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香
摘 要:作文是剛步入初中學生的一大難題,教師要教會學生破解這道“難題”,必須做好學生的“導”師:引導學生學會積累,指導學生挖掘素材,明確立意,切忌全盤包攬,束縛學生思維。
關鍵詞:作文;教學積累;導向;面批;互批;捆綁;放飛;思維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河山。如何讓學生寫出有真情實感,文質兼美,富有個性,有創意的文章,是中學作文教學的“難題”。如何破解這道“難題”,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我認為關鍵在于教師給學生無限的舞臺,放開學生想象的翅膀,做好下面幾點。
首先,教會學生積累、展示素材。大多數學生害怕寫作文,一提起作文課就頭痛,回答很簡單——“不會寫”。作為教師聽到這樣的回答恐怕不大發雷霆,也會心存不滿,認為這樣的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我們細想一下,其實不然。學生為什么“不會寫”?其實說白了就是“無話可寫”。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有話可說”呢?我認為關鍵在積累。一是積累好詞佳句、詩文名篇等。二是積累素材。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積累要從平時的點滴做起。因此,習慣的養成尤為重要。中學生畢竟由于年齡,心理和學識水平等因素的制約,其思維方式、語言及文字表達能力不強,自覺性不夠等問題常常影響到其習慣的形成。教師必須及時引導、督促、定期評比,激發學生爭強好勝觀念,久而久之,習慣就會變成一種樂趣,讓學生感到寫作是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要達到這種效果,教師必須交給學生積累的方法。比如第一種積累,我讓學生在學習課文時隨堂摘錄書上的精美詞、句、段等,并用幾個好詞好句連寫一段話表達一個簡單的中心;課后推薦一些中外名著或好的書籍,或者讓學生互相推薦自己看到的一些有意義的書籍閱讀、摘錄,閑時互相傳閱。第二種積累,我告訴學生多留心觀察社會、生活中的素材。我們身邊處處發生著或喜或悲,或令人感動,或讓人氣憤,或發人深省……的事,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有“心”去觀察,即使看似一件普遍的小事,也會包容諸多知識道理,讓我們情不自禁地想一吐為快。提倡學生寫周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課余我找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他們搜索相關的成語、故事、典故、傳說、諺語、對聯等,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在班上展示。這樣,時間一長,學生們就喜歡上了積累。有句古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了涓涓不斷地積累,自然有了取之不竭的原材料,才能寫出好的作文。
其次,教師要做好導向,拓展學生思維。作文是一種表達,一種交流,是學生精神生活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的反映,是學生生活中點滴的一種提煉和表現,教師應正確理解這一點,不要在寫作前把自認為很好的“寫作原則”、“條條框框”及花哨的“寫作技巧”灌輸給學生,進行捆綁教學。否則,剛步入中學的學生難免會遵循仿寫的方法“照貓畫虎”,唯恐脫離范文,束縛了思維,寫出的作文自然“千人一面、千面一孔”。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明確主題,讓學生挖掘生活及記憶中的素材,把自己融入作品中和作品的人物一起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這樣,與寫作有關的立意、選材由學生決定,放飛學生思維,才不會使中學生在最具有想象力的年齡走不出仿寫的圈子而失去寫作興趣和自信。
我曾有過一次親身體驗。在七年級語文(上)“記一件事”的作文中,我給七年級兩個班布置了同一篇自命題作文。在七(一)班作文課上,我費盡心思,先指導學生學了“課程標準對7~9年級寫作的要求”,并強調了本次作文的寫作要點,給學生講應怎樣開頭、怎樣立意、怎樣選材,又恐怕學生跑題就找來一篇范文,范讀分析。可謂煞費苦心,只等滿意的結果。一天后,作文交上了,一本一本改過,我哭笑不得,過半的同學(而且還是學習挺不錯的同學)作文像一個模子刻出的!你寫一次生病被鄰居送醫院,我寫腳扭傷被老師送醫院,他寫亂扔垃圾被妹妹責怪……失敗的一塌糊涂!為什么會有如此多的雷同?回想整個指導過程,我恍然大悟:是我給學生畫了個圈,圈住了學生的思維。思考了一天,七二班的作文課,我狠下心決定讓學生自己掌管,我簡單的給學生交代了“課程標準對7~9年級寫作的要求”,然后讓學生自己品味本單元幾篇課文,讀本次作文要求,根據自身的學習生活經驗寫確實令自己記憶深刻、感動的故事。批改作文時,我發現學生可謂大顯身手:有的同學寫第一次捕麻雀,把自己心理活動、神態、動作寫得惟妙惟肖;有的同學寫自己火上加油,使兩位同學大打出手,把自己懊悔的心情表達的淋漓盡致……
從這兩節作文課上我深深體會到,作文教學教師的導向一定要有“度”,否則就會處處為學生設籬笆,禁錮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真心和靈感得不到釋放,結果事倍功半。
最后,作文批改要有收有放。作文批改,教師“事必躬親”看似好現象,其實不然。正如葉圣陶所說“我當過教師,改過學生的作文不計其數,有個深切的體會:徒勞無功。”因為教師批改作文,常會不由自主地按自己的思維定勢來評學生作文,把成人的情感強加給學生。導致“官樣文章”不少,有個性、有創意的文章卻不多。我認為教師每學期應給學生留3~5篇作文,指導學生評改。可讓學生互改互評、分組改評,再集體評范文,教師抓住時機做必要的評價。這樣,好的范文經過學生自己的評議,會使他們確實看到同學作文的優點和自己作文的缺點,這比繁瑣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作文批改教師不能大包大攬,也不能放任自流。應該抓好幾次面批。尤其對于剛從小學升入初中的學生來說,教師的面批,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作文態度、方向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達到一個提升。在批改一些較差的作文時,應該做到沙里淘金,多找閃光點。古人云:“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學生的閃光點可成為他們前進的動力,哪怕作文中只有幾處優美語句,也應多加表揚。只要激起其寫作興趣,就不怕作文寫不好。
記得一次作文課,我讓學生把《木蘭詩》改寫成故事。我發現有一位同學著力寫了木蘭的兒女情長這一性格特點。其中想象力豐富,并且合情合理,語句生動、有趣。我立刻讓該同學讀了她的作文,并讓全班同學點評。然后對照原文,讓學生說改寫成故事的亮點。學生們恍然大悟,知道了故事要著力抓住人物的某一特點重點刻畫,改寫出的作文各有千秋。
總之,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和評價作文時,應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追尋理想中的自我,達到“情不自已,有感而發”的境界,寫出文質兼美,富有創意的個性文章。
參考文獻
[1]王充.論衡.
[2]秦牧.《藝海拾貝》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