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良 編輯/蘇二
一說到國粹,在人們腦海里首先出現的是中國京??;再說到膏方,才會聯想到祖國醫學這個代名詞。其實,京劇也好,中醫也罷,都是祖國燦爛悠久的智慧與文明,更是中華民族的國粹。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醫文化有2500年以上的悠久歷史,是華夏文化瑰寶中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
時下,即將進入深秋初冬,膏方又將火熱起來??臻e之余,我欣然翻閱著昔日祖父在宣紙上開膏方的書法墨跡,字里行間,醫理之中,無不顯示出中華傳統書法文化與膏方的神韻,透露出中國文化的深厚魅力。
儒道互補、剛柔相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儒家倡導剛健有為、自強不息,《論語》用“任重而道遠”來勉勵“弘毅”的“士”;道家《老子》主張“致虛極,守靜篤”,引導世人清靜無為,從喧囂的塵世中得到解脫。而在中國傳統的書法藝術中,一紙之上,著墨處為黑,無墨處為白;有墨處為實,無墨處為虛;有墨處為字,無墨處亦為字;有字處固要,無字處尤要。白為黑之憑,黑為白之藉,黑白之間,相輔相成;虛為實所參,實為虛所映,虛實之際,互為所系。虛實結合,陰陽互補,這正是中華傳統中醫文化的精髓所在。中國書法藝術與中華傳統中醫文化相表里,與中華民族精神成一體。我們知道,中華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貴和尚中,這也是書法藝術的理想境界,更是中醫的理想境界。

一張宣紙、一枝毛筆,中楷行書,從上到下,從左到右,文筆中展示理法方藥、君臣佐使布局,傳統中醫文化神韻通過飄逸自如的書法赫然顯示。中華醫術可謂妙手回春,書法藝術更是妙不可言,達到兩妙的神奇境界。
中醫膏方不僅僅限于調理,而在于“治已病”的同時“防未病”。如今時代日新月異,人們追求物質的內容更多,而精神與心靈層次的追求與探索,卻顯得薄弱無力。就拿膏方而言,開膏方、吃膏方,則求表面文章,其實中醫膏方的文化與知識可多著呢!
膏方,又叫膏劑,以其劑型為名,屬于中醫八種劑型“丸、散、膏、丹、酒、露、湯、錠”之一。郭璞注《山海經》云:“言味好,皆滑為膏?!比缰竷热?,以為物之精粹;如指作用,以滋養膏潤為長。內服膏劑,后來又稱為膏方,因其起到滋補作用,也有人稱其為滋補藥,廣泛地使用于內、外、婦、兒、傷骨、眼耳口鼻等科疾患及大病后體虛者。在中醫理論里,膏方是一種具有高級營養滋補和治療預防綜合作用的成藥。它是在大型復方湯劑的基礎上,根據人的不同體質、不同臨床表現而確立不同處方,經濃煎后摻入某些輔料而制成的一種稠厚狀半流質或凍狀劑型。
中國古代養生者很早就認識到,大自然具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具有這種四季更替的規律。從養生角度來看,人類也必須順應四時,才能取得效果。善養生者當然要順應它,如不掌握這種變化,會給人類帶來疾病。

冬令進補,應當注意,人所處的環境不同,人體的活動有很大差異,會體現不同的需求。此外,人有高矮胖瘦之別,強壯虛弱之異,人體的體質表現出寒熱、陰陽、虛實的多樣性。再者,人分老幼、男女、有病無病、大病小病、有邪無邪,具體落實到某個人,就有其十分獨特之處。如果不加區別,一律給于同一種補品,即使有人會十分受益,恐怕更多人會適得其反。重要的是,仔細區分每個人的具體特點,這就是中醫的辨證施補,準確地了解患者的陰陽、虛實、寒熱,確定是補心、補肺還是補肝、補脾、補腎。所以說,冬令進補應辨證、辨病施補,量體裁衣,使服膏方者身心得到同治,有效地增強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發生。
而如今進入了電腦高科技時代,人們為了方便高效,越來越多的人在電腦鍵盤上飛動手指,書法手寫膏方也似乎一天天被人們淡忘。藥香墨寶,本來應是如影隨行的,現在卻漸行漸遠了。幸運的是,現代的人們越來越注重養生與健康,每年深秋初冬的膏方傳承延續,充分說明了中華文明的國粹依然源遠流長,人們享受國粹久駐人間的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