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堇潔 董建群
(北京一七一中學,北京 110000)
近兩年,“南向通道”、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在西部地區倍受矚目。它們是什么,從何而來,為什么發展如此迅速,未來將會怎樣?本文將嘗試梳理和探討的這些問題。
2015年11月,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正式啟動,運營中心設在重慶。該項目不同于以往的中新政府間合作項目,它沒有確定的物理邊界,也不是傳統的招商引資,而是以“現代互聯互通和現代服務經濟”為主題,集中在新方具有優勢的金融服務、航空產業、交通物流、信息通信等四大重點領域開展合作,以小帶大,通過輻射和帶動作用,助力提升我西部地區互聯互通水平,帶動西部地區融入“一帶一路”建設[1]。
2017年2月,中新(重慶)示范項目聯合協調理事會召開了第一次會議。會上提出,探討建設一條通過廣西北部灣和新加坡連接重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陸海貿易路線[2]。
西部地區的國際貿易通道傳統上主要是自西向東的,從重慶經長江航運到上海,運距約2400多公里,運輸需要14天。而從重慶經鐵路到北部灣運距僅為1450公里,運輸時間僅需要2天。從商貿物流效率的角度看,后一條通道的運距減少約1000公里,時間縮短12天。
這個設想一經提出在西部各省區得到廣泛響應。廣西考察調研后提出了推動渝桂新“南向通道”建設的建議。經過重慶、廣西、貴州、甘肅四個相關省區市的認真研究,8月底在重慶簽署《關于合作共建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南向通道的框架協議》,建立了四省(市、區)共同推進南向通道的框架機制,確定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2018年4月,西部十省區聯合發布合作共建南向通道的重慶倡議,西部地區各省區幾乎都參加到新通道的建設中。商務部、海關總署、人民銀行、中國鐵路總公司等在合作機制、通關、金融、運費等方面也給予了政策支持[3]。
2018年新加坡太平船務、港務集團、嘉里物流、葉水福等4家公司組建財團與中方合資組建公司。老撾、越南與重慶、廣西等地積極互動,尋求合作機遇。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緬甸等東盟國家以及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也表達了積極參與通道建設的意愿。
一條以重慶和新加坡為核心樞紐,以廣西沿海港口為重要交匯點,以西部各省區沿線重要城市為關鍵節點,以陸海聯運干線和跨境陸路干線為主線,以綜合物流平臺和信息服務平臺為依托,貫穿西部地區,連接東盟、輻射歐亞、陸海銜接、內外互動、東西互濟的新通道圖景躍然而出。
新通道將有利于提升西部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物流管理水平,改變西部地區由于自然地理條件長期形成的交通不暢、經濟閉塞的局面,促進西部地區的開發開放,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再上一個新臺階;同時,新通道也有助于緩解東部鐵路和長江航運的壓力,節省運輸時間和成本,形成東西互濟的交通格局。
新通道的項目建設分為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硬件建設主要是鐵路、港口、機場、公路、口岸、多式聯運基地、物流基礎設施等建設;軟件建設主要是班列班輪常態化運行管理、內陸無水港管理、多式聯運管理體系、國際貿易通關便利化信息平臺建設等。
不到兩年時間,新通道建設已初見成效。2017年9月,常態化運行班列首發,重慶至欽州港的平均運行時間控制在了40小時以內,比經長江水運出海節約10天以上。目前,經北部灣已形成了鐵路、海運和航空三條常態化運行班,其中,重慶—北部灣班列和北部灣—香港班輪實現天天班,北部灣—新加坡航線實現每周2班。2018年1月,首趟由廣西欽州港起運前往波蘭馬拉舍維奇的中歐班列開行,運輸電器包材、精細板材等貨物,成為東盟國際海鐵聯運班列開通后又一項新突破[4]。截至2018年8月底,海鐵聯運班列(重慶口岸—渝黔鐵路—廣西欽州港—新加坡及東盟各港口)累計開行超過300班,跨境公路運輸陸海聯運方式(重慶南彭—廣西防城港—越南胡志明市—新加坡)累計發車超過350車次,跨境鐵路測試班列(重慶南彭—廣西憑祥—越南河內)開行20班,目的地覆蓋58個國家和地區的113個港口[5]。2018年10月,北部灣(防城港)—重慶冷鏈專列首發[6],滿載東盟國家優質農產品、水果、海產品等特色商品,發往西部市場,豐富西部地區的消費品種。
在深水航道、公用錨地、公共碼頭和深水泊位建設方面,北部灣的欽州、北海、防城港三市加快了工程規劃、立項和建設進度。在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方面,加強與后方腹地的鐵路、公路、管道、站場建設,各地著重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在鐵路、公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各省區協力完善出邊出省的鐵路公路網絡。此外,西部各省區還著力培育航空貨物轉動基地和內河航運通道,大力發展多式聯運,促進公鐵、鐵水、公水、水水、空陸等各種運輸有效銜接,提升跨境組合運輸能力和現代化物流發展水平。在信息聯通和管理方面,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省際高寬網絡聯通和國際通信網絡體系,搭建技術平臺和服務平臺。
南向通道建設吸引了商界、學界、媒體等越來越廣泛關注。在2018年9月第15屆中國-東盟博覽會、11月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及西部地區許多重大活動中,“南向通道”都成為重要的論壇專題。各界代表,特別是商界代表懷著深厚的興趣,積極了解政策和通道建設情況,熱情參加招商和研討活動,布局業務發展,尋找合作商機。
新通道建設的快速發展得到中新兩國領導人關心和肯定。2017年9月和2018年4月,習近平主席和李顯龍總理兩次會見都表示,希望建設好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使之成為兩國共建“一帶一路”的一個亮點。
2018年11月12日,李克強總理首次訪問新加坡期間,與李顯龍總理共同見證了《關于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合作的諒解備忘錄》等多個協議的簽署。14日,中新兩國政府發表聯合聲明,一致認為,“一帶一路”合作是當前中新關系的新重點。契合兩國發展需要,加強“一帶一路”框架下互聯互通合作,把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打造成合作新亮點[7]。
中新兩國正式提出“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這個名稱,取代了之前臨時采用的“南向通道”的名稱。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的提出意味著,它的參與范圍將不再局限于中新兩國,而是會帶動更多國家共同參與建設、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地區合作;它還意味著,中國對這條國際新通道建設的參與度和貢獻度將進一步提高,中國西部各省區之間將更趨向融合發展,并將開發和開放有機結合起來。
未來,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可能會成為中國“一帶一路”建設項下一個新的諸邊國際合作論壇和示范項目,中新(重慶)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則可能轉而成為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旗下的一個領軍項目。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的中國國內部分,不僅需要西部各省區市的緊密協調合作,也有必要將這段新的國內通道納入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新通道對外涉及多個國家,對內關聯多省區市,越來越需要在國家層面進行統籌,以便更好地協調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和西部陸海貿易新通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