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雪芳
摘 要:學生從初中生過渡到高中生時,最不適應的課程是數學,認為數學太難學,產生畏懼心理,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導致退步。筆者認為做好初、高中數學銜接一是要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銜接好學習內容;二是培養學習習慣,調整學習方法;三是培養數學思維品質,注重基礎知識。數學一定要學“活”,對課本知識既要能鉆進去,又要能跳出來。
關鍵詞:初高中數學;學習銜接;成因及措施
本人在從事高中數學教學工作前曾擔任過兩年的初中數學教學和班主任工作,經過近八年的教學實踐,認識到學生從初中升學進入到高中學習時,最不適應的課程要數數學了。有些學生曾經在初中時為優等生或中等生,進入高中后一下子變為中等生或后進生,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甚至認為數學太難學,產生畏懼心理,導致學習一落千丈。家長心里同樣存在疑問“為什么我家的孩子在初中時數學能考一百多,現在只考了這么點?”到底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下面我將結合初、高中數學間的知識聯系、學習方法,以及本人在教學中發現的一些問題,談一些個人見解,希望對即將開始高中生活的學生有所幫助,能盡快跟上高中的學習和生活節奏。
一、高一新生學習數學困難的原因
(一)教材內容分析。初中教材所涉及的內容較簡單、知識面窄、量少、綜合性不強,正因如此,教師教學時間充分,對教學重、難點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反復講解、強調、練習;而高中數學首先教材涉及的知識面廣、量大,語言抽象,邏輯性思維性強,學習難度大,幾乎每節課都要上新課,課時安排緊,教學任務重,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對知識點進行反復多次的練習鞏固。其次,高中教材的編寫較簡單,但高考題型涉及的知識點廣,難度大,特別是對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高,導致大多數教師往往在教學中不敢降低教學難度,學生課后練習的教輔學習資料題型難度大,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造成很大的壓力,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初、高中數學之間的差距。再次,知識的欠缺同樣讓高中數學的初學者感到棘手,例如,在高中學習時經常用到的韋達定理、十字相乘法、立方和、差公式、方程根分布等內容,在初中的學習中很少出現,讓高一新生覺得陌生,不知所以然。
(二)教學方法分析。高中階段,教師教學更側重于引導、設問、啟發,開拓思路,然后由學生獨立或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學生對知識點理解掌握,這與初中階段學生依賴于教師的教學模式又有所脫節。另外,相比較初中形象、通俗的語言方式,高中數學語言則變得抽象,高一第一學期一開始便接觸到集合、函數等內容,一下子就給學生一個“下馬威”,學生理解起來明顯費勁吃力,學習跟不上。
(三)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分析。初中階段的學生年齡小,自主學習的意識淡薄,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強,學習較被動,仍然基本靠老師“牽著鼻子走”。學生上高中之后,學習沒有計劃,課前不預習、對老師上課內容不了解,課堂收獲甚微,課后又不即時整理、復習,所學知識就不能靈活運用。因此,高一新生需在學習習慣方面做很大的轉變。
除以上原因之外,還有其它方面的原因,如個別學生存在惰性心理,看著一道題有思路、會做,便懶于動手書寫過程,可是,高中題目難度大、綜合性強,如果對知識點理解的程度不夠,往往在做題時,要么思路受阻,要么中途被卡,感覺總不那么順利。為了避免這樣的問題發生,在平時學習的過程中,就要多動腦,勤動手、多運算。
二、做好初、高中數學銜接的有效措施
(一)端正學習態度,銜接好學習內容。初中生剛進入高中校園,都懷著遠大的理想,當面對新環境、新教材,各方面的不適應時,當初的新鮮感和熱情并不會持續太久,也有個別同學因中考的升學壓力,想暫時休息一段時間,對新知識的學習不夠重視,思想松懈。部分學生習慣于初中的學習模式,只是在臨中考時突擊了幾個月就考入了高中,所以,也想憑此經驗在高考前臨陣磨刀,沖刺幾個月考入理想的大學。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孰不知,中考涉及知識面窄、容量小,而高考覆蓋的知識面廣,內容多,難度大,靠短時間的沖刺學習是根本不會取得理想的成績的。
(二)培養學習習慣,調整學習方法。高中老師在課堂上都會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剖析概念的內涵,分析重點難點,突出思想方法,因此,學生一定要抓好課堂的四十多分鐘,向課堂要質量,切勿上課不聽講,晚上“開夜車”,課后花了更多的時間,但效果不佳,反而,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影響了第二天的課程。有中考成績還可以的學生,則上課根本不聽講,搞自己的一套“自學”,結果事倍功半,要知道,高中教學內容多,課時緊,幾乎每天新課,因此需要學生認真聽講,及時歸納、整理。
學習高中課程,一定要有自主學習的意識,要制定好學習計劃、安排好學習時間,備好課前所用的教材及學習用具,課中緊跟教師的教學思路,不能在課堂上忙于記筆記,卻沒聽到“門道”(總感覺自己課能聽懂,但作業不會做),課后對所學知識點,同類型題的解題思路以及解題思想(如,分類討論、數形結合以及函數與方程的思想等),要多思考、多歸納整理,關注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建立起知識間的網絡結構。不能整天埋頭于題海,不思考。
(三)培養數學思維品質,注重基礎知識。初中數學思維與高中數學思維有著較明顯的區別:初中數學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有較低級的經驗型抽象思維,而高一第一學期數學教材包含的集合、函數語言抽象,在思維方面已經有了較高的要求。高一到高二第一學期屬于思維的成熟時期,并開始向辯證思維過渡,當然數學思維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在學習過程中慢慢積累。其次,要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有學生做題時“好高騖遠”,追求高難度題,其實對基礎知識都掌握的不好,連簡單題也不能“拿下”。因此,從簡到難的歷練過程不可忽視。
“萬變不離題蹤”,數學的學習,不看書不行,只看書不做題也不行,只做題不積累更不行;數學一定要學“活”,對課本知識既要能鉆進去,又要能跳出來。結合自身特點,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盡快適應高中的學習生活,在高一打好基礎,贏在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