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應制定有效的教學策略,強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本文對小學英語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進行了探析。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英語;教育
【作者簡介】李楚君,江蘇省高郵市甘垛鎮甘垛小學。
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了“核心素養”,要求把探討與創建學生核心素養體制作為課改的核心環節。在課程教學改革深化發展的今天,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已經成為教育領域關注的重點內容之一。作為教授知識的一線教師,我們不但要提升自己的觀念意識,了解核心素養的本質意義,更要在課堂教學中身體力行,積極實踐,將教育從傳授知識升華為提升素養。
一、培養學生尋找核心信息的能力
將譯林版英語教學課本內容作為例子,在教師講授“I like dogs”一課時,可以采取播放錄音的方法,先讓學生從錄音中嘗試聽教材的內容,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個初步的了解,引導學生進入預想的教學內容,進而實現教學目的。同時,教師進行教學活動時,要將創新精神發揮到極致,積極運用先進的教學設備和最新的教學資源,這樣的做法不僅能使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教學內容,還可以很好的鍛煉學生探索知識,尋覓信息的能力。用模擬跟讀的方法訓練學生,在訓練學生閱讀英語刊物時,模擬跟讀訓練是一種較為普遍的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模擬跟讀的進程中,學生能在其中憑借對語調變化的判斷,摸清所學課文內容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并能在更加深入的層次了解文章的內容意義。例如,在講授“ How much is it?”時,學生要對衣服的顏色,款式,價格等各方面進行語言表達,這時教師就可以提出生活化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例如“你適合穿什么型號的衣服?”、“你喜歡什么顏色的衣服?”、“你能接受的衣服價格是多少?”等。為了能更大幅度的提升學生閱讀的效率,教師可以著重強調文章的核心價值思想,注重對關鍵詞句的分析解讀,并鼓勵學生結合文章前后的內容,揣摩語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加深一步的強化模擬跟讀的教學成果,從而進一步加強學生尋找核心信息的能力。
二、積極訓練學生的語言基礎技能
對于語言知識的學習,既要重視基礎語言知識的學習積累,也要注重將學習的語言知識積極運用到生活中。小學英語的教學中都是一些基礎的概念類語言理論,像單詞,音標,常見短語等。教師應用英語與學生溝通交流,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以此來對學生的英語學習進行引導,在語言學習的開始階段就培養學生的這種觀念,避免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出現學習后而不知道如何靈活運用的情況。具體的做法可以以教授常見的音標、單詞為起點,對于涉及實際生活的問題應嘗試從外國人的角度思考,以外國人的思維分析交流,老師可以在課前備課時就從網上搜集整理相關的教學資料;教學的過程中應鼓勵學生主動用英語與他人交談,讓學生能用英語表情達意,而老師此時則應扮演協助者的角色;在日常的教學訓練,應將聽、說、讀、寫多方面綜合起來,加大練習力度。只要勤于練習,英語學習的核心素養就一定會有大幅度的增強。將多媒體技術與教師講解相結合,增強學生各個感官對英語語言的感受和體驗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并能讓學生將這種興趣貫穿學習的始終。同時,教師應始終把握課堂學習的大方向,積極訓練學生的語言基礎技能。
例如在第八屆小學英語課堂公開課上,葛靚清老師就利用多媒體模擬太陽的高度,使學生直觀的觀察到了影子長度的變化過程,學生在觀察思考的過程中,對原始問題有了自己獨特的看法和見解。教師自己鋪設問題情境,借助多媒體一步步推進教學內容的發展,走進學生的思維世界,幫助學生更好的體驗外語的語言魅力。
三、創建卓有成效的多元測評制度
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很大程度上來源于他人的支持,但是教師不能只是一味的去鼓勵學生,這樣會起不到只因學生向正確的方向前進的作用,反而會使學生輕浮驕傲,失去對英語學習的正確認識。應在日常的教學中就對學生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評價,促進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培養。教師對學生有個全方面的了解,能更好的預判學生今后的發展方向,所以對學生的評價要嚴謹慎重,要依據學生的自學能力、表達能力以及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對學生做出客觀科學的評判。對于評價的方法,最佳的方式是教師親自對每個學生進行分析評判,如果由于待評價主體過多,而無法對學生一一評價,則可以采取同學間相互監督鼓勵,自評或同學間互評以起到改進學習方法,相互鞭策的作用。這樣就能很好的將教學重點從結果轉變為過程,教師也可以根據評價結果,挖掘出每個學生各自的優缺點,從而實現因材施教。
總之,學生的核心素養應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英語教學的關鍵性問題。教師應在教學的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發揚開拓創新的精神,將教學內容進行革新升級,將各種策略綜合運用,增強學生對于語境的靈敏感,為學生的長遠學習打好基礎,將學生的核心素養更加大幅度的加以提升。
參考文獻:
[1]高玉杰.小學英語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英語教師, 2016,23:147-149.
[2]張萬興.課堂教學藝術完全手冊[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