辦理近端結匯遠端購匯的掉期產品。這樣既可幫助企業避開目前因人民幣升值而在價格低點被動結匯的困局,又可滿足企業當前境內流動資金的周轉需求,并降低融資成本。對于有持續的外匯收入的企業,可以根據其期限特征,買入短期限外幣對人民幣看跌期權并賣出長期限外幣對人民幣看漲期權,以賣權收入補貼買權成本,實現零成本期權套保。
在當前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的新形勢下,銀行需利用自身專業性和政策敏感性,幫助企業樹立匯率風險中性意識,促使企業利用合理的金融工具進行套期保值,合規經營。
銀行需立足企業及個人實需要求,讓業務回歸本源。一方面,應通過多渠道多方式服務客戶,提升客戶體驗,全面滿足個人外匯業務需求;另一方面,緊跟外貿企穩回升機遇和國家外貿穩增長的政策,關注真實貿易背景下有訂單、有項目的進出口企業的融資需求安排,以高效的結算服務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通過信用證、保函等表外產品及外幣貸款、押匯、信保融資、福費廷等表內工具,服務企業本外幣貿易融資需求,促進傳統貿易穩增長。此外,還要探索自貿區跨境拆借及資產轉讓,加快信貸資產周轉,補充境內流動性。
近年來,緊跟“一帶一路”倡議,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走出去”,探索全球化布局,加上資本項下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為企業跨境投融資業務帶來了新的機遇。銀行也應抓住這一機遇,拓展跨境融資業務。
首先,大力支持出口信貸業務,服務“一帶一路”項目。銀行可通過與中信保合作,對中資企業對外工程承包、裝備制造出口、國際產能合作等“走出去”的項目提供配套融資,助力“一帶一路”項目的順利開展。
其次,助力企業海外發債。2017年1—12月初,中國(含香港)企業境外美元債券發行規模持續上漲,發行筆數達到364筆,發行總金額達1816億美元。海外發債擴大了中資企業在國際資本市場的影響力。銀行通過境內外聯動,以“商行+投行”“境內+境外”等多元化產品模式,積極參與中資企業海外發債,為中資企業拓寬融資渠道,獲取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助力企業提升在國際資本市場的公司形象,提高企業的國際知名度。
第三,全口徑跨境融資引入外債。應充分利用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的政策紅利,幫助企業借入境外較低成本的資金,提供包括專戶開立、政策咨詢、境外授信、匯率風險管理等全流程服務,支持境內實體經濟的發展。
第四,為境外機構發行熊貓債。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境外機構在中國境內市場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熊貓債。銀行應把握時機,借助熊貓債進一步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開展以上幾類跨境融資業務時,企業資產負債兩端可能會形成本外幣匯率及利率錯配,從而會面臨市場風險。銀行需及時針對企業匯率、利率敞口的情況設計套期保值產品,幫助企業實現匯率、利率避險。
對于企業通過海外融資獲得的外幣,銀行可根據還款資金來源和融資利率特征,通過以下產品,幫助企業規避債務存續期間的市場風險:
一是貨幣掉期。銀行可為企業辦理人民幣外匯貨幣掉期交易,
以實現本息匯率風險的一次性鎖定。該產品不僅適用于固定利率計息的外債,也適用于浮動利率計息的外債。企業可根據內部財務要求,在總成本不變的情況下靈活調整貨幣掉期交易的換匯匯率和計息利率。
二是外幣利率掉期。如企業有同幣種外匯收入作為還款來源,則無需就本金部分進行匯率套保,但對外債利率為浮動利率的,銀行可建議企業通過外幣利率掉期來規避利率風險。
三是遠期定投。如果企業計劃在外債到期前通過再融資進行還款,通常不希望承擔本金部分的匯率避險成本,對此,銀行可推薦辦理遠期購匯來鎖定利息部分的匯率風險。對成本敏感性客戶,可建議其采取定投策略,從而抓住市場向有利方向運動時的鎖匯機會,降低平均鎖匯成本。
首先,要加強自律,合規經營。銀行應根據外匯局監管框架不斷建立和完善內控機制,遵循“展業三原則”加強合規審核:經常項下,在貿易背景真實的前提下,重點審核貨物流與資金流的一致性;資本項下,在符合監管機構規定的前提下,關注資金的流向、用途及合規性。對于貿易融資及外匯衍生品客戶,應實施名單式準入管理,通過盡職調查、平行作業等形式,做好客戶甄別、風險承受能力調查、適合度分析及分類管理。此外,還要加強對業務人員的培訓及教育,可通過對監管部門公布的外匯違規案例的剖析,對外匯從業人員進行警示教育,督促其吸取經驗教訓、嚴守合規底線。通過建立良好的市場自律環境,更好地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加快監管層拓寬市場工具的步伐。
其次,要貫徹、執行服務實體經濟的要求。銀行作為政府與企業的紐帶,應做好政策的上傳下達,一方面,及時將商務委、財政局等機構的優惠政策向企業傳導;另一方面,也要將企業端的信息、項目需求向政府相關部門及時反饋,形成“企業-銀行-政府機構”的多維信息網,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第三,堅守底線,強化落實,牢固樹立風險防范意識,將風險防控融入到日常工作中。銀行要充分發揮專業能力,在市場波動較大時,提高向客戶發送交易市值報告的頻率,協助客戶了解市場波動情況并提高其對市場風險的敏感度;同時,還要針對國際形勢、重大市場事件、匯率價格變動等,及時對客戶進行風險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