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琦 編輯/蘇二

民間有“冬令進補,來春打虎”的說法,冬三月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選擇冬令時節進補,符合人體生長的自然規律。中醫的膏方充分體現了療疾和養生補虛相結合的思想,因人而異,量身定做,對癥下藥,因而獲得了廣大群眾的歡迎。那么,哪些血液病患者適宜服膏方呢?
具體說來,有以下幾種: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以慢性貧血或血細胞減少為主要表現者;慢性溶血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等;慢性白細胞減少癥;慢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反復發作的過敏性紫癜;化療后緩解期或穩定期的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腫瘤。這類患者的病情特點呈慢性狀態,大多為先天不足、中年勞頓或年邁體衰,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常自覺頭昏乏力、精神倦怠、腰酸肢軟、食欲不振、畏寒畏熱、欲寐或不寐,甚至動則心慌氣短、肢體浮腫,即中醫所謂“陰陽俱虛”“形精不足”之表現。中醫認為,慢性病當緩緩圖治,欲速則不達,“虛損者,補益之”。膏滋藥的主要作用為扶正補虛,常以大復方為主,可以兼顧五臟、氣血、陰陽,最重視人之精、氣、神,通過培補后天,調理脾胃來化生氣血,又利用冬氣養藏之道,滋補肝腎養精填髓,動靜結合,促進正常造血,改善機體免疫功能。
血液病患者有時病機復雜,個體差異明顯。病程中常會出現因虛生邪,如虛火灼傷脈絡導致鼻衄、齒衄、皮膚瘀斑等出血癥;脾虛生濕妨礙消化可見腹脹腹痛、大便溏薄或秘結;氣虛感受外邪則見感冒發熱、咳嗽咯痰等癥。此時,一味進補,將會閉門留寇,助長邪氣,反而不利機體恢復。膏方與一般的補膏不同,它能因人而設,量裁變化,在補五臟、益氣血、扶助正氣的同時,又可輔以清熱、涼血、化痰、祛濕、固表等法兼顧祛邪治病,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因而更有利于血液病患者。
對于某些增殖性血液病、急慢性白血病未經治療或病情未能控制,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合并嚴重感染或出血,急性溶血,急性大出血等患者則更適宜中藥的湯藥兼服,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