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丸子 編輯/暖陽
隨著中國的日益強大,全職媽媽不再是單一的喂飽孩子、養大孩子的含義,而日漸稱為一個時尚流行的稱謂,越來越多的高知媽媽變成全職媽媽。在“媽媽”前面加上定語“全職”后,“全職媽媽”既變成了一個稱謂,也變成一個職業。媽媽們的工作場所由寫字樓變到了家庭,工作內容圍繞著家庭和孩子開展。全職媽媽只是不上班,沒有固定的工資了,但工作依舊繼續,有些媽媽甚至全年無休,比身在職場更忙。
但現實中,除了勞累、忙碌等身體之痛,全職媽媽還有心理的痛。

沒有工資后的全職媽媽,需要向另外一半拿取生活費。如果全職的你可以掌控家里的財政大權,恭喜你,至少花錢的時候感覺舒心。
甭管你之前做什么職業,什么職位,遠離職場時間越久,回歸的恐懼感越強,因為內心覺得別人都在進步,自己和別人差了幾條街了,有時候這個“別人”特指另外一半。
工作內容圍繞娃開展,一旦娃生病,或者學習成績下降等,自己還處于憂心忡忡當中,可能其他指責的聲音已至耳邊:“你就帶個娃還帶不好!”你的全年無休辛苦勞動,完全無法在業績上體現。業績周期太長,可能要等娃考上理想的大學。
雖然全職媽媽的大軍日益擴大,但媽媽們對自己全職媽媽的身份的認同感還沒有達到完全接納的程度。這個很好驗證,如果你家有個女兒,經過你的各種培養后,她也如愿考上名牌大學,找到如意的另外一半。這時候她選擇全職,請問全職媽媽的感受如何。如果欣喜接受,恭喜你,你已完全接納全職媽媽的身份。如有各種不舒坦,那也證明大多數的媽媽即使從事了這份職業,但依舊不能從心里接受這份職業。除了自身的不認同外,另外一份不認同,有可能來自家庭和社會。認同感看似簡單的存在,實則是我們自我成就感、工作舒適度的衡量標準。
由于全年無休等“制度”,造成媽媽們很容易被各種狀況弄得情緒崩潰,對著娃一通大吼大叫,然后再抱著大哭的娃,一起放聲哭一場,既內疚又無奈。

社會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幾年脫離職場,感覺可能被落下了一個小時代,除了氣場上的格格不入,還有技能上的落后,都可能足以讓你邁不出去那只離開家的腳。
之前給一些全職媽媽們做職業規劃咨詢,在咨詢中可以看到媽媽們內在強烈的進取心,有自我實現的愿望,也為自己的前行努力著。咨詢中發現,她們都會碰到一個首要問題,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國內教育一直被詬病的一點,就是我們教育了很多高分數的學子,但沒有教導孩子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直渴求的是什么,什么是持久的幸福。
我們沒有接納自己的時候,也沒有真正面對自己。勇敢地面對自己,真切地去努力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性格特質是什么,自己的志趣何在,自己具有何種潛在能力,自己的價值觀是什么,自我實現的目標是什么。如何轉動“興趣、能力、價值”這枚“三葉草”。
夫妻本是獨立的兩棵樹木,組成家庭后,兩棵生命樹纏繞在一起,彼此交錯,共同成長。每個生命中的重大節點事件,都離不開彼此的關心、支持,兩人攜手同行見證成長中的苦與樂。
每個媽媽根據自身的特點、能力及家庭情況等,更多的破局方法是需要量身定做。(心的自由=能力-欲望)
下面我針對大多數情況,列出三點,用以增強我們的能力。
全職媽媽的時間都是碎片式的,被分割成無數的小塊。如何有效利用時間?這點請每個全職媽媽務必先仔細思考。自己愿意投入多少時間用來持續的學習。
如果經濟獨立在你心里至關重要的話,基礎的財務知識及投資方向需要收集相應的知識一定要掌握。讓你掌權,你需要拿出匹配的能力。
重返職場,意味著要選擇好方向,匹配相應的職業技能,持續學習的方向將圍繞技能的增長而展開。
生活中并沒有特效藥,當我們再次焦慮或者彷徨的時候,從自己最小的改變做起,你變了,你的周遭都跟隨著在變,世界也因此而改變。找到自己真正的志趣,匹配相應的能力,自律和愛是你持續學習的源泉和動力!
或許,所謂的命運,恰恰是你一次次選擇的堆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