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成
中學體育課堂教學改革是當今體育教育改革中的一項必要內容,也是體育教學研究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市民經濟的提升,如何提高師生間的溝通能力,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們每個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師生之間的交往是重要環節,因此產生交往障礙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交流與溝通
在體育課堂中,一個室外環境里,教師給學生傳授技術,用語言闡述身體動作的過程中,學生接受時有一個理解語言的過程。我們的課本是書面語,但我們上課時要將書面語轉變為學生能理解的口語,而且在上課時要給學生多舉例,讓學生完全理解,這樣能加深記憶,在課堂中要多注意學生表情,多引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在關鍵數據重點強調,有時一個數字,一個詞的省略,可能會導致不同的表達意義,如“保護幫助”“幫助保護”,在體操中完全不同的意思。
二、課堂中對學生的期望值太高
學生畢竟年齡小,知識量也就少,相應理解能力和思維方式弱,教師在講解時要深入淺出,時刻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想問題,比如教師給學生講解加速跑的向心力和離心運動,很多學生不理解,那么我們可以這樣做,自己畫一個半徑比較小的圓圈讓學生跑,先讓學生跑幾圈再給學生講解,講完再讓學生體驗,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了,學生的知識量小,在體育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多實踐。
三、師生角色地位
體育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體育課在室外,在上課中教師多了一項工作就是調動學生隊形同時的管理學生紀律,要時刻注意學生的占位,因為在室外學生喜歡打鬧,其實這是正常的,學生長期呆在教室里很悶,突然放出來就特別興奮,包括我們成年人也一樣,所以學生出現打鬧嬉戲是很正常的,在這方面教師要理解學生,很多體育教師遇到學生課中玩耍就特別生氣,對學生態度不好,時間一長學生就懼怕教師,課堂中不知道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索性就啥都不說,長期下去教師就不了解學生情況了。我們應該在教學中和我們的學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總是權威性的講,最好多與學生多交流,多與學生討論,在和諧的氛圍中傳授知識。學生有進步或有創新要及時表揚,鼓勵學生發言,這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可以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更有學習的興趣。
四、溝通方法
課堂中與學生交流和日常生活中是有區別的,教師需要具備“一對多”的交流能力。有時候教師講解完,學生沒有完全明白,也不知道討論什么,這時候就需要教師提出問題來引導學生。一個班幾十名學生就有幾十種的思維方式,想問題的角度都不同,教師要歸納總結來說出正確答案供學生來參考。教師在課堂上要融入學生的思維世界里,讓學生思維方式有所提高,有的教師不注意這個問題,就和學生中隔了一道墻,教師學生互不了解,學生的問題就直留了下去,所以教師上課時要具備和學生交流溝通的能力。
五、課堂結構問題
體育課堂結構要符合人體生理學,比如學生剛來到田徑場時有身體惰性,不能要求學生高速跑動,這樣第一對身體不好,其次是學生也不想高速跑動,如果教師要求學生必須高速跑動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所以我們在寫教案和上課安排時要注意這個問題。課堂結構從生理來看,是小強度(心率70~110)到中等強度(心率110~150)再到大強的(心率150~200)。然后用幾分鐘恢復調整到放松,從興趣來看我們要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來導入課程,由輕松愉快的話題慢慢轉入課程重點和難點,只好解析本課程的重難點,始終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抓住學生心理動態,引領學生突破重難點。從互動溝通的角度來看,教師要適當引導和提出問題,如果教師是過度引導學生,學生的思維都是被動的。一部分教師認為自己講的內容是課本內容,是完全正確的內容,不需要和學生討論,學生的發言都是在浪費時間,還不如幾分鐘給大家講完,其實討論是為了讓學生更加了解知識點,加深記憶的過程,這是一個很必要的過程。他們沒有意識到還有一種非常重要的交往,就是學生之間的交往。許多專家認為,多向接觸單向溝通和雙向溝通更有顯著的學習效果,可以交互的潛力最大化。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除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外,學生之間的交流也是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而我們長期以來都反感學生之間討論,認為他們是在浪費上課時間,說的問題不是上課主要內容,多是情況是對他們進行叫停,這可能是我們目前教學效率低,師生溝通不夠,導致雙方很疲勞的原因。
體育課堂要適當讓學生興奮起來,可以提高學生注意力,讓學生有飽滿的精神狀態,技術動作大體是一樣的,但細節上每個學生還是不同的,我們要區別對待,因為每個學生的力量、柔韌、速度都不同,所以做出的動作不同是正常的,我們不能刻意要求標準動作。這種狀況我們必須思考建立一種交流的課堂結構,把學生往標準動作引導,這種交往方式引導下,學生主動地探究動作流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師生之間不僅要形成平等探討,還要允許學生間彼此探討,多方互相學習,此時教師的角色是引導者,協調多方關系有秩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