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祿
摘 要: 初中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學科,教師在教書的同時應該重視育人。中學語文課堂是培養德育教育的重要地方,語文閱讀寫作教學必須堅持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原則,利用課內和課外時間,正確處理德育和教學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 初中語文 德育教育 融合
古代教育家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是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確要求學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養。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是如此。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引導下,德育教育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有效的德育教育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與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和諧發展。初中生處在成長期,對知識的吸收能力很強,教師在課堂上滲透德育教育,可以實現教書和育人的統一。下面,筆者就在中學語文閱讀寫作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談談體會。
一、用高尚的師德風范陶冶學生情操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師本人是學校里最重要的師表,是直觀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學生活生生的榜樣。”表明師德在教書育人過程中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的示范作用,對學生來說是巨大的生動的教育力量,會感染和影響每一位學生。正是如此,教師不僅要注意言教,還要在語文閱讀寫作教學中注重提高自身素質。從身教影響學生,事事從我做起,為人師表,率先垂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注意道德素質的提高,具有潤物細無聲的關愛之心、強烈的事業心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崇高的愛,純真無瑕的愛。它是教好學生的感情基礎和前提,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金鑰匙。在當今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高全民族素質的時候,奉獻精神同樣是我們所需要的,同樣是每一位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所應具備的。在語文閱讀寫作教學中,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師德感染學生,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二十一世紀教育新形勢下,要做名副其實的良師益友,必須不斷提高師德素質,努力完善自我,從而很好地促進語文知識的學習,為語文知識的吸收起到推動的作用。
二、精選典型課文激發學生愛國情懷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語文閱讀寫作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愛國主義教育是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核心內容。初中語文教材中選編的課文大多典雅精致、膾炙人口,我們應該充分利用,以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懷。比如《黃河頌》,作者在贊頌黃河對中華兒女的哺育之情及其雄渾壯闊的氣勢的同時贊美了黃河的偉大堅強,表達了對黃河、對偉大祖國的無比熱愛的情感;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集中體現了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氣節、大義凜然的情操、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精神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
三、挖掘教材事例培養學生感恩之心
現代青少年很少有回報父母的思想,這表明了孩子感恩思想的缺失。面對現實生活中青少年感恩之心的缺失,語文教師應該立足于教材,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感恩教育。感恩是人行善的表現,是一種生活態度。常懷一顆感恩之心是醫治現在孩子感恩思想缺失的良藥。因此,開展感恩教育,培養感恩意識,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是實施以德治國方略的需要,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我國自古就有“羊跪乳,鴉反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等古訓。開展感恩教育,培養感恩意識,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是實施以德治國方略的需要,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初中語文閱讀寫作教學應充分挖掘教科書中的感恩教育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讓學生感恩大自然,感恩社會,感恩老師,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謝生命中的所有人。例如學習老舍先生《濟南的冬天》時,那山、那水、那陽光、那白雪……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特別是浸透在如詩如畫美景中的濃郁情致,更使作品有了一種神韻,一種悠長的味道。《再塑生命》中莎莉文老師以無私的愛再塑了海倫的生命,使一個盲聾啞的女孩成為杰出的人物,成為許多人的楷模,于是學生體會到老師教導自己時的辛勞和無私奉獻的教誨之恩。朱自清的《背影》記敘了自己與父親之間的真摯感情。在教學中,可讓學生理解和感受作者對父親的那份深深的愛,從而對父母產生感恩之情。從《羚羊木雕》中感知好朋友萬芳對“我”的友恩,從《出師表》中感知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在語文閱讀寫作教學中感恩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是德育教育的一項重要使命。
四、有利于德育滲透的互動探究式學習課堂設計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根據這些特征組織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經常性的表揚和肯定,設計豐富有趣的闖關游戲,歡樂愉悅的歌曲演唱和課前導學中的音頻、視頻或圖片的上傳、分享,形成具身認知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情境感受,符合學生形象認知的特點。其次,在如今信息化技術普及的時代,平板、手機普遍使用,學生對于利用智能終端學習的能力相應提高。學生對于利用智能終端學習的興趣濃厚,在云端一體化學習平臺上的交流更自由、通暢、便捷,學習效果更顯著。為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互動探究式學習成效,筆者設計了六個教學環節:
1.課前自主,互動學習。
教師通過“慧教云”平臺,推送“課前導學”任務,學生通過平板、手機進行課前自主學習,觀看微課,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前導學“任務,與同學進行在線分享交流;教師針對學生上傳作業及時進行批注,整理學生作業,制作課件。以“先學后教、自主高效”為理念指導教學,凸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把握教學節奏,設計有效的教學手段,突破教學重難點,實現信息化與語文課堂的有效融合,培養學生利用智能終端進行自學的能力。
2.檢查作業,反饋評析。
教師打開“教學助手—在線檢測”,查閱學生的檢測情況,診斷學情,針對錯誤及時反饋評析,力求及時掌握鞏固本課生字詞。學生與教師共同查閱字詞檢測情況,交流反饋錯誤題型,及時掌握本課生字詞。
3.闖關情境,趣味學文。
教師創設闖關情境,講述故事,設計故事內容,創設具身認知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拓展延伸,仿寫創作。
教師提問:除課外中介紹的天然的指南針外,大自然中你還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針?總結學生發言,出示相應課件,講解分析。通過提問的方式,了解學生回家的自學情況,進行課外知識延伸,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
5.暢談收獲,共享心得。
教師引導學生暢談本堂課中的學習心得與收獲:這節課中你懂得了哪些知識,明白了什么道理?或者分享一下你此刻的心情。通過暢談學習心得與感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學生對于課堂知識的掌握。
6.課后作業,互動分享。
教師在“教學助手-課后作業”中布置課后作業。學生將課堂上未完成的或需修改的作品完成后,上傳至“課后作業”交流分享。通過“課后作業”進行交流分享,實現師生、生生互動,鞏固課堂知識。
語文學科是集知識性、科學性、思想性于一體的綜合學科,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涵蓋面較廣,里面有許多適合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內容。初中語文教師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道德教育的要求和課程中的教育因素,讓學生在快樂創造中學習語文,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德育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陶冶情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出更多合格的中學生,努力完成教書育人的雙重任務。
參考文獻:
[1]閆靜.讓生活化語文閱讀教學綻放光彩[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5(09).
[2]張霞茹.試議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方法[J].學周刊,2014(27).
[3]沈榮飛.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課外語文,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