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周杰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蘇州 215009)
在我國“一帶一路”倡議深入實施和全球新一輪產業與技術革命磅礴發展的背景下,我國高職教育走入重大歷史機遇期。我國高職院校應如何把握“一帶一路”建設和新一輪產業與技術革命帶來的新機遇、新挑戰,如何應對全球教育市場競爭,如何找準國際化辦學的目標和定位,如何走國際化辦學之路等問題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緊迫而又現實的課題。
自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的五年間,“一帶一路”倡議已由愿景成為現實,取得一系列豐碩的建設成果,并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參與。教育部于2016年發布《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提出與沿線國家共建共享“開展教育互聯互通合作、人才培養培訓合作、共建絲路合作機制”等政策,為教育領域指明了方向,構建了合作框架,制定了行動計劃。“一帶一路”建設在為高職教育提供了絕佳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培養國際化高技能人才的歷史使命。
新一輪產業與技術革命是建立在互聯網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相結合基礎上的經濟發展范式,以新型通信技術、能源技術和相對應的基礎設施為支撐,以數字化制造(智能制造)為核心,使全球技術要素和市場要素配置方式發生革命性變化,產生足以改變經濟社會發展進程的巨大力量。隨著新一輪產業與技術革命的深入推進,全球化的發展理念、產業布局、人們的生活方式等都將隨之改變,隨之而來的是新一輪的全球資源整合和更加激烈的全球競爭。高職教育作為與產業緊密結合的教育形態,勢必受到新一輪產業與技術革命的巨大沖擊。
據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現有1388所高職(專科)院校,在校生11049549人。我國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高等職業教育國家。《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也強調“引進境外優質資源”和“擴大職業教育國際影響”等指導意見。“國際合作與交流已成為高校變道超車,迎頭趕上國際化潮流的有效路徑”。我國高職院校走國際化辦學之路已成為必然選擇。
“一帶一路”是我國主導的全球性合作平臺,是我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方案。高職院校應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與沿線國家院校、企業開展職業教育合作,推進人文交流,增進沿線國家民心相通,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人才支撐;應主動配合“走出去”中國企業發展需要,與企業合作,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的技術技能人才和中國企業海外生產經營需要的本土人才,助力優質產能和產品走出去。
為應對新一輪產業與技術革命的沖擊,我國積極謀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出臺“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鼓勵高職院校與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打造一支門類齊全、技藝精湛的技術技能人才隊伍。高職院校應利用專業優勢,對照“中國制造2025”,提前布局互聯網、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等專業和課程建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學科專業;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對接德國工業4.0,在專業設置、課程建設、實驗實訓、創業創新方面與德國高校開展交流與合作,努力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水平。
“人才是第一資源”,職業資格標準是培養、選拔、評價人才基本依據。歐美發達國家長期控制著制定國際通用職業資格標準的話語權,我國只能被動接受。為此,我國高職院校應積極與歐美發達國家行業協會對話,引進現有的國際通用職業資格標準體系,學習歐美發達國家制定國際通用職業資格標準的方式方法,結合我國具有國際優勢產業和學科專業體系,與國際性的行業協會合作,相關行業的國際通用職業資格標準,增強話語權。
國際競爭力是衡量世界各國職業教育發展水平的標準之一。經過多年快速發展,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水平顯著增強,部分高職院校已具備“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實力。參與國際競爭,我國高職院校須認真研究國際教育市場運作模式,探索規律,學習歐美發達國家高校開發市場、運作市場的方式方法,整合國內優勢資源,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專業和課程,主動“走出去”融入國際教育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在競爭中學習借鑒,改革提升,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從而不斷提升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高職院校應立足全球,將自身發展融入全球職業教育,樹立全球視野,積極關注世界各國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開展高職教育國際化辦學研究,結合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實際,主動應對新形勢,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之路。
此外,為積極應對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高職院校應加強國際合作,利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平臺,學習借鑒歐美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理念、人才培養方法,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升高端技能人才培養水平;與此同時,深入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職業教育發展對象緩慢的國家高校開展合作與交流,嘗試在當地建立海外分校或者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在基礎設施建設、高鐵、電子商務、物流等領域開展合作辦學,推進學分互認,推動學歷學位相互標準認證,開展教師和學生交流交換等項目,共同提升“一帶一路”國家職業教育發展水平。
依托“一帶一路”建設平臺,就職業教育領域內的某個熱點話題,召開職業教育國際論壇,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參會,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比如:“一帶一路”國際職教論壇等;利用個別比較有影響力的高職院校“友誼圈”,與國(境)高校共同發起成立國際職教聯盟,就專業課程建設、國際標準對接、中外合作辦學、師生國際交流等內容開展國際交流和合作活動。例如:由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與德國BSK國際教育機構、德國GIZ國際合作機構及中德其他部分高校發起成立的中德高等職業教育合作聯盟等;與歐美國家教育部門、高校合作,共同舉辦國際性的技能大賽,例如:中英“一帶一路”國際青年創新創業技能大賽等。以期通過搭建國際化的合作與交流平臺,切實提升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主導能力和影響力。
充分發揮高職院校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平臺優勢,與“走出去”企業的產業發展和市場優勢相結合,創新校企合作模式,依托“一帶一路”建設項目協同“走出去”,為“一帶一路”建設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所掌握的專業技能與產業技術緊密相關的高技能人才。例如:2015年12月,教育部批準開展由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為代表的8所國內高職院校和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合作的校企協同赴非洲贊比亞辦學的試點項目,該項目充分利用“一帶一路”政策,依托高職院校和企業各自優勢,創新校企合作模式,開展企業員工培訓、中非人文交流、建立海外高職院校、開設與企業發展緊密相關專業和課題、成立“一帶一路”魯班學院研究中心等一系列合作項目。為我國高職院校和企業協同“走出去”樹立了典范。
參與國際競爭的前提必須是專業和課程標準與國際對接,學分可以在國際間互認,高職院校能夠頒發國際認可的學歷和學位證書。為此,在“走出去” 的同時要注重“引進來”,應與國際教育組織、歐美國家高校開展合作,引進國際先進的職業標準、課題體系、教材以及共建專業、實驗實訓室,開展教師交流、學生互換、學分互換等合作項目;將國際先進工藝流程、產品標準、技術標準、服務標準、管理方法等引入教學內容;采用國際標準,與國外高校、“走出去”企業合作共建技術培訓中心,“訂單式”培養國際人才;在引進的過程中學習掌握構建國際通用職業資格標準的經驗。
招收和培養國際學生是高職院校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主要內容。《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中提出“實施‘絲綢之路’留學推進計劃。”鼓勵高職院校招收和培養“一帶一路”沿線國際學生。近年來,部分高職院校已經在培養國際學生方面進行了探索,積累了不少經驗,同時也存在招生不規范、教學和日常管理難以與現有的模式統籌協調等問題。由此,高職院校在今后招收國際學生的過程中應理性判斷、提前謀劃、優化頂層設計;規范招生,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優秀的國際學生提供獎學金;以綜合實力強,與“走出去”企業緊密結合的專業為依托;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學歷教育和技術培訓相結合、專業學習和文化交流相結合,設置幫助國際學生更好地認知中國、適應生活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為“一帶一路”建設培養知華、友華、能夠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推進中外國際合作與交流的高技能人才。
品牌是參與國際競爭的軟實力,歐美國家均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職業教育品牌,例如:美國社區學院、英國現代學徒制、德國雙元制、澳大利亞TAFE。我國高職院校為參與國際競爭,也必須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國際品牌。國家職業教育管理部門應牽頭職業教育行業協會和國內外高職院校共同努力,提早謀劃,立足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實際,發掘我國職業教育的共同特征,深入研究我國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發展歷程、人才培養特色等,對比現有的職業教育品牌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品牌。
在此基礎上,我們需要深入梳理國內外高職教育發展脈絡,探索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規律,深入研究職業教育國際市場,學習并借鑒國外通用的市場運作模式,理論聯系實際,打造一批綜合實力強、具有產業發展優勢和中國特色的教育產品,通過國際教育展、技能大賽等平臺“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以此增強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競爭力。
“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提出的建設方案,人才是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保障。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應把握歷史發展機遇,應對挑戰,以全球視野,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在發展中探索,在探索中改革,在改革中提升人才培養水平,以期開創具有中國特色、國際優勢的職業教育國際化辦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