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霞 鄒建生
摘 要: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出現,人口紅利逐漸減弱,企業人工成本越來越高,離職率越高企業的人工成本越大,企業為了提高留存率,越來越青睞校企合作培養出來的員工,所以訂單式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就越來越普遍。通過分析校企合作企業方的成本收益,增強企業對該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關鍵詞:訂單式;校企合作;成本;收益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7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GL17223)“訂單式校企合作的企業方成本收益分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訂單式校企合作是目前國內職業教育中普遍應用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企業方的合作動機和投入產出效益分析,是促進訂單式校企合作健康深入發展不可回避的問題。本文主要剖析訂單式校企合作企業方的成本和收益主要有哪些,為企業的校企合作決策分析提供基礎數據。
一、 訂單式校企合作的背景
職業教育是一個跨界的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其本質特征。[1]學校要培養出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必須進行校企合作,在開始時學校主動去找企業合作,但是效果不是很明顯,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出現,人口紅利逐漸減弱,企業出現了用工荒,人工成本越來越高,站在長遠角度,校企合作培養出來的員工相對來說歸宿感更強,留存率會越高,企業的人工成本可能會更低,現在企業越來越看重校企合作,學校也愿意,訂單式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就越來越普遍。
二、訂單式校企合作的定義
以訂單委托培養的形式將教育機構與企業聯合辦學、辦專業、辦班,往往以企業命名,企業參與辦學全過程,包括制定人才規格、課程設置、考核標準,感受企業文化,學生畢業后可進入該企業工作[2]。
三、訂單式校企合作的企業方成本收益分析
訂單式校企合作的一種雙贏模式,學校為了提高就業率,增加社會效益,提高學校的知名度,企業為了提高經濟效益,降低人工成本,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企業方分析合作成本與效益就是核心問題,人才的招聘可以通過訂單式合作預約獲取,也可以直接從人才市場招聘獲取,本文所談論的成本就是決策的相關成本,也就是企業決定采用校企合作方式招聘還是直接從社會的人才市場招聘。同時由于人員數量的變動性,在進行決策是分析總成本往往沒有可比性,我們要計算單位員工的年決策相關成本。
(一) 投資期的劃分
人力的投入產出也是一種投資,投資期越長收益越大,這是毫無疑問,由于訂單式校企合作的結果具有不確定性,我們將投資期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三年的在校期間,從初始投資到畢業后三年的6年投資期和初始投資到畢業后六年的9年投資期,學生畢業六年后還在企業的話,那么這種員工大部分是企業重用的人才,也往往會比社會招聘的員工具有更大的效益,所以之后期間沒必要進行分析。
(二) 三年期投資的成本收益分析
1.成本分析
我們首先來分析下企業方在學生的在校三年主要做哪些事情,企業首先要尋找合作方,學校事業單位和企業的辦事風格完全不同,企業要介入學校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然后開始談判,談判成功后,第一年來學校招聘學員,開設班級,第二年建設課程體系,進行培訓,包括企業人員來校方培訓和學生派入企業培訓,第三年最后的就業選拔或就業安排,在過程中主要產生的成本包括招聘費用,主要是差旅費、培訓費(包括師資費用,場地費用)和學生的生活成本(住宿費用和餐飲費用)[3]。單位員工的年成本A=(差旅費+培訓費+生活成本)/班級人數*3,在社會直接招聘中,那么他的成本主要是招聘的差旅費和招聘的介紹費,人均在1000-1500元之間,還有這三年的員工薪酬費用。假設這種招聘的員工流動性很大,基本是干一年左右就離職的話,那么單位員工的成本B=1500+單個員工年薪,我們這里的決策相關成本就應該是單位校企合作成本減去單位社會招聘員工成本=A-B。
2. 收益分析
前三年基本屬于投入期,成本占絕大部分,收益主要指的是在第三年頂崗實習,讓這些學生實際進入各崗位操作,每個學生都有師傅手把手教,上崗一段時間后就給企業帶來收益和稍微可以解放一定的老員工的工作時間,對調整員工的假期有一定幫助。校企合作單位員工的年收益M=第三年的收益/班級人數*3,社會招聘的單位員工的收益N=新員工年收益/招聘人數。差額收益=M-N。
最后決策是采用訂單式校企合作招聘還是社會直接招聘,決策就是比較差額收益與差額成本的關系,如果差額收益大于差額成本就選擇訂單式校企合作,差額收益小于差額成本就選擇直接社會招聘。三年期投資假設意味著校企合作最后畢業時沒有一個能夠留在企業上班,這種結果幾乎是不存在的。我們做這個分析就是要企業能夠用財務思維去分析問題而已。
(三) 六年期投資的成本收益分析
1. 成本分析
這種假設是假設校企合作的員工在畢業后能在企業最長呆三年,那么這些員工的成本包括前三年在學校給他們投入的成本,這些學生進入企業后要支付薪酬,但是社會直接招聘的員工進入企業同樣要支付薪酬,也就是說不管你采用什么方式招聘員工都支付等價的薪酬,所以這部分的成本屬于決策無關成本,那么這六年的總成本還是之前發生的差旅費用+培訓費+生活成本,但是人數卻不是開始的班級總人數了,我們要估計后三年的人員流失情況,按照估計方法計算出平均人數=(班級人數*3+班級人數*第四年的留存率+班級人數*第五年的留存率+班級人數*第六年的留存率)/6。其單位員工的年成本A1=(差旅費+培訓費+生活成本)/班級平均人數。在社會直接招聘中,還是假設這種招聘的員工流動性很大,基本是干一年左右就離職的話,那么單位員工的成本仍然為B=1500+單個員工年薪,這里的決策相關成本就應該是單位校企合作成本減去單位社會招聘員工成本=A1-B。
2. 收益分析
由于校企合作已經經過前三年的學習和頂崗實習,那么從第四年起基本達到一個熟練工的狀態,而且歸屬感也比社會招聘的員工強,工作態度和積極性也更高。其單位員工的年收益M1=(3M+后三年的收益總額)/(班級人數*3+班級人數*第四年的留存率+班級人數*第五年的留存率+班級人數*第六年的留存率)/6,而社會招聘的員工由于流動性大,每年都是新手,社會招聘的單位員工的收益還是之前N=新員工年收益/招聘人數。差額收益=M1-N。
最后決策時還是比較差額收益與差額成本的關系,如果差額收益大于差額成本就選擇訂單式校企合作,差額收益小于差額成本就選擇直接社會招聘。此時的A1明顯小于之前的A,M1明顯大于原來的M,而社會招聘的員工的成本和收益同三年期是相同的。
(四) 九年期的投資成本收益分析
1.成本分析
這種假設是假設校企合作的員工在畢業后能在企業最長呆六年,同樣這些員工的成本包括前三年在學校給他們投入的成本,進入企業后的薪酬同樣不屬于決策成本,由于他們在企業能夠沉淀下來,基本是企業的骨干,那么后期的提升培訓會增加。但這種投入一定是會獲得更高的收益,這九年的總成本等于之前發生的差旅費用+培訓費+生活成本再加上后續培訓費,但是人數的話也將進一步萎縮,所以要估計這六年來將出現的人員流失情況,按照估計方法計算出平均人數=(班級人數*3+班級人數*第四年的留存率+班級人數*第五年的留存率+班級人數*第六年的留存率+班級人數*第七年的留存率+班級人數*第八年的留存率+班級人數*第九年的留存率)/9。其單位員工的年成本A2=(差旅費+培訓費+生活成本+后續培訓費用)/班級平均人數。單位員工的成本仍然為B=1500+單個員工年薪,這里的決策相關成本就應該是單位校企合作成本減去單位社會招聘員工成本=A2-B。
2.收益分析
其單位員工的年收益M2=(3M+后六年的收益總額)/(班級人數*3+班級人數*第四年的留存率+班級人數*第五年的留存率+班級人數*第六年的留存率+班級人數*第七年的留存率+班級人數*第八年的留存率+班級人數*第九年的留存率)/9,而社會招聘的員工的收益還是之前N=新員工年收益/招聘人數。差額收益=M2-N。
決策的標準還是和之前相同,本文是通過財務數據分析來量化訂單式校企合作如何具體分析成本和收益,就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成本控制和提高收益,讓校企合作朝深度和廣度發展,搶占人才市場的制高點。
參考文獻:
[1]劉艷桃.高職“訂單式”校企合作的成本和收益研究——基于合作博弈視角[J].商業會計,2016(23):64-67.
[2]陳慧芝.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項目中企業投入成本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16(S2):112-115.
作者簡介:
李彩霞,女,江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會計系教師,研究方向: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成本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