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子健(解放日報記者) 編輯/易可
據介紹,新光村還有潤德堂、敦睦堂、昆山書房、癡泉、美魚樓、桂芳軒、啟明居、長庚居、傭房、儒豐居、立考亭等,各具特色的老屋廳堂亭臺樓閣值得看看。可惜大多數地方人太多,拍照不易。無奈中,我只得到那些旮旮旯旯,尋找小角度,拍些小品,聊以自慰。



對于不聽話的女孩,浦江有這樣一句古話“把你嫁到深山冷塢去”,即表示要讓她到最偏遠的地方去。然而,浦江這個深藏于山坳中的冷塢村,如今不僅早已被授予“全國生態文化村”,也已成為AAA級的風景區。四面皆山,山明水秀,房舍錯落,綠水與青山交相輝映,儼然是一顆鑲嵌在綠色叢林中的明珠。一條清澈見底的羅源溪穿村而過,如一條潔白流動的飄帶。溪上拱橋跨溪而立,將溪水兩側居民緊緊相連。村里現有薛氏宗祠最為壯觀。薛氏宗祠坐東朝西,白墻黑瓦甚為大氣。屋檐之下、立柱與橫梁之上全是精美木雕,梁柱上的牛腿木雕栩栩如生。
我們又去了一個有400多年歷史的檀溪鎮潘周家村。潘周家村四面皆山,環抱如盤,壺源江依村北流,故又稱盤洲、盤溪。潘周家村以姓氏得名,原本潘、周兩村毗鄰而居,行政上也是兩個村,后兩姓混居,早已分不清村界,故而合稱潘周家村。時光的流逝并沒有磨蝕掉潘周家村的古樸風貌,十幾座建于明清時期的廳堂保存完好,堂內掛燈籠結彩球,大小橫梁結構古樸,氣勢壯觀,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潘周家村不僅古建筑稱奇,制面歷史也十分悠久。該村的人家家會制面,手工面以長、韌、滑而聞名。據說當地能手用一斤面粉,制成一根面條可以拉幾百米長,甚至最長的面條長達幾千米,還有一根面條燒一大鍋面的趣聞軼事。潘周家村的“一根面”,吃的不僅僅是面,還是文化。“一根面”又名“長壽面”,因為它保留了“長”的特色,古人做壽吃長壽面,寓意長長久久,為討個好彩頭,面條自然是越長越好。每年的秋冬季節,是潘周家村的開面季,天氣好的時候,村中心廣場就成了村民們的拉面場和掛面場。一掛又一掛細滑如線的拉面,在面架子上排開,已成為村里一道特殊的風景,吸引諸多攝影愛好者。
據了解,從2017年開始,大畈鄉政府對上河村進行了大幅度、全方位地整治提升,提升后的村子,白墻、灰瓦、紅窗,氣派的馬頭墻高低錯落,甚是醒目美觀;村中大路小巷皆已鋪設了石板路;古銀杏樹參天而立。
我們此次“走馬觀花,詩畫浦江”的最后一站,是浦江縣大畈鄉建光上河村。當我們開車到村口時,我和夫人不約而同地脫口而出:“社會主義新農村”,真的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中國詩歌學會一行8位詩人,到建光上河村采風,創作了一批以搜救孩童為題材的詩作。2017年6月,《用我的詩愛你》詩集首發式在北京大學舉行。“中國詩人小鎮”由此風雅而生。如今建光上河村已被評為浙江省美麗宜居示范村,當地政府正在著力打造又一個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建光上河村山水獨特,地形酷似古錢塘,自古有“小杭州”的美譽。但在2016年2月16日,曾發生三名小孩走失事件,后來就有了浦江全縣“2·16”聯合搜救大行動,以及行動中所展現出的大愛精神。事情感動了不少詩人,激發了他們的創作欲望。上河村有兩條千年古道,其中一條是黃堂古道,是從廣安橋通往山演口的;另一條橋頭嶺古道,是從廣安橋至石井于經清溪大嶺再到巖頭鎮。
“建光上河村還有“小西湖八景”,頗受游客歡迎。在村中心的水池中,建有仿西湖景致的“三潭印月”和“花港觀魚”等,夕陽西下之時,非常美麗。走進建光上河村,就仿佛打開了一幅“閱山閱水閱江南”的詩畫卷軸,讓人不禁想起北宋王安石的名句“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不遠處是一片茶山,據說有200多畝。春天采茶季節,香氣襲人。一款馬頭墻裝點茶山,還有棧道和棧橋,這仙境則是人間少有的了。
其實以前的這些村落,交通閉塞,并不為人所知。而如今,一條S210省道穿村而過,讓這個原本“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盡現在世人眼前。







告別“中國詩人小鎮”建光下河村,根據朋友建議,我們下榻馬嶺腳村,為的是第二天觀賞馬嶺美女峰。第二天一早,我們吃過早餐,驅車上山。山路曲里拐彎,但不遠,也不難找,很快我們就看到了美女峰。那是山上的一塊石頭,有人稱之為冉冉升起的蘑菇云,但當地人更愛稱美女峰。美女峰確實有點意思,細細觀察,真的猶如一尊仙女肖像,有高聳的發髻,美麗的脖子,如果你極富想象力,還能看出美女的衣領和長裙,甚至還有天使的翅膀。美女峰為浙中著名奇石,民間傳說,五千年前,軒轅少女從仙華來此采藥煉丹留下倩影,故稱美女峰。
告別詩畫浦江,至今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