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毓民(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主任醫師) 編輯/南溪

寶寶年幼不懂事,很多家長總是怕孩子吃不飽、營養不夠,每頓都會像填鴨一樣喂養飲食尚不能自控的寶寶。結果,反而加重寶寶脾胃的負荷,損傷脾胃,導致孩子消化不良,輕則積滯,重則疳積。
面對積食的孩子,家長如何認識、消除和避免積食呢?
▲ 睡覺時總是不停地翻身子,還會出現咬牙的癥狀,睡眠質量很低。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
▲ 寶寶原來胃口很好,忽然變得差了,食欲不振的情況很明顯。
▲ 寶寶總會出現肚子不舒服或者肚子脹疼的情況。
▲ 可以發現寶寶鼻梁兩側發青。舌苔白且厚膩。還能聞到呼出的口氣中有酸腐味。
▲ 寶寶還可以有惡心、嘔吐、面色發黃、精神萎靡、發熱等癥狀。
積食引起的發燒,可使用物理降溫的方法。可用溫水擦拭寶寶的額頭,手腳心,后背前胸,幫助降溫,能洗個溫水澡也不錯。多喝水,補充因發熱帶走的水分。
▲ 捏脊:讓寶寶面孔朝下平臥,家長用兩只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捏其脊柱兩側,隨捏隨按,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捏3—5遍,每晚一次。
▲ 揉中脘:劍突下與肚臍連線的中點處,即是中脘穴位。家長用手掌根旋轉按揉3分鐘,每日兩次。
▲ 揉按足三里:小腿垂直,摸到膝眼的凹陷處,四個手指并攏,將食指放在膝眼處,小指對應的地方就是“足三里”。以大指揉按,每次3分鐘,每日2—3次。
溫馨提示:中成藥的使用要根據臨床醫生的辨證來具體選擇相應的藥物,以下為參考內容。
▲ 大便干:用肥兒丸、爛積丸等,幫助消積、化滯。
▲ 內熱(表現為嘴唇紅、睡覺煩躁、舌苔厚等):用健兒清解液、小兒清熱寧等,幫助消積、清熱。
▲ 咳嗽:用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等。
▲ 嘔吐:用藿香正氣口服液等。
▲ 腹瀉:用醒脾養兒顆粒、山麥健脾口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