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蓮薇 編輯/長歌
膏方是在大量復方的基礎上,根據人的不同體質、不同臨床表現,確立不同處方,經濃煎后摻入輔料而制成的一種稠厚狀半流質或凍狀劑型。
冬主封藏,此時選用膏方調補,更能增強體質、抗病祛邪,達到補虛扶弱、延年益壽、糾正亞健康狀態、預防疾病等作用。膏方主要適用于體質虛弱者及一些慢性病證的調養與治療。婦科膏方的組方用藥有其特色:一是調暢氣血,通補兼施;二是顧護脾胃,重視后天。還有活血通絡,滋陰潤膚,補益肝腎,疏肝理氣等作用,治病和養顏并舉。膏方克服了傳統中藥湯劑熬制麻煩、口味苦澀、不便攜帶、難以堅持服用的缺點,一次制作,長期服用,且經過矯味處理,口感易于接受,具有服用和貯藏方便、藥效持久的優勢。
下面介紹一些運用膏方治療的婦科常見病。
動,抑郁或煩躁易怒;睡眠障礙,早醒或多夢;可以伴有乳房脹痛、腰膝酸軟、性欲減退等;若兼有血虛者,則有面色萎黃、頭暈眼花、心悸、失眠;若兼有脾虛,則有納少腹脹、神疲乏力、肢體倦怠、大便不成形等癥狀。
膏方可以補益肝、脾、腎三臟,所用的膏子藥有鹿角膠、龜版膠、阿膠等為血肉有情之品,加上紫河車、胡桃肉等滋腎填精、充養沖任,以資經血之源,使枯血有源。同時,加入養肝疏肝、健脾益氣、養陰補血、理氣和胃等藥物,發揮膏方之“大方”優勢,兼顧陰陽平衡、氣血調暢、護胃助運,補養之力更優,作用更全面。
隨著結婚和生育年齡的延后、近來“二胎”政策的開放,“卵巢儲備功能下降”越來越引起醫生和民眾的重視。“卵巢儲備功能下降”是指卵巢產生卵子的能力減弱,臨床最常見的癥狀是月經量少、月經延后、不孕等,對女性的生殖功能和身心健康有較大的影響。
環境因素如手機輻射、噪音,工作或生活壓力過大,思慮過多或精神緊張以及進行多次藥物促排卵治療都是該病的相關發病因素。中醫認為該病的主要發病原因是腎氣虧虛、任沖二脈虛損,同時與肝、脾功能失調也關系密切,臨床上有肝腎不足、脾虛肝郁的患者很多。癥狀有:月經失調,包括月經逐漸量少或月經推后,甚至閉經;容易情緒波

多囊卵巢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導致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的疾病,常見的臨床癥狀有:月經稀發、稀發排卵或沒有排卵、多毛、痤瘡、黑棘皮、肥胖、不孕等。
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節奏逐漸加快,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也隨之增多,如久坐少動、吸煙、嗜食油膩、晚睡等,都會導致多囊卵巢綜合征的發生。
中醫認為本病的主要病機責之于腎、肝、脾三臟功能失調,其中以腎虛為主。腎虛則沖任不盛,血海不盈,月經不行;脾虛則運化失職,痰濕內生,阻滯沖任,經血不行;肝郁則氣機不暢,血脈不通,沖任瘀阻;氣郁、痰濕郁久化熱,則濕熱下注,損傷沖任,月經失調。因此,多囊卵巢綜合征中可見虛實夾雜,痰、瘀、濕、熱互結的復雜證候。
膏方治療常從腎、肝、脾三臟入手,補腎疏肝,健脾調經。常用龜版膠、阿膠、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等滋補腎精,鹿角膠、菟絲子、杜仲、仙靈脾、附子、肉桂等溫補腎陽,兩藥同用陰陽并補,任督共調;當歸、香附、川芎、川楝子等疏肝行氣;淮山藥、茯苓、白術、枳殼等健脾滲濕。隨癥加入南星、陳皮、半夏、蒼術等祛濕化痰,或丹皮、梔子等清利濕熱,或赤芍、桃仁、紅花等活血調經。在大劑補益藥物中佐以少許清泄、化痰、祛瘀之品,使補而不膩。

子宮內膜異位癥以盆腔疼痛為主,經期尤為劇烈,可能會有經量增多、經期延長或經前點滴出血的癥狀,下腹部結節或包塊,部分患者合并不孕。氣滯甚者,可見乳房或胸脅脹痛;兼寒凝者,伴有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若瘀熱重者,伴見咽干口苦,煩躁不安;氣虛者,尚有神疲乏力,面色少華;腎虛者,則常有頭暈目眩,腰膝酸楚。
中醫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病機本質是血瘀證。實者,因肝郁氣滯而血行不暢,留滯胞脈;郁而化熱,熱灼脈絡,血溢脈外而成瘀血;外感寒邪,喜食生冷,寒凝血脈而致脈道拘急,血行緩慢而留瘀,均可致“不通”而痛。虛者,由氣虛而不能行血,致血阻脈道;腎虛失于溫煦,沖任阻滯,血瘀下焦,故“不榮”則痛。該病病程較長,久病多虛,病證多虛實夾雜,但基本病機以血瘀為主。
膏方治療本病以活血化瘀為大法,兼以散結消癥、疏肝理氣、散寒通絡、補益脾腎、扶正歸本等治法。常以川芎、赤芍、桃仁、紅花、丹皮等活血化瘀;枳殼、烏藥、香附等理氣調肝;延胡索等化瘀止痛;若腹中有包塊者可加穿山甲、血竭、皂角刺、桑枝、鱉甲膠等軟堅散結,減緩包塊的生長速度。中醫強調扶正祛邪,膏方中有一些特色藥物如生曬參、鹿角膠等,既能將濃縮成膏,又具有大補元氣、培本固元、增強患者體質的功效。
更年期綜合征經常困擾著50歲左右的女性,常見有月經紊亂、烘熱汗出、煩躁易怒、心悸失眠或憂郁健忘等癥狀,影響更年期女性的生活質量。
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是婦女在絕經前后,腎氣漸衰、沖任虧虛、精血不足、天癸漸絕,月經將斷而至絕經所出現的生理變化,但有些女性由于體質因素、精神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一時不能適應這些生理變化,使陰陽失去平衡、臟腑氣血功能失調而出現一系列臟腑功能紊亂的證候。
膏方治療本病以補腎、疏肝、寧神為主,注重“清熱不宜過于苦寒,驅寒不宜過于辛熱”的原則,以參類藥如西洋參、黨參、北沙參、麥冬等健脾培中,益氣養陰;龜版膠、阿膠、女貞子、枸杞子、當歸等補腎養血;仙靈脾、巴戟天、杜仲、鹿角膠等益腎扶陽,肝腎同補,陰陽并調。同時,還應適當加用消導藥,如陳皮、炒谷芽、炒麥芽等,既能增加脾胃運化功能,有利于膏方吸收,又能防止滋補藥物礙胃滯氣。通過膏方的調補,讓女性安穩的地度渡過更年期。

慢性盆腔炎的發病原因常與有急性盆腔炎史、陰道炎病史或宮腔手術史、經期、產后不注意衛生或有不潔性生活史等有關。臨床表現為長期下腹疼痛墜脹、腰骶酸痛,反復急性發作,行經、性交、勞累后加重,并會造成不孕,給女性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
中醫認為慢性盆腔炎是邪熱余毒殘留于沖任、胞宮,與氣血相搏結,氣機不暢,瘀血內停,聚結成瘀,阻滯胞脈胞絡,沖任帶脈功能失調所致。故以血瘀為關鍵,證候虛實錯雜,以濕熱瘀結、氣滯血瘀為多見。除腹痛癥狀外,濕熱瘀結患者可以伴有帶下量多,色黃,質稠,大便干燥或粘膩不暢;氣滯血瘀患者伴有胸脅乳房脹痛,心煩抑郁;兼寒濕患者伴有神疲乏力,腰骶冷痛,喜熱惡寒;兼氣虛患者乏力倦怠,納食減少。
膏方治療注重祛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留邪,以祛瘀為主,兼證合治,顧護正氣。藥用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紅藤等清熱解毒;茵陳、敗醬草、知母、黃柏、土茯苓等清熱祛濕;白薇、丹皮等清熱涼血;有結塊者予皂角刺、三棱、莪術等活血消癥;西洋參、黨參、南北沙參、麥冬、女貞子、旱蓮草等益氣養陰;柴胡、延胡索、川楝子、郁金等理氣止痛;蒼術、茯苓等健脾滲濕;桑寄生、川斷等調補腎氣;黃芪、白術、淮山藥等益氣行血;加入鱉甲膠涼血消癥,并助以成膏,使邪袪正復。諸藥配合,補中有消,消中寓補,化瘀解毒與益氣養血并舉,使氣血調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