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潔茹
【課題分析】
《平面鏡成像》是《光現象》這一章的重點內容,是《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的后續內容。本課既與生活聯系緊密,又是學生首次接觸“像”這個概念,后面又將學到凸透鏡成像,所以它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光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但是現實生活中由于視角的關系往往給學生造成一個“誤區”。當人離平面鏡越近,形成的像就越大;反之當人離平面鏡越遠,形成的像就越小,還有像到底在平面鏡的什么位置?這些問題都要通過實驗去探究,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實驗的作用,利用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節教材主要安排了一個《平面鏡成像》的探究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自己總結規律,體現了科學方法的學習和科學知識的學習。本課的重點是:在“探究”的過程上:“如何探究像與物的大小關系”;“像和物體到鏡面的距離有什么關系”;“像與物體的連線與鏡面有什么關系”?從這幾個問題出發,有意識、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訓練和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技巧性,開拓學生思路,對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進行訓練,培養其發散思維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2)了解平面鏡成虛像,了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4)初步了解凸面鏡和凹面鏡及其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2)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意。(3)通過觀察感知球面鏡對光線的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2)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3)通過對平面鏡、球面鏡的應用的了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重點和難點】
重點: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難點:平面鏡成像原理及虛像概念?
【教學準備】
蠟燭2支、平面鏡一塊、平板玻璃一塊、火柴、支架、細線、刻度尺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每天都要照鏡子,同學們可以看到這個鏡子的表面是平的,在物理學中我們就將這種表面平的、光滑的反射面叫做平面鏡。(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鏡子),我們會看到鏡子里面有我們的像。物體、鏡子后面的像、平面鏡有什么關系呢?這一節我們就來學習與平面鏡的相關知識。
二、經歷體驗,探究規律
1.活動:觀察自己
(1)平面鏡里成的像的臉跟你的臉一樣大嗎?像處在什么位置?(2)當你的臉遠離平面鏡時,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是否變化?像的大小是否變化?(3)眨一眨你的左眼睛,觀察你的像眨的是哪只眼睛?
2、作出猜想:同學思考一下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呢?
(學生討論、歸納,可能有下列猜想:)
(1)像與物等大;(2)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3)像與物關于平面鏡對稱;(4)像和物的顏色相同。
3、設計實驗:我們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來驗證像與物相等呢?像中的任意點與物的對應點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呢?(設疑)(老師給學生思考空間,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
——找一個跟鏡前的物體完全相同的物體來與像進行比較。(利用物象重合的方法)?
——利用刻度尺測出物和像的對應點到平面鏡所在直線的距離。
4、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實驗探究平面鏡的成像特點
(1)像和物體的大小有什么關系?(2)像和物體到鏡面的距離有什么關系?(3)像與物體的連線與鏡面有什么關系?
操作過程:
(1)先將玻璃板豎直放置在木架上。(2)將蠟燭A放在玻璃的前面,從玻璃前面看去,玻璃后面有蠟燭A的像。(3)再將蠟燭B放在或蠟燭A的像處進行比較。
[比一比]:像與物體大小有什么關系?
[量一量]:兩支蠟燭到鏡面的距離如何?
[試一試]:距離變化時,像的大小變沒變?
[摸一摸]:玻璃板后面有沒有蠟燭的像?
[看一看]:物與像的連線與鏡面有什么關系?
教師要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探究方案,并進行小組間的方案交流。教師針對交流中學生暴露的問題加以修正。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實驗方法,完成“平面鏡的成像特點”的探究,并從中初步學會如何設計實驗方案。
一般情況下,教師為學生分組準備好教材中探究實驗所需的實驗器材,但一定要讓學生充分討論各個器材的目的。如
(1)為什么要用兩個大小形同的蠟燭?(2)為什么要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3)為什么要用薄的玻璃板?
5、歸納平面鏡的成像特點。學生總結實驗數據,相互討論,然后共享實驗成果,教師指導學生分析討論,培養學生對實驗數據的歸納總結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6、虛像。提問:平面鏡中的像又是怎樣形成的?
教師通過作圖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總結。
人眼能看到各種各樣的物體,是因為由物體發出的光或反射的光射入眼中,引起了視神經的感覺,并不是光從眼睛發射向物體的。
【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基本思想是讓學生去探究,學生根據日常生活和實驗現象的現象推測,只要老師引導學生打開他們的思維,這樣學生就可以大膽猜測勇于探索。對學生而言,教師不應只對是非進行評價,或只是引導他們,而要使其盡可能的去在探索的過程中尋找樂趣。但在探究過程中,一定要引導好,既不能失控,也不能出現包辦的現象。
這節課的學習效果如何?學生的感受就能說明一切。課后,一名學生深有感觸的說,上這樣的課,就知道怎樣去學了,也會學了。這節課改變了以前他對于平面鏡成像特點的誤解,也使他認識到生活中一些很常見的現象中都存在著奧秘,親眼見到的也不一定正確。因此他們急于去探究科學的奧妙。這一課不注重知識,但在激發學生對探索的興趣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為以后的實驗奠定了基礎。讓學生體驗一種有意義的探索活動,體驗知識是如何產生的,這是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功。雖然有些問題不能用已有的知識來解決,但它是在探索讓學生用問題來學習。通過實驗探索,讓學生解決科學方法的奧秘,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索能力和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