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世紀之后隨著國家經濟的穩步發展,民辦高校不斷崛起,但由于辦學時間及經驗方面的欠缺,民辦高校的教風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和不足。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有助于改進民辦高校教風,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民辦高校;教風;制度;師德;師能
大學教風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即體現了教師個體的教學魅力又展示了學校群體的整體狀態。一般認為,“教風是指教師群體在長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形成的教學風格、教學態度、教學風氣的統稱。優良的教風主要表現在:嚴謹治學的科學理念,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職業意識,嚴格執教的敬業態度,廣博深厚的專業知識,團結互助的團隊精神等。”一個學校的校風一旦形成就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學風,從而形成一個學校的校風,因此高校應加強教風建設。然而,在中國由于民辦高校發展起步較晚,在教風建設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一、民辦高校教風的主要問題
(一)教師結構不合理
民辦高校教師多數是中青年教師,嚴謹治學的學科帶頭人極缺。其中中年教師學歷以本科為主,青年教師雖然學歷高,但教學經驗的積累不夠,對大學教風的內涵缺乏理解。
(二)管理制度欠完善
民辦高校在中國的出現是以公辦高校辦學成熟,管理制度完善為背景的,因此民辦高校是借鑒公辦高校的制度進行教學管理。然而,由于民辦高校在辦學實踐中與公辦院校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因此管理制度有待進一步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模式。
(三)教學態度不端正
由于民辦高校運行風險明顯高于公辦學校,因此在學生安全學習保障方面要求卻高于公辦學校,造成教師工作壓力和強度大。此外,民辦高校教師的發展空間和工資福利與公辦院校教師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部分教師把民辦高校看作是自己暫時的棲息地,時刻想著積累經驗進一步學習之后,就要離開,考取更高學歷或公務員,沒有為民辦教育事業貢獻畢生精力的打算。思想上的不穩定影響了這些教師的教學態度,進而影響個人甚至學校的教風。
(四)教師能力需提高
雖然民辦高校對教師組織了一系列的教學培訓和比賽,積極鼓勵教師探索慕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的改革,但部分民辦高校教師由于校外兼職,疏于對學生的關注和研究,業務水平有限;部分教師仍然習慣于傳統的灌輸式,課堂組織形式單一。
二、民辦高校教風的改進對策
(一)制度建設
課堂教學是教風建設的核心陣地,民辦高校管理者應針對自身發展特點在課堂教學方面制定一整套相關制度和標準。此外,教研室工作的有效開展是實現專業、院部以及學校跨越式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教研室日常工作的不斷完善也為教風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平臺。完善的教研室工作制度有助于解決教研室建設、專業建設、學科建設以及學院建設上面臨的主要困境。在教研室日常工作中,要定期召開教學科研心得交流會,發揮集體的智慧,不斷提高整體的教學質量。
(二)師德建設
“師德建設是發展民辦高校的核心問題,師德問題的有效解決,能夠促進民辦高校的健康良好的發展。”民辦高校教師要牢記為人師表的重要職責,摒棄來自各方面的影響和誘惑,保持慎獨的可貴精神,利用好現代網絡,通過電腦手機書籍等各種途徑,早碎片化業余時間內不斷加強師德修養。學校也應重視師德師風的建設,引導教師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
(三)能力建設
教育家第斯多慧曾經說過:“如果一個人自身沒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培訓和發展,就不可能教育培訓和發展別人”。教師教學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是影響教風的因素之一。學校可組織教學名師、教學質量優秀者、教學新秀者開展教風建設相關的系列學術講座,從而充分調動院部教師的教研積極性、主動性為教風建設嚴把關。此外,學校還可制定系統的教學觀摩制度,提高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和積累相關教學經驗。在重點觀摩各級教學名師、教學質量優秀獎獲得者授課情況的同時,也可對新任教師、學生評教結果不理想的教師等進行教學觀摩,深入分析其授課環節組織、授課內容、教學方法等,以便穩步提升授課質量,促進形成嚴謹扎實的教風。
參考文獻
[1] 德鐵嬰.教風和學風建設是民辦高校教學管理的核心[J].江樹人大學學報,2007(11).
[2] 高宗梅.民辦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研究[J].中國市場,2016(08).
[3] 李家麗.新世紀的教師、學校和師資培訓[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01).
作者簡介:王會(1986- ),女,漢族,河北衡水人,寧波大紅鷹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