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馨竹 楊 娜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 國際商學院,遼寧 大連 116052)
大學生就業是當今社會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因為其既有關個人前途,又是國家未來穩定發展的根基。黨的十九大明確強調了就業的重要性,著重申明“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的觀點。而對大學生的教育方面受到國家21世紀初期改革的影響,大量新的教育理念被使用在對學生的健康教育里,即將登上就業舞臺的95后大學生正是這些新潮教育理念的受益者。據中國教育網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高校畢業生(即2014級畢業生)數量高達820萬,較上年的795萬又增加了25萬,再創歷史新高。在短短十年間,畢業生數量就已經增長了260萬,證明了每年的高校畢業生只增不減的殘酷現實。本科就業率在91.6%左右,雖然基本與上年持平,但仍能從當今就業局面中看出許多問題。樹立正確的自我概念是影響95后大學生擇業心理的內在核心因素,對其擇業未來方向、擇業規劃和擇業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推進作用,形成了正向引導。
自我概念是構成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接觸社會、與人交流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我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提出,詹姆斯把“自我”這一概念分為作為經驗客體的“我”和作為環境中主動行動者的“我”,以精神、物質、社會作為經驗客體的“我”的不同形式,他的觀點從1890年開始流傳至今。自我概念主要指從自身、外界等多方面的體驗反饋中得到的多層次認知及自我評價,其總體是個體對有關自我的所有認知、態度。自我概念也是一種有機的認知結構,是人的所有行動之間的聯系,貫通了全部經歷和反饋的信息,將自身的信念、感應、思維、能力和習慣融合在一起。
在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中,根據分析角度的不同,可以把自我概念的解釋拆分為三種見解。一是自我概念為獨立的認知結構,其中包含個人情感、知覺認知和行為習慣,17世紀的哲學家笛卡爾是最早從這個方面闡述自我概念的人,即從自身的思維中感悟其內涵;二是自我概念是總體知覺的代表,也就是個人從外界的非人因素中感受到的自身經歷體驗;三是自我概念是根據他人的判斷反饋來評價自身的行為,英國理論家查爾·斯霍頓·庫利(Charles Horton Cooley)認為,自我概念和社會之間有著極為緊密的關系,并在1922年提出了“鏡像自我”的說法。
自我概念在職業范疇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職業自我概念,即自我概念在擇業過程中的應用,最早被職業心理學家蘇波(Super)提出。蘇波在他的理論中提出,職業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身的認知和自我評價與職業屬性相結合,所反映出來的結果。他認為職業自我概念會在職業選擇中逐漸趨于成熟,從而更加具體化和標準化。筆者認為,職業自我概念的具體內涵可以從多個方面來分析。自身實力、價值觀、自我評價、自我認同感等方面均為分析自我概念的切入點。而職業自我概念在95后大學生從建立到完善擇業心理這一過程中,主要在以下三個部分中發揮價值:
1.擇業者對職業與自身匹配程度的估測。每個擇業者基于對自身的認知和評價,會在擇業前估測所選的職業與自身的匹配程度。同時也會估測入職后自己與未來的職業的適應性,以及發展的程度與空間。
2.擇業者對所從事職業的社會角色的思考。通過對自我概念相關觀點的思考,擇業者會對選擇的職業進行綜合的分析設想,對所從事的職業的社會角色經認真思考后才能得出相應的判斷。
3.擇業者對所選職業價值的認識和理解。職業價值是選擇一個職業的重要標準,是職業自我概念的核心,同時也是職業自我概念的邏輯起點,處于統領其它觀念的前端地位。職業價值在95后大學生的職業自我概念中起到了相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學生擇業心理客觀來講是指大學生在擇業與就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心理特征。95后大學生是經受過信息化時代洗禮的一代,他們的思想更加活躍新潮,同時對實現自我價值也抱有積極的態度。正是因為95后是全新的一代人,所以他們也具備了和其他時代的人不同的行為特征,如充滿激情、以自我為中心、合作意識較弱等特征。因此在擇業過程中,會有許多影響他們的擇業心理健康發展的問題出現。就當前狀況來講,95后大學生的擇業心理矛盾主要來源于他們的擇業認知以不同的趨勢呈現。其矛盾主要展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大部分95后大學生沒有實習工作經驗,對自身的工作能力沒有初步的估計和預算,也不了解自己的個人風格、興趣潛力,可能出現無法獨立思考和獨立選擇的局面。自己無法有效針對自身的能力而選擇職業,會把追逐他人的建議定義為擇業標準。如果不能從他人的建議中篩選出合理有效的建議,可能會導致在入職后出現職業崗位和自身個性不匹配,從而會導致部分95后大學生喪失耐心和激情,頻繁尋找新的職業以獲得自我認同感,使自身發展和周圍環境都受到負面的影響。
擇業價值觀是95后大學生擇業心理的根基,反映的不僅是個人的擇業觀念,也是個人與職業匹配的程度。每個95后大學生都應該有一套經自己的思考建立起來的職業選擇體系,這套職業選擇體系會貫穿擇業的過程,是未來職業發展的基礎。這套體系包括:晉升空間、薪資待遇、職業靈活程度、與其他職業的融洽性、人際交往關系、能否創造更好的自身價值等。只有透徹了解這套體系,才有可能獲得更好的發展。然而,并不是所有95后大學生都能清晰地認識到這些價值觀念對他們的影響,所以會出現很多與所處職業崗位有價值觀念差異的情況,這種情況不但會使自身陷入迷茫,同時也會失去許多擇業發展的良機。
新時代的學生受教育的程度逐步增高,學歷等級不斷提升。相較于其他年代的人,如85后和90后,95后大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開放,擇業目標也更加明確。然而許多95后大學生將擇業目標定得過高,雖然本身有發展潛力,但尚缺少社會經歷的磨練和工作經驗,所以難以勝任心目中的擇業目標。但是很多95后大學生沒有理解這個職場定性概念,去應聘能力要求高于目前自身實力的知名企業,且希望很快就能得到認可,獲得晉升和豐厚的薪酬。這樣積極向上的心理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勵作用,但過高的期盼與現實形成了鮮明對比,一旦沒有得到想象中的認可,很可能會使95后大學生心情變得浮躁,無法在工作中做到腳踏實地,從而阻礙自身的成長。
擇業是一段艱難且漫長難熬的過程,在擇業過程中需要不停地審視自我,不斷把自我和心儀的職業崗位要求進行磨合,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難以想到的問題產生。擇業不單單是擇業者選擇企業,同時也是企業選擇擇業者的過程,是二者平等且雙向的交流。由于二者的思維方式和考慮方向不同,應聘失敗是常見的事情。然而如果受到較多的拒絕,無論是在自尊上還是精神上都會對95后大學生造成很大的打擊,甚至會讓他們產生自我否定的消極心態,這會對他們未來的擇業產生不利的影響。如果沒有堅定的心態和強勁的抗打擊能力,會讓95后大學生陷入抑郁、煩躁、焦慮的惡性循環,甚至在最壞的情況下會讓他們一蹶不振。
95后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的成因有很多種,涵蓋了各類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每種原因都有可能導致擇業心理向不正常的方向偏差。下面把這些因素主要劃分為兩個角度來進行剖析。
1.個人性格
個人性格在擇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個人性格會直接影響到選擇的職業的類別、方向。若選擇了不適合自己的職業,有可能在工作中產生消極心態,影響工作效率,還會產生怠倦職場的心理。選擇職業時應當進行自身的性格與職業的融合程度的估測。95后大學生的主流擇業觀點是不必勉強去做不適合自身的工作。不同的大學畢業生對不同的職業的適應性都有所不同,不同的職業對不同的大學畢業生的需求也是如此。因此,就自身切實情況去選擇職業是普遍被認可的明智做法。
2.對職業本身的興趣
興趣是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助力。有一部分95后大學生會本著企業優先選擇的原則,而不去主動挑選符合自己興趣的職業,以至于許多畢業生雖然順利入職,但是對本職毫無興趣。雖然入職時充滿激情和憧憬,但沒有興趣的支撐,難以充滿熱情地工作,長此以往甚至有可能產生抵抗心理,引發對職場的厭倦。因此,不要因為大環境的激烈競爭而放棄自己的選擇,在自身的工作能力范圍內,盡可能挑選有興趣的職業。
1.個人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一個人未來的發展尤為重要。在家風比較開放,對孩子束縛較少的家庭里,更容易培養出有主見、謙遜、自信的孩子。所以各個95后大學生擇業價值觀形成的基礎——自身的個性,跟個人的家庭教育方式息息相關。多數95后都生活在比較自由和諧的家庭中,自由的家庭氛圍會使他們的視野更加開闊,抱負更加遠大,同時生活的負擔對他們來講也沒有那么沉重。然而也有部分95后大學生生活在傳統觀念較重的家庭里,即使接受過其他外界環境的教育,也很有可能迫于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壓力而選擇不適合自己的職業。
2.社會大環境的熏陶
社會大環境中存在許多影響職業的運行基礎、數量的因素,包括經濟發展、文化變遷、新思想的產生等。這些因素決定了個體對待各種職業的接受認可程度,同時也與職業的存在有著深刻的關聯。而每個95后大學生接受的教育都不相同,經歷的工作體驗也不相同,受到的熏陶也大有不同,很多時候價值觀尚未成熟的95后大學生的思想易被外界環境所左右,因此他們產生各類擇業心理問題也是十分正常的。
就自我概念在擇業中的重要性來講,我們應當多注重95后大學生由于自我概念偏差而導致的擇業心理問題,特別是當我們已經認定了自我概念是擇業心理的核心這一觀念之后。下面將針對困擾大部分95后大學生的擇業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制定出相應的對策。
如何定義擇業成功的標準不僅只有選擇的職業崗位是否優秀,還有選擇的職業崗位與自身的匹配程度是否和諧。許多95后大學生認為,就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工作環境的自由。因此他們在擇業過程中除了關注薪酬和發展前景以外,也會關注職業是否適合自己。然而,雖然本人有意識,但是在實際中能讓95后大學生了解自我的機會并不多,特別是在校園里,接觸社會的經驗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為了避免他們由于不了解自我而選擇不適合自己的職業的情況發生,應該早日為即將踏出校園的95后大學生提供能在實踐中充分認識自我的機會。
在個人擇業價值觀種類眾多的時代,尚未形成自己價值觀的95后大學生心性比較浮躁,很有可能跟隨潮流往不符合自身的方向發展。想要使95后大學生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而不是為了一時的利益而錯過更好的發展前景,必須從開始被大環境影響之前就注重培養他們的整體價值觀,從而引領他們的擇業價值觀往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
對于面臨畢業招聘季難以抉擇的95后大學生,應該幫助他們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能幫助95后大學生對自身有清晰的認知,從自身和外界的復雜評價中梳理出一條能夠充分發揮自己優點、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徑。這樣不僅能增強他們的自我認同感和自信心,更能讓他們端正心態,擺正自己的位置。
在沒有對職場形成初步認知的情況下,很多95后大學生都需要一段較長的適應期。在逐步適應職場的過程中,大部分不良情緒都會被消化掉,成為成長的動力,但也有部分不良情緒沒有得到很好的緩解,從而使他們的情緒陷入惡性循環。即使已經成年,但在邁入新的人生階段這個關鍵時刻,95后大學生依然需要他人的幫助和引領。在他們需要外力的援助時,深入他們的內心,了解他們的行為模式,使之能夠擁有更頑強的心態,面對困惑時做到堅定不放棄,形成在職場中百折不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